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高校大合并,二十多年前、后大学排名比较

高校大合并,二十多年前、后大学排名比较

高校大合并,二十多年前、后大学排名比较经过高校大合并,二十多年前、后大学排名比较比较1995年中国大学评价排名、2020年大学产出指数排名1997年发布的1995年大学评价排名,根据详表指标,实际是科研产出排名。

经过高校大合并,二十多年前、后大学排名比较

比较1995年中国大学评价排名、2020年大学产出指数排名

1997年发布的1995年大学评价排名,根据详表指标,实际是科研产出排名。

最好的文史类大学_文史院校排行_文史类大学排名

从构成指标看,应该说基本上包含了当时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主要的产出指标,只不过排行榜是按产出总分排名,而不是人均分排名。

2020年大学产出指数排名,构成指标中部分最新指标截止2020年,科研产出,不含人才培养等产出。

二十多年前、现在的产出相比较,有一定的比较意义,不过,不同时期的具体指标有不同、不同排行榜有差别。大体参考。比较变化情况。

二十多年前、后的科研产出,总分、人均分比较。

总分

高校大合并前几年,1995年

文史类大学排名_最好的文史类大学_文史院校排行

高校大合并后十多年,2020年

文史院校排行_最好的文史类大学_文史类大学排名

人均分

1995年

文史院校排行_最好的文史类大学_文史类大学排名

文史类大学排名_最好的文史类大学_文史院校排行

2020年

最好的文史类大学_文史院校排行_文史类大学排名

高校大合并前,1995年大学评价排名

高校大合并后,2020年大学产出指数排名

二十多年前、后的科研产出,总分、人均分比较。合并院校合并相加。

总分

1995年,假设当时已经合并

文史类大学排名_文史院校排行_最好的文史类大学

2020年

文史院校排行_最好的文史类大学_文史类大学排名

人均分

1995年,假设当时已经合并

最好的文史类大学_文史类大学排名_文史院校排行

文史类大学排名_最好的文史类大学_文史院校排行

2020年

文史类大学排名_文史院校排行_最好的文史类大学

同样都是科研产出排名,有一定可比性。

不过,因为指标体系不同,权重不同,有差别。在产出指数中,越高端越主流越重要的指标权重越大。即使是同样的指标数据,高端主流指标权重大不大不,不同指标权重如何、计算方法如何,结果可能差别不小。

从后来的人才培养看,主流高端指标强的大学一般更突出。

1995年中国大学评价排名,2020年大学产出指数排名,都是科研产出排名 ,不同之处,构成指标权重,在大学产出指数中,指标越重要越高端权重越大,在大学评价排名中,似乎最主流的高端指标和绝对指标权重不够大,主流绝对指标如国际论文被引用数,后来看当时的人才培养、毕业生水平,最主流的高端指标和绝对指标人均数名列前茅的大学,毕业生水平总体基本上都名列前茅,而总的人均分名列前茅的大学,总体毕业生水平不少并不名列前茅。不过,从不用类型的院校人均分情况看,似乎没有明显偏向哪一大类学科,除了农业院校人均分整体略高些。1995年中国大学评价排名,2020年大学产出指数排名,都有总分、人均分,不同的在于,1995年中国大学评价排名按总分排名,而没有按人均分进行排名,2020年大学产出指数排名分别按总分、人均分排名,另外还有产出投入比。1995年中国大学评价排名有当年投入人力、科技经费数据,2020年大学产出指数排名有按统一方法计算的相应人员数,经费为总决算经费两年平均值。相同、类似之处多,也有差别。可以作为大体对比参考。

两个排名相比,怎么样?

大学产出指数排名很大程度代表大学实力,产出总分指数代表总量实力,人均产出指数代表质量实力,和师资实力等有很大的一致性。

大学评价排名,其中的人均分,是否能代表质量水平?当时院校类型比较分明。文理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农业院校、医科院校分类比较,总分前三十院校人均分,文理综合性大学第一名为全部院校第一名,工科院校第一名为全部院校第三名,医科院校第一名为全部院校第二名,另外,理科为主的中科大为全部院校第四名,社科为主的人大为全部院校第九名,说明可能各大科权重比较平衡。由于平常一般所知道的大学排名是总分排名或者总量实力为主的排名,就会产生疑问,产出总分前三十院校人均分,北京大学二十多名?人均分前十院校,除了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和已经并入北京大学的北京医科大学(总分三十名之外的中国人民大学如果加入排名,也在前十),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南工业大学(后合并改为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山东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前十?北京大学总分第二,而且从师资实力看,比如高端师资总量等,基本上是数一数二,而人均分二十多名?是否是因为人员数量有问题或者冗员太多,造成人均分过低?人均分排名前十的大学,很多可以从行业兴衰等来解释。比如,当时轻工、化工、冶金等行业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可能是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南工业大学人均分非常高的原因。大连理工大学除了优势学科的原因,可能和当时东北地区相对比较领先有关系。山东大学文史哲、数学等当时很强,不过,同类院校比较,山东大学人均分在文理综合性大学在排名第二,仅次于南京大学,除了高于北京大学,还高于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出乎意料。值得一提的是,人均分名列前茅的高校中,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均属四大工学院,另外,四大工学院中的东南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排名也高。多工科性工科院校人均分前五院校,就是四大工学院加上清华大学。中南工业大学曾经是更早的大学排名的排名机构,1987年综合三项科研产出指标的排名中总分名列工科院校前十。更早之前,以内迁建设分校支援三线建设的地位,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化工学院)曾经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并列为四所重点高校。

改革开放后,1983年5月15日,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所大学校长联名上书建议在当时的重点大学之中再划定一批“重中之重”的大学重点建设,而当时最终确定的七五重中之重建设高校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到211工程、985工程时,又有所调整。1999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先后签约,成为首批最早九所重中之重建设高校。当时的高校实力,从大学评价排名看,产出总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后合并改为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名列前茅;人均分,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原四大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理工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等专门院校等名列前茅。

同类比较更有比参考价值。

多科性工科院校,前五,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其中四所属于四大工学院。

人均分

多科性工科院校前五

华南理工大学

清华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东南大学

华中理工大学

多科性工科大学前八,再加上C9高校中的三所

哈尔滨工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

一种观点,四大工学院的人均指标在多科性工科中排名很高。可能有一个因素:四个工学院历史负担比较小,也就是退休年龄的员工少,学科比较新。随着四大工学院的人员年龄和学科结构趋于常规化,人均值优势就下降了?

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也许有这方面的优势。但是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华中工学院(华中理工大学)都是成建制院系调整建立的。特别是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分别是在南京大学(中央大学)、中山大学原址建立的。尤其是南京工学院,南京大学(中央大学)工学院实力非常强,是主体。

不过,院系调整时有的是教师、学生各自分到不同的院校。总的来说,如果到迁移到外地,老教师往往会少些。不过,到改革开放后十多年,已经经过了三十多年,这个因素的影响相对已经比较小。

清华很多专职科研人员,其中有高水平的,但整体水平可能有差距。北大人均水平低,可能和很多附属机构人员庞大有关系。如果看高端师资数量,北大清华是数一数二的。

东南后来如果不综合发展,整体水平也许能和清华相比,但是现在整体水平相差太大了,尽管工科优势学科总体上也堪称第二或者第三,仅次于清华,可能和哈工大不相上下。

东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总分排名那么高?

华南理工凭借优势学科轻工化工、土木建筑热门和广东改革开放先行的优势,力压清华?

不过,华南理工规模比清华小很多。清华以华南理工五倍的规模,实现人均分名列多科性工科大学第二,可以说非常强,总分排名更是独占鳌头。

对比现在的人均产出指数,华南理工,特别是大连理工,下降很大。

清华师资人员规模增加不多,华南理工师资人员规模增加了一两倍。大连理工师资人员规模增加了七成多。

多科性工科大学中人均水平前五的清华大学和四大工学院,现在怎么样?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变化?

变化的因素,优势专业行业?地域?学校?……

由于化工轻工、土木建筑热度、份量的减弱,造成有这些优势学科的华南理工、大连理工下降?但有类似优势学科的天津大学人均科研产出上升了。

可以看出,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进步非常大,特别是上海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高校大合并以前排名达到第四,这是当时浙江大学招生分数上升的原因。但是,这是总分排名,科研产出总分排名。浙江大学当时就属于规模很大的大学,尽管人员规模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有较大差距,但为第三大,比其他大学大不少。尽管总分排名第四,但是如果看人均分,浙江大学在总分前三十五高校中排第二十名左右。

上海交通大学当时规模一般,科研产出总分排名第二十左右,人均分在总分前三十五高校中排名倒数第二。尽管实力水平很低,但当时上海交通大学却属于教育最重点建设的五所大学之一,只不过这个重点建设影响不那么大,当时还有其他重要的重点项目,比如国家重点实验室、863计划等等。

现在的科研产出,浙江大学人均产出指数排名第七,仅次于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之后是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排名第十。水平大幅提高。水平提高的因素,加上合并的因素,产出总分指数,浙江大学排名第三,上海交通大学排名第五。如果看产出投入比,处于中等位置。

人均分

工科、理工科大学排在前十的还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中南工业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工科大学排在前二十的还有

北京科技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

排行榜是科研产出排名,规模看师资科研人员数,投入人力,当时清华大学是华东理工大学、中南工业大学的四倍左右。

工科,四大类工科,土机电化,大致清华一个大类工科的师资科研人员规模和华南理工相当。当然,清华虽然工科为主,也有一定规模大文理科,而清华工科中,可能电机类和土建类占比更大。

从学生方面说,招生规模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工科大学未必单科性大学、行业院校多很多。清华师生比更高,教学优势更大。另外,清华、北大规模大很多,人均也许不那么高,但是高端师资数量多很多。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规模都很大,一定程度像个小号的中科院,参差不齐,虽然总量实力数一数二,高端总量数一数二,但整体水平不是非常高。尤其北京大学,以前整体水平比较低。小号,层次不齐的程度也相对小。

化工、冶金、地质、钢铁、国防科工三航、土木建筑,都是当时热门、份量大的行业。

以前最大的工业,纺织工业,当时份量还比较大,中国纺织大学(华东纺织工学院,东华大学)当时怎么样?似乎在纺织工业在高校没那么重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虽然也有技术、工科,但实际以科学、理科为主。

一般人看大学排行榜,中科大十多名,但如果计算人均分,就是数一数二前三四名。如果排行榜是综合排名,除了总量指标,也有质量指标,糅合在一起,也可能五六名、八九名之类。

上一篇: 我与文史馆有三缘
下一篇: 如何进行文献检索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