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一名工科生的政史哲启蒙之选

一名工科生的政史哲启蒙之选

一名工科生的政史哲启蒙之选注:本文参与少数派2020读书月征文活动作为一名标准的「先理后工」的工科生,政史哲类书籍一度对我来说,几乎等同于「无用的知识」。老实说

注:本文参与少数派 2020 读书月征文活动

作为一名标准的「先理后工」的工科生,政史哲类书籍一度对我来说,几乎等同于「无用的知识」。

老实说,我一点也不后悔自己高中读理科、大学学工科的经历,因为每一类学科,都是在用自己的体系来描绘和解构这个世界。工科学习培养出的视角,让我可以用逻辑和数字,理解眼前的世界。

但这个世界如此多面且复杂,以至于有很多数字和逻辑没法立马解释明白的事情。例如近年讨论持续不断的用户数据隐私,尽管我们知道保护隐私是对的,但是隐私权从何而来?个人是否有权力让渡自己的隐私给厂商,从而换取一部分利益?再往前追溯,我们过往是如何处理隐私权问题,为何如今这个问题愈发严重了呢?

这些问题的浮现,让我意识到自己眼界的狭隘,原来政史哲不是「无用的知识」,而是和工科一样,是真实世界的不同切面。

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我想介绍三本政史哲相关的书籍,聊一聊它们如何带我走进政史哲的世界。

历史类:《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提到历史类的书籍,第一冲动是推荐大名鼎鼎的《万历十五年》。黄仁宇用不长的篇幅,以时间作为线索,去描绘明王朝的文化政治制度,着实是值得反复研读的。

那我为什么没选它呢?因为我没读懂。

当然不是黄仁宇先生写的不够好,而是我的背景知识储备太匮乏。相比工科甚至政治和哲学,历史类的书总是平易近人地多。因为无论怎么写,免不了穿插历史故事,但这不意味着它就容易读懂。明朝在形式上废除了宰相,但实质上逐渐演化出「内阁大学士」这一职位。所以《万历十五年》中写到张居正,读者必然要对明朝的「首辅」一职有所了解。同理,看戚继光相关的章节,也是需要了解唐宋以来,中央对边将的不同态度以及制度上的限制。

所以虽然《万历十五年》有名气,但我更推荐《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这本书,作为历史学的入门之选。

文史哲经_文史哲经_文史哲经

《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这本书主要讨论了一个问题: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中央如何通过重构藩镇的空间结构与权力结构,来应对由藩镇所带来的危机,并重新树立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

俗话说「皇权不下县」,在信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如何保证中央与地方的平衡,一直是历朝历代需要处理的核心问题。而这本书以唐朝的河南、河北、关中、江淮四道为研究对象,很细微地展现了中央如何通过人事任命、行政划分的手段,去尝试消解地方军阀的势力,维持中央集权。

《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本身就是作者李碧妍的博士毕业论文,所以不论是结构还是知识体系上,都非常细致,会补充非常多的历史专业知识。即使是我这样的门外汉去读,也能完全跟上。

政治类:《政治学通识》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政治学和数学一样是专业化、系统化的学科,但几乎每个人都会去聊政治,讨论不同的政治议题,而很少人会坐在一起讨论非线性方程的最优解。

文史哲经_文史哲经_文史哲经

出于对政治学的敬畏,我很不喜欢将任何社会问题上升到对制度的讨论。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是意识形态,怎么区分不同国家的左派右派,为什么德国是总理、而美国是总统领导政府。如果你和我一样有这些疑惑,《政治学通识》就是我认为入门政治学的最佳选择。

《政治学通识》是作者包刚升在复旦大学政治学课程讲义的基础上完善的,所以从内容难度上,完全不需要你有任何政治学的专业基础。而书中的主要内容,也恰好是我们这种非专业读者所需要的。例如第六章的「政府形式:议会制、总统制与半总统制」,看完之后就能对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政府结构进行区分。原来德国是议会制,所以总理是政府首脑,法国的马克龙则是半总统制下的总统,而美国总统则是政府首脑、国家元首、三军统帅三位一体的存在,

《政治学通识》是以「国家」为线索的,内容涉及意识形态、政体、政府结构、选举等等我们日常会聊到的话题,而这些通识知识,正是我们谈论、参与政治所不可或缺的。

哲学类:《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和推荐历史书时相反,《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的同名公开课,六七年前已经在中文互联网圈大火。也正是这本书(和公开课),建立了我对哲学的基本认识。

文史哲经_文史哲经_文史哲经

什么是哲学?我现在依然回答不出来。但我知道电车难题是哲学,因为它映射我们的道德与法律观;边沁的功利主义是哲学,因为它实质在讨论个人与社会的幸福;康德的三大批判也是哲学,因为…好吧,我到现在还是读不懂康德在说什么。尽管我不知道哲学是什么,但我通过这本书知道哲学是如此重要,原来我们的生活,就是哲学的具象。

更重要的是,正如书的副标题「该如何做是好」,我意思到思辨固然是哲学的核心,但对于我来说,「该如何做是好」才是我要去思考的哲学命题。我有必要尊重他人吗?他人对我是什么样的存在?我身处的社会与我有什么关系?如果是历史和政治学给我带来的是知识,哲学带给我的则是一种行为。

阅读,保留最后的好奇心

从功利的角度来说,去阅读政史哲类书籍对我的生活和工作,依然是「无用的」。哪怕我知晓了历史的真相、政治的秘密,我也必须老老实实地回到我的本职工作中去。

但是阅读,是我试图保留好奇心的最后尝试。

人在两种情况下,会对世界不再好奇了。第一种是「我已经知道了」。我知道彩虹是因为光的折射,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所以我不会像孩子一样,对彩虹和水中月感到惊奇。第二种是「我不想知道了」。我不想知道中国为什么有五千年历史,社会为什么要有福利制度。当下每个人都很累,累到只想看能让自己哈哈大笑的东西,不想去碰悲伤、复杂的内容。我绝对不是电视和互联网内容的反对者,恰恰相反,我就是个喜欢吃饭时间看综艺,每天都会躺在沙发上追剧的人。

但是我还想阅读,我必须阅读,因为,我想知道。

上一篇: 学术人文|董氏文史哲青年学术沙龙之“关于软实力研究及其研究方法的研究”顺利举行
下一篇: 状元古道 穿越千年风貌犹存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