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历史上的这周 | 文法学院:同济文科的“红楼”记忆

历史上的这周 | 文法学院:同济文科的“红楼”记忆

历史上的这周 | 文法学院:同济文科的“红楼”记忆校史回眸文法学院:同济文科的“红楼”记忆June 28~ Aug 3四川北路2066号“复兴初级中学”校园内有一幢英国晚期文艺复兴风格的小洋楼有壁柱、凸窗、红平瓦以及棚式老虎窗19

校史回眸

文法学院同济文科的“红楼”记忆

法政文史类_文史法学_文史类政法大学

June 28

Aug 3

四川北路2066号“复兴初级中学”校园内

有一幢英国晚期文艺复兴风格的小洋楼

有壁柱、凸窗、红平瓦以及棚式老虎窗

1946年同济从李庄回迁上海后

这里曾是文学院和法学院的校舍

被同济师生亲切地称为“红楼”

1949年8月2日

文学院、法学院合并改称文法学院

一个月后又整体并入复旦大学

本期历史上的这一周

让我们一起重拾同济的这段“红楼”往事

一起回顾同济文科人的光荣与梦想

文史法学_文史类政法大学_法政文史类

▲“红楼”实景(现为复兴初级中学校舍)

“那是1947年秋天,我们刚刚进入同济大学文学院。校舍在上海四川北路底江湾路口的一幢赭红色楼房里,紧挨着的是几排红瓦白墙的日本式平屋,算是师生的宿舍。马路那边,和我们校园遥遥相对的,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巨大的灰白色堡楼,那一个个黑洞洞的窗口就像张着的嘴。”

这段文字,转录于同济中文系第二届学生鲍史采1984年在《人民日报》副刊《大地》上发表的回忆文章《忆郭绍虞先生》。1946年至1949年,在这幢同济师生称为“红楼”的房子里,曾经聚集了郑寿麟、杨一之、熊伟、郭绍虞、陈铨、章士钊、冯契等一大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人文学者,这里也承载着一代同济文科人短暂而辉煌的记忆。

文史法学_文史类政法大学_法政文史类

▲1940年代的“红楼”

文史类政法大学_法政文史类_文史法学

▲学校关于校舍使用分配的决定

法学院和文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前同济最年轻的学院。1914年,同济曾接收过因战争原因停办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校(亦称“德华大学”)法政科学生,有过短暂的培养文科学生的历史。此后30年,学校虽并未招收过法政科学生,但是筹办法政专科教育,却一直是同济的梦想。以德语为第一外语进行教学的同济大学,无疑在传播以德国法律为代表的大陆法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1945年,因抗战而内迁的同济大学在四川宜宾李庄镇正式筹办法学院。

文史法学_文史类政法大学_法政文史类

▲李庄时期的法学院教室

1945年秋,徐诵明校长聘请胡元义教授为法学院筹备主任。胡元义是当年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全国34名“部聘教授”之一,类似于今天的教育部“长江特聘学者”,具有很高的威望。同济法学院于1945年12月正式开学,按照当时教育部的命令,分为理论法学、国际公法、行政法学、司法四个组。法学院一时名师荟萃,部分教授在当时已经是蜚声海内的名家,如章士钊、胡元义、徐道邻、钱实甫、张企泰等,更多的则在后来成为法学界权威,比如有“中国民法三杰”之称的谢怀轼、安徽大学法学院创始人陈盛清、国际法专家邱日庆等。

文史法学_文史类政法大学_法政文史类

▲法学院首任院长胡元义

文史法学_文史类政法大学_法政文史类

▲1949年3月,同济法学院第一届毕业生合影

1946年8月,学校在理学院内增设中国文学、外国语文学、哲学三个系,理学院改名为文理学院。1948年6月,哲学、中文、外文三系从文理学院分出,成立文学院,院长先后为校长丁文渊(兼任)、熊伟、郭绍虞。文学院设有中国文学系、德国语文学系、哲学系、历史学系。

文史类政法大学_文史法学_法政文史类

文史法学_法政文史类_文史类政法大学

▲教育部关于“该校文理学院准分设为文学理学两院,并准增设历史学系,又外国语文学系应改为德国语文学系”的电文

中文系主任自创立之初就由郭绍虞担任。郭绍虞为同济延揽了一批知名文化人,他的代表作之一《宋诗话考》也是在同济完成的。除郭绍虞外,中文系的教员还有牟润孙、穆木天、潘伯鹰、蒋大沂等知名教授及张常工、徐俊彦、王善业、徐中玉等兼职教授,另有顾起潜、魏建猷、陈乃乾、黄光耀、潘继安等青年学者。德语教学是同济早期办学的一个传统,因此,同济外国语文学系在德语文学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德文系主任为著名剧作家陈铨,其他教员有布鲁谟(德籍)、姚可崑、索天章、张云谷、李振麟、博凌、姚杏初、陈一荻、郝如川、钟隽林、廖尚果、黄冠群、赵世洵、吴瑰卿、米芳霓、方菶等。1946年,同济在上海高校中第一个创办哲学系,系主任最初由校长董洗凡兼任,后依次为郑寿麟,杨一之、熊伟。历史学系是新中国成立以前同济最年轻的系,系主任先后为张贵永,吴泽。

法政文史类_文史类政法大学_文史法学

▲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郭绍虞教授

1949年6月25日,同济大学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后,为响应国家号召,多名文、法学院同学参加了“南下服务团”、“西南服务团”以及“参军参干”运动,学校所剩学生明显减少,课堂上一门课经常只有三、五位学生。为了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政府便打算将同济的文、法两学院并入主要以文科为主的复旦大学。

1949年8月2日,学校遵照市军管会命令,将文学院、法学院合并,改称文法学院。9月2日,由市军管会主任陈毅、副主任粟裕联名签署的“高教字第405号命令”明确规定:“查你校文法学院学生人数过少,兹经本会考虑决定将该学院各系合并于复旦大学文、法两学院各同系,以求合理发展”。此项命令公布后,同济、复旦两校校务委员会和学生自治会分别开会,一致表示拥护。1949年9月15日,文法学院学生搬离同济,正式迁入复旦。至此,同济人文学科发展因并校而暂时中断。

文史法学_法政文史类_文史类政法大学

▲“国立同济大学文法学院

并入复旦大学全体师生员工签名留念”红绸

虽然一段历史结束了,但是同济的文脉仍在延续。文法学院并入复旦后,为便于全校外国文学和政治课程的统筹排课及研究教学,学校增设了外语组和政治组,直属教务处。多年以来,重建同济文科一直是海内外同济人的夙愿。1993年1月,学校恢复了文法学院建制,2006年7月,又在原文法学院基础上组建了人文学院和法政学院。同济文科人“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的情怀依旧,同济天下、报国为民的理想长存。

上一篇: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介绍
下一篇: 【哲学与法政学院】哲学与法政学院举行第七届HR校友论坛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