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小音 上海音乐学院
热烈祝贺
日前,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2021年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名单。上音教授洛秦、校友林友声受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聘任,任期终身。馆员大多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艺术成就,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较大的社会影响与较高的知名度。
洛秦,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音乐人类学家、音乐史学家,中国音乐史学学会会长、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国家学位中心特聘专家;上海市文艺评论协会副主席;民盟中央文化研究院理事。
在学术研究工作中,作为第一位在美国获得音乐人类学博士学位回国工作的学者,洛秦教授对音乐人类学这门新兴交叉学科在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的“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和发展”的理论对该学科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提出了“音乐上海学”的概念并进行城市音乐研究。他的“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系列论文,成为影响国内音乐学界学术思潮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对于中国音乐史学新研究领域的开疆拓土,开拓本无人问津的学术天地也得以研究,在音乐人类学、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等专业研究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如《论音乐人类学的“中国经验”》《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和发展构想》《城市音乐研究的语境、内容与视角及“中国经验”的方法论思考》《“音乐上海学”建构的理论、方法及其意义》《再论“音乐上海学”的意义》《论上海“飞地”音乐社会的政治与文化空间(上下)》《音乐1927年——国立音乐院诞生中的人、社会及其历史》《“近我文化”与“近我反思”——音乐人类学的城市田野工作的方法和意义》《音乐文化诗学视角中的历史研究与民族志方法——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俄侨“音乐飞地”的历史叙事及其文化意义阐释》《论音乐文化诗学:一种音乐人事与文化的研究模式及其分析》《媚俗与时尚:上海三四十年代舞厅音乐与爵士的社会文化意义》等。
在教书育人、学科建设方面,他在上海音乐学院担任教职以来,传授、整理和总结在美国大学习得的知识和理论,在上海音乐学院开创了一系列的教学新模式和新课程,其中一些课程在国内具有领先的意义。在学科建设方面,进行了多项方法论和研究领域的开拓,其中城市音乐研究无疑是一个新兴且具有实践意义的学科领域,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已经被公认为城市音乐研究中国第一人。
此外,洛秦教授在科研管理与出版管理工作中落实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效益突出。1999-2019年担任中文核心期刊《音乐艺术》常务副主编,2001-2008任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2003-2018任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兼总编,2008-2015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先后负责学术、科研、学报、出版等方面管理工作,为上音事业发展做出积极努力。
曾多次获得国内外的荣誉和称号。1996年获入“1995-1996美国大学名人录”,1997年获“美国‘蔡万霖’中华文化基金奖一等奖”, 1997年获“美国国际学者称号”。2004年获“上海市优秀留学回国人才”, 2005年获“上海市浦江人才”,2006年获“上海市领军人才”,2007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获“上海文艺人才基金文艺人才奖”。许多成果获得国家级及上海市重要学术奖,2014年《海上回音叙事》获“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银奖”(中国音乐学术理论最高奖项), 2015年《“近我经验”与“近我反思”——音乐人类学的城市田野工作的方法和意义》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被收录英国剑桥学术出版社 Cambridge Academic Press“艺术人类学文集”),等等。
林友声,上海歌剧院一级指挥,上海音乐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管乐指挥研究会会长。
1983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师承著名指挥教育家黄晓同教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曾指挥过德国萨尔州国家歌剧院交响乐团、德国诺德豪森交响乐团、日本东京爱乐乐团、中国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台湾台北市立交响乐团等。曾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多次获奖,还荣获“上海市优秀艺术教育工作者”等称号。1999年被共青团中央选入《中国当代杰出青年大典》。2000年荣获波兰列布尼克第九届国际管乐节最佳指挥奖。
供稿:党委统战部、音乐学系、管弦系
设计:leisurelyzs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