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三岔河口 天津发祥地的城市记忆

三岔河口 天津发祥地的城市记忆

三岔河口 天津发祥地的城市记忆三岔河口 天津发祥地的城市记忆---8月6日,第十三届全运会圣火采集仪式在天津海河三岔口思源广场举行。

图集

天津市文史馆馆员名单_天津市文史馆_天津文史馆电话

(图为第十三届全运会圣火采集仪式 记者 孙震 摄)

天津市文史馆_天津文史馆电话_天津市文史馆馆员名单

三岔河口玉皇阁渡口

天津市文史馆_天津文史馆电话_天津市文史馆馆员名单

开挖金钢桥到狮子林桥河道

天津市文史馆_天津市文史馆馆员名单_天津文史馆电话

2005年海河清淤

天津市文史馆_天津文史馆电话_天津市文史馆馆员名单

8月6日,第十三届全运会圣火采集仪式在天津海河三岔口思源广场举行。“先有三岔口,后有天津卫。”作为天津的母亲河——海河的起点,三岔河口是天津的发祥地,在历史上更是天津政治中心、漕运枢纽,不仅曾占据天津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还是天津近代工业和近代教育的发源地以及文化发展中心。从最早的漕运枢纽到后来多次裁弯取直,位置从望海楼挪到金刚桥,以及后来的规划建设——

听几位天津文史学者讲述山岔河口的“渊源”,让人更加深切感受到三岔口所体现出的天津市的历史进程、文化渊源、城市文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的魅力。

傍河修城 六次裁弯取直

在三岔河口采集火种极具深刻意义,几位专家学者表示,这里是母亲河海河的源头,更是天津发展的“源头”。

关于三岔河口的记载,天津文史馆的钱刚介绍道,《宋史》曾记有1081年黄河至“清州独流寨三岔口入海”,钱刚说,其实早在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时,这里已经出现了“渔盐之民”,北宋中叶时,这里是天津最早的居民聚居地。忽必烈开凿通惠河贯通大运河全线,形成南运河、北运河和海河交界,随着海运漕粮发展,三岔河口形成了重要的商品物流集散地、漕粮转运枢纽、水陆码头和繁华市镇的综合功能。元代王懋德的《直沽》写道:“东吴转海输粳稻,一夕潮来集万船。”

“明成祖朱棣于1403年赐名‘天津’,意思是‘天子渡津之地’。”钱刚说,其实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就是从北京出发在三岔河口渡河,突袭沧州打了胜仗,1404年,天津傍河修城,也就有了“先有三岔口 后有天津卫”之名。天津市档案馆的吉鹏辉介绍,三岔河口也是金元明清四代天津的政治中心,“府衙都坐落在这一带”。而且天津的国家粮仓水次仓也在这里,负责储存、转运、寄囤、赈灾等,天津设卫除了拱卫京师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保卫水次仓,“明永乐年间罢黩海运、陆运后,天津仓收贮南北之粮食,在运河沿河五大水次仓中是地位最高的。”天津文史学者高伟说,海河的内河航运十分发达,每天都有大批的菜船、粮船、运绵运麻船上溯到三岔河口转运,岸边有大批的纤夫,哼唱着号子,拖带着货船行进。吉鹏辉拿出两份地图告诉记者:“现在看到三岔河口的位置,在海河裁弯取直工程后发生过变化。”最早位于现在的狮子林桥附近。高伟介绍:“近代天津,海河上船只增多,但河道拥塞,而且淤泥疏于疏导。”而且河道弯曲,更易行成洪涝不退,在1897年,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提出海河航道裁弯取直的建议,经李鸿章同意,海河工程局成立并同时组建了一个海河工程委员会。对海河航线采取“塞支强干”和“裁弯取直”的措施以利航运。自1901年至1923年,海河工程局先后进行了6次裁弯。第一次裁弯取直工程是在1901年10月至1902年7月,起自挂甲寺,止于杨庄,全长1207米,削除了天津湾、火柴厂湾与东河区湾,实际缩短海河航道2173米。高伟说,航道取直后原来的地理位置随之改变,使挂甲寺由河东挪到河西。第二次裁弯取直消除了双湾与菜园湾以及东局子与菜园之间的两道急弯。第三次裁弯取直工程削除了海河上妨碍航行最严重的三个河湾:低坟头河湾、美点湾及白塘口湾,另外还削除了其他一些不利于航行的地方。第四次裁弯取直工程不仅是海河工程局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而且这次工程开始使用现代化的挖泥机械,从而使海河的通航能力大大提高。1918年第五次海河裁直工程在三岔口进行,也称河楼工程,这次海河裁掉了潞河的金家窑大弯,从金钢桥到三岔河口(今狮子林桥处)挖出了一条笔直的海河河道,把三岔口向上游移。南运河也裁掉了单街子大胡同弯道,在新三岔口和潞河交汇,初步形成现在的模样。“第六次工程在1921年开始,消除下圈下至芦庄子一段,到1923年竣工。”

门户周围 形成各种“天津圈”

三岔河口地位险要,曾设立炮台“以守门户”。吉鹏辉告诉记者,天津所谓三宗宝的“鼓楼炮台铃铛阁”的炮台,就是说的三岔河口的这座炮台,“三岔河口‘目睹’了天津教案的始末,清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攻入天津,也首先瞄准了三岔河口炮台。”

“三岔口停船口,南北运河海河口;货船拉着盐粮来,货船拉着金银走;九河下梢天津卫,风水都在船上头。”钱刚说,这句民谚真实地记录了三岔河口的繁忙景象。康熙年间,清政府在南运河北岸的甘露寺设立了钞关,规范了天津航运秩序,形成了最早的天津商圈,估衣街的兴起,就是瑞蚨祥、谦祥益等老字号的汇集。商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天津独有的戏曲茶楼茶园文化,当时的“四大名园”金声、庆芳、协盛、袭胜都分布在这里,“坐落在三岔河口一带的茶园多达50余家,天福园胡同、金华园大街等都是以茶园命名的街道,流传到今。”而且天津最早的京剧科班也处在三岔河口地区,大吉利科班、隆庆和、义顺、雅轩票房等培养了刘赶三、荀慧生、盖叫天等京剧宗师。从康熙年间的聚庆成大饭庄开始,天津八大成陆续在三岔河口附近开张,对于天津饮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这里见证了天津近代工业化的发源。”

钱刚介绍,天津最早的机器制造业就诞生于此,“三条石大街陆续出现了为船只配备、更换零件的铸铁作坊。”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天津民族工业蓬勃发展,各厂的机器依赖进口,但零件依旧在三条石这里就近采购。“清末,以严修为代表的教育家,兴学办校,开创了天津近代早期教育事业。”钱刚说,比如北门东中学、三条石中学等官立、私立学校不胜枚举。

引水治水 夜幕下景色更美

天津水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1963年,海河南部水系暴发大规模洪涝灾害,洪水从三面威胁天津,全市十余万军民奋战两月才将洪水击退,也正是在这一年,在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下,海河儿女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治水运动,经过10余年奋斗,海河流域防洪体系全面建成,海河干流行洪能力大幅提高。

在如今的三岔河口,还竖立着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这又让三岔河口成为天津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天津已由过去的水涝多发城市,变成了缺水城市。文史学者张绍祖回忆说,1981年8月,国家为了保障北京用水,密云水库不能再向天津调水,天津面临着水源断绝的局面,“当时中央决定兴建引滦入津工程,从1982年5月11日动工,到1983年9月11日,仅仅用了16个月,提前两年通水。”张绍祖介绍,工程进行中,出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还有20多万人参加义务劳动,“也有二十余名建设者牺牲了。”1983年9月,在三岔河口建立一座引滦入津纪念公园。如今,大家看到的面向子牙河和南运河的纪念碑两面镌刻的“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九个金色大字是1986年8月20日邓小平同志为纪念引滦入津工程书写的。隶书“引滦入津 造福人民”八个字则是1983年春天,天津乡贤龚望老夫子所书。

水务局的工作人员介绍,新世纪开始后,按照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改造的战略部署,有效解决海河水污染问题,而且在海河沿岸建立起绵延数十公里的连续性亲水平台和夜景灯光带,形成了绚丽多姿、独具特色的海河景观体系。2008年以来,天津连续开展三轮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切实把源头治污作为推动水环境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如今以三岔口附近的摩天轮为起点的天津水上游览,已经成为天津重要的旅游特色项目,每当夜幕降临,游船驶过,两岸市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都用相机记录下了三岔河口此时最耀眼的景色。

+1

上一篇: 师范类院校文科排名表 文科师范类学校有哪些
下一篇: 文史宴三国杯征文大奖赛,诚邀各位读者参加!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