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7日下午,今年9月入职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雅博士后陈耕,在《书法艺术专题(选讲)》课程进行期间,于北京大学文史楼206举办了入职演讲《简介金石学中的〈郑文公碑〉》。合作导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祝帅担任学术主持,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曹芳芳进行学术评议,选课研究生等十余人现场参加。
演讲开始前,合作导师祝帅介绍了陈耕的历史文献学学术背景、研究旨趣和书法创作实践经历,并对陈耕今天的学术报告表示期待。
演讲伊始,陈耕首先以其莱州石刻亲身考察经历为导入,介绍了《郑文公碑》的学术研究史与其重要性。接下来以金石学中的三个维度,分别阐释了《郑文公碑》及其他云峰山刻石在石刻史、传拓史、书法史中的意义。
石刻史方面,陈耕介绍了《郑文公碑》刻石的历史过程,以时间为线索,通过相关文献记载,梳理了郑道昭任官与刻石的经历。利用云峰山照片、山峦线描图与刻石布置图,他解释了刻石的地理位置与先后关系,试图还原《郑文公碑》所处的“原位”,并运用原石照片、原石拓片的比对,展现云峰刻石面貌层累形成的历时性。陈耕指出,将原石现状与旧拓进行对照,可以揭示许多有助于学术研究的细部特征,主要有三种,一为考据字,二为原石整体面貌、刊刻位置,三为铭文周边、石花与材质,从此可以大致确认拓片细节的产生原因。
考据点“颂”字已损 原石局部
传拓史方面,陈耕首先介绍了著录郑道昭相关刻石的金石类古籍,大体可分为碑目式(如《宝刻丛编》)、题跋式(如《金石录》)、录文题跋式(如《山左金石志》)和模写式(如《金石索》)等,进而以《金石录》选页展现早期金石题跋的大致体例和内容,从而窥得传统金石学家的关注重心。
之后,陈耕推介了一部道光年间冯氏兄弟编的《金石索》,其中《石索五》模仿刊刻了多种郑道昭相关刻石的拓片面貌与书法,并加以题跋,可资比对刻石模写、原拓、原石之关系。以《金石索》所收“雲峯山之左闕也”“荧陽鄭道昭之山門也於此遊止”“此山上有九仙之名”“王子晉駕鳳栖太室之山”四种刻石为例,我们可以发现早晚拓片间的细微差异,并对刻石模写的优缺点进行总结。
《左阙题名》比较
接下来陈耕介绍了《郑文公碑》考据字及作伪的情况。清乾嘉至光绪时期,《郑文公碑》原石传拓较多,出现较为明显的残损情况,如“颂”字右侧短横;而在光绪至民国时期,此碑传拓更多,出现了故意损毁“中举秀”等的案例,而且出现了多种翻刻。据此,陈耕展示了如何以考据字来鉴定拓片真伪、排列拓片的相对年代。
书法史方面,陈耕博士回到《郑文公碑》所处的北朝书法原境,从书风、书人、学术史等多方面进行评述。赖非先生认为云峰刻石的书法风格可分为疏宕豪逸、端庄雄浑、紧峭庄严三类,《郑文公碑》属于端庄雄浑的书风,可能是郑道昭在光州任职时的僚属所书。清代碑学家常推崇此碑的书法价值,如包世臣认为《郑文公碑》“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也以云峰刻石与龙门造像记、四山摩崖作对比,认为“云峰为圆笔之极轨”。那么魏碑的方笔是如何产生的?陈耕进一步以其他材质上的北朝书迹为例。高昌砖志《索氏墓表》是先书再刻再填朱的墓志,转折的三笔方折可能并非墨书写法,而是刻工的改造。P.2179是北魏延昌三年(514)六月的敦煌写经,大致可以反映出当时日常书写的实况。这些写刻差异并无高下之分,都是北朝书风的综合特征。
曹芳芳对演讲内容进行了点评。她首先从陈耕报告的金石学的三个维度:石刻史、传拓史、书法史这一内容出发,认为其报告内容属于石刻书法的本体论研究。从田野调查、文献获取研究材料,也从此为原点进行梳理和解读,运用对比分析、分期法进行研究,从文献、石刻、拓片、印刷等物质文化角度,详细讲述以郑道昭、郑祖述父子石刻为主体的北朝石刻的学术史。充分体现了陈耕知识体系的扎实性、书法研究的本体性、郑道昭石刻研究的系统性。其次,她从当前美术与书法史研究的现状出发,详细阐述了如何处理本体论与外围论的关系。本体论研究史是美术与书法史研究的核心与基础,需要不断强化,只有夯实本体论研究的基础,才能构建更高层次的理论体系及生发出更多有价值的外围研究。再次,她从研究方法层面对今后美术与书法史研究进行了展望。曹芳芳认为现代学术研究非常重视理论与方法,其实就是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的不同,其实决定了研究性质的归属,或者说决定了研究的面貌。今后,研究能够出新的重要一方面,就是利用新视角或方法对旧材料进行重新解读与阐释,这也是对学者研究能力的挑战性考验。最后,她为同学们补充了考古学视角,以及如何运用美术考古材料。
祝帅教授在评议之后做了整场演讲的总结。首先,邓小南教授有“活的制度史”的提法,今天的演讲和评议,可以说是一种活的“物”的研究。它不是传统的书法研究、历史研究、设计研究,而是一种对于物质文化的综合研究,无论是演讲和评议都体现出对传统的学科范畴的超越,展现出宽阔的思想视野。其次,博士后不同于博士生,博士后已经不是学生,而是已经完成了基本学术训练的研究者,与合作导师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引导和“从游”,其中包含师生的相互激荡、相互启发、相互对话。对于博士后培养而言,无论是个人的研究还是表达都有积极的意义。最后,祝帅以日本学者伏见冲敬的《书的历史》题词并赠送。
陈耕,黑龙江大庆人,北京大学历史文献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雅博士后。曾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研究旨趣在隋唐石刻与敦煌吐鲁番文书。
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计划是北京大学博雅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全校招收人数不超过300名,由学校提供有竞争力的年薪和相应福利,旨在不断提升博士后培养质量,鼓励青年学者潜心治学,厚积薄发。2022年,祝帅课题组共招收洪枫和曹芳芳2名博雅博士后,2023年,招收陈耕博雅博士后。课题组将在北京大学本科、研究生教学和国家级项目科研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