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山河,伟岸气魄的三晋大地,散落着仙人灿若繁星的智慧,也凝结着无数文明延续的印记。”
最近,山西突然“出圈”了。
这片三晋大地的文明印记走进了大众视野,云岗石窟、晋国宗祠、应县木塔、芮城永乐宫……山西宛如打开的百宝箱,里面蕴藏的“珍宝”让游人流连忘返。
但是,当山西古殿里的藻井都被游人赞叹不已的时候,坐落于此的百年学府一如既往地“无人问津”。
曾经贵为三所国立大学堂之一的山西大学(简称:山大),如今真的落魄了?
01
诞生于中西碰撞之时
要论中国高校“美强惨”里“惨”的程度,估计没多少所学校能比得过山西大学。
就连一提“山大”这一简称,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山东大学”,而忽略另一所“山大”——山西大学。
更遑论山西大学明明身为最早的一批国立大学堂,却与“985”工程、“211”工程、首批“双一流”评选失之交臂一事。
事实上,从甫一建校,山大的诞生就颇为不易,充斥着争论。
20世纪初的中国,历经劫难,西学东渐成为历史大势,学贯中西成为新式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901年,清政府颁布“各省设大学”的谕令,山西政府顺势合并原有的大书院——晋阳书院和令德堂,计划创办山西大学堂。
与此同时,英国上海总教士李提摩太携同教习们(相当于教师)前往太原,意欲开办中西大学堂。
翌年,山西大学堂的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李提摩太见此便提议将两校合并办理:一部分专教中学,由中国人负责;一部分专教西学,由西方教习负责。
兹事体大。
一来,李提摩太早与山西官绅因设学堂、宣讲耶稣教义等事不欢而散,如若一同建校,设教一事必定重提。
二来,作为省内第一所新型大学堂,山西官绅都希望将教育主权掌握在我国手中,同时引进当时西方相对先进的知识体系,这意味着不能轻易合并,也不能轻易拒绝。
经过省内多方商议、学生民意测试等环节,山西官绅决定合并建校,并且“收主权、宏教育”。
在与李提摩太等人商讨的时候,关于“设教”问题爆发激烈争吵,几成僵局,两校合并创办一事眼见岌岌可危。
经过一个月的反复商讨和多次交涉,终于达成中西大学堂并入山西大学堂、改为西学专斋的协议,并订立二十三条合同。
在合同上,中方留了“心眼子”:强调西斋隶属于山西大学堂,为中国所有;强调西斋课堂只许讲授有益之新学,变相禁止传教活动;强调期满之后,西斋归由山西自办。
这是在当时整个国家主权和国土都备受侵蚀的情况下,山西官绅尽其所能地保留教育主权的努力,致力于培养融会中西的新一代学人。
多方较量后,山西大学的前身——山西大学堂终于成立,设有中学专斋与西学专斋,开启山西教育新纪元,创办了中国近代大学的第二所译书院,为引进和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做了不少贡献。
然而,诞生在一个风雨动荡的年代,对于山西大学堂而言,是幸,也是不幸。
幸运之处在于,它能在一个激荡的年代早早扛起教育大旗,转益多师,登崇俊良,自强报国。
不幸之处在于,它注定与国土山河一同多经磨难,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就如山大校歌所唱的“豪饮一路风雨”。
02
豪饮一路风雨
1911年,西斋提前归还给山西自办。学校本拟将西斋改为工科,中斋改为法科,可是政局动荡不安,师生四处流散,学校的部署工作暂时停顿。
直到民国成立,学校遵照新的规章,改名为山西大学校,中、西两斋的建制才得以取消。
将山西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纳入后,山西大学校开办机械工学门、采矿学门等工科专业,逐步形成文、法、工三科并举的学科格局。
此时,全国公立大学为数甚少,山西大学校被列为国立大学,一时被称为“国立第三大学”“国立山西大学”,与北大齐名。
国立时期是学校在建国前发展最为平稳的阶段,连美国教育家杜威都被吸引前来演讲,更是在胡适的推动下,国立山大的预科生和北大形成“免考入学”的友好合作关系。
不过,战争打乱了应有的教育节奏。
“七七事变”前夕,国立山西大学已经更名为山西大学,合并了山西省立法学院和省立教育学院,一度发展为拥有五个学院(文、法、理、工和教育)、十四个学系的综合大学。
“七七事变”发生后,日军不断轰炸太原一带,山大师生开始各奔一方,四处流浪,校部和理工两院曾迁往临汾,法学院曾迁往平遥,文学院曾迁往运城。
随着山西各县相继失守,学校只能暂且停课解散。
在之后长达八年的颠沛流离里,山大合并了山西省立工业专科学校、省立农业专科学校和川至医学专科学校,曾在陕西复课,直到1946年才重回故土太原。
新中国成立,教育体制也随之革旧鼎新,特别是建国初期的院系大调整,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大事件。
对于山大而言,尤为如此。
1949年,山大法学院法律系并入北京大学。
1952年至1953年,山大医学院独立建院,衍生如今的山西医科大学;法学院改称财经学院,划入中国人民大学。
山大工学院被拆分得“七零八落”:冶金工程系并入新建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纺织工程系和采矿工程系并入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其余部分(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化工工程)独立建校为太原工学院(今太原理工大学)。
山大本身则被撤销建制,剩余的文、理两院合并,改称山西师范学院。
虽说1959年,在山师院的基础上恢复山大建制,“山西大学”一名也随后回归,而且学校的学科规模有所壮大,逐渐并入山西体育学院、山西艺术学院和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但无可否认的是,50年代的院系大调整让山大元气大伤,它在“211”工程和“985”工程中接连落选,“一母同源”的太原理工大学成为山西唯一一所211大学。
有人为此惋惜,有人发出锐评:“现在的山西大学早已不是原来的老山西大学了。”
而对于山大人而言,昔日荣光正是当下奋起直追的动力。
至于能否重新远扬“山西大学堂”这一金字招牌,还需看山大的今朝,还需望山大的未来。
03
从“地方队”到“国家队”
近两年来,山大可谓是喜事连连。
去年,120岁的山大收到了一份“贺岁大礼”:
在第二轮“双一流”评选结果中,山西大学榜上有名,其物理学、哲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山大跃升为“双一流”高校。
抱憾多年,山大终于实现从地方大学到高等教育“国家队”的历史性跨越。
今年,新增一岁的山大又取得新突破:山大首次以第一署名单位登上《Nature》正刊。
这是山大光电研究所张靖教授团队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也是山大物电研究事业的重大突破。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流击水正当其时。在高光时刻的背后,是山大学人的深耕不辍、砥砺前行。
山大物理学最早发轫于山西大学堂西斋格致科,当时已建有物理实验室。1936年,山大正式开办物理系,是国内较早开展物理学的高校之一。
这一年,与山大物理系一同诞生的,还有它未来的领军人物——彭堃墀。
他是我国最早开展量子光学及全固态单频激光器研究的光学专家之一,在山大创建量子光学实验室,率先在国内开展量子光学研究,让山大成为我国最早开展量子光学研究的单位之一。
在彭堃墀的带领下,1993年光学学科成为山大第一个博士点,1994年山大物理专业入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9年山大物理学被批准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2年,山西大学建成了地方高校中第一所国家重点实验室——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而彭堃墀本人也在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科研工作中,彭堃墀率领团队蹈厉奋发,让山大物理学一步步走向中国物理学的塔尖;在教学工作中,彭堃墀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学生亲切的“彭老师”“彭爷爷”。
图源:山大物电人
山大的另一门“双一流”学科——哲学同样有着优良的学术传承和深厚的学术底蕴。
1979年在太原举行的“中国哲学史讨论会”,是解放以来中国哲学史界一次空前的盛会。或是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山大由此受到了哲学熏陶,启动哲学学科的建设事业。
四十多年来,山大哲学院逐渐形成了以科学技术哲学国家重点学科为龙头,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和伦理学为支撑,高峰学科与高原学科良性协调发展的态势。
山大哲学专业更是“山西大学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山西省品牌专业和优势专业,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获批全国哲学学科唯一的、同时也是山西省文科唯一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我们肩负希望,我们奋发自强,豪饮一路风雨,托起明日朝阳。”山大校歌里的愿景,正在一点点成为学校的今日实景。
04
托起今日朝阳
“办好的教育,做有用的学术”,山大以此为引领,在学科建设、师资建设和科研建设上精进不休。
除了物理学、哲学取得傲人成绩,山大的化学、工程、材料等8个学科进入ESI前1%,87个本科专业中有42个专业迈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在山大现有的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人才百余人,拥有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团队等教研团队。
在众多科研实验基地的加持下,山大承担国家科研任务的能力愈发增进,承担了地基引力波探测大科学装置、国家超算(太原)中心、山西省黄河实验室等一大批重大科研任务。
山大的科研成果也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发明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国家级科研奖励近20项。
在潜心提高综合实力的同时,山大在校园建设上也不甘落后。
山大现有坞城校区、大东关校区和东山校区等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为3008亩。
其中,坞城校区是山大半个世纪以来的主体校区;大东关校区原为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址,并入山大后自然成为“山大分校”;东山校区则是2021年才投入使用的崭新校区。
如同许多百年老校一般,山大的宿舍环境曾经是落伍于时代的,几乎半数宿舍楼建于80年代末,水泥地、木板床,没空调、没风扇,生活条件能让新世纪学子重回上世纪80年代。
令新生重燃希望的是,山大在近几年对校园建筑与宿舍配套进行了维修升级。
坞城校区重刷了教学楼和学生宿舍,还对主楼、商学楼等5栋楼宇以及16栋学生宿舍进行修缮,灯、门窗、暖气、电路更换一新,33栋公寓楼配备了热水器和洗衣机。
部分学生宿舍由原来的木质床架改造为铁制床架。(虽然还是得抽“宿舍盲盒”。)
图源:山大官微
东山新校区更是紧跟时代的步伐,宿舍里电梯、洗衣机、沐浴间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无线网络全覆盖,教学楼配有现代化的教学办公环境和电子设备。
现在,大东关校区的师生正在陆续迁往东山校区,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虽然还不知道东山校区的校园环境是否与学校宣传的一致(欢迎山大学子在评论区分享),但是在此校区藏有的元代壁画墓,足以让无数文史爱好者前来参观。
而且山大的一系列改进,也足以看出它的真诚与用心,希冀着以其大楼、大师重振雄风,再次腾飞。
121年前,山西大学称得上“出道便巅峰”;120余年来,它有过荣光,也有低谷,但它并没有徘徊不前,反而一路攀升,愈挫愈勇。
如今站在新征程的起点,这座三晋大地百年来的文化科教重镇,将会抵达什么样的高度,将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1.山西大学官网、官微和官博
2.山西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山西大学史稿(1902-1984)》
3.软科荐校《中国“最励志”大学,是她!》
4.山大物电人《砥砺拼搏光电梦,呕心沥血筑辉煌——向彭堃墀院士学习》
5.新周刊《去一次山西,我被中式审美暴击了》
6.B站《山西大学建校120周年宣传片——百廿放歌》
7.知乎问答“山西大学的宿舍条件如何?校区内有哪些生活设施?”
8.知乎问答“在山西大学就读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9.太原道《山西大学“落魄”记》
每日互动
提起山西
你最先会想到什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