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国内首个由大学开办的中学生暑期课程在北京大学正式拉开序幕。然而,这一场意在打破大学与中学之间的壁垒、挖掘中学生兴趣、远离高考教育的“破冰之旅”走得并不顺畅。颇具吸引力的课程内容、北大名师亲自授课、可折合高中学分,一连串令人注目的开课标准最终只得到了180位中学生的“回应”。更为尴尬的是,在开设的暑期课程中,地震学因报名不足10人而不得不停开。
这样的结果让不少人大跌眼镜,也使得暑期学校的开办陷入了一个“怪圈”:与高考有关的课程报名者一拥而上,与考试毫不沾边的课程便无人问津。在一切为应试教育服务的今天,与高考无关的课程是否真的没有立足之地?高中生的兴趣是否只为高考而转移?他们又为何不买著名高等学府的账?
北大课堂上高中生“睡着了”
7月15日下午,天气闷热,没有一丝风。北京大学文史楼的一间小教室,北大的一名教师和他的助教正在准备着一会儿上课要用的幻灯片。讲台下15名高中生围坐在一个圆桌旁,耐心地等待着老师开课,有几个学生还打开了英语辅导书做起了英语阅读题。
上课用的PPT准备好后,课正式开始了。教室内一阵沉寂。“今天我们讲解从图片到电脑中的立体世界。”老师手中拿着一个激光扫描仪,问道:“有人知道它的工作原理么?”台下沉默,所有人都低下了头,只顾看着眼前的书本发呆。停顿了5秒后,老师给出了答案。学生们的表情依旧迷茫。PPT翻过一页,幻灯片上呈现了几张不同风景的照片,此页主题为“计算机视觉,模拟人类视觉感知。”这时,只有几个人在记着笔记。之后,三维坐标、双目视觉、传统载体等专属名词从老师的嘴中一一说出。开始有人打起瞌睡,刚开始写笔记的同学也陆续停笔了。“我真的不知道该记些什么,这些词有的我从没听说过。”一名学生说道。在一个小时的课中,老师陆续问了4个问题,还包括一句“大家清楚了么?”并不断地开导大家,“没关系,随便说,这不计分的。”但学生的反应始终如一,只是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紧张发展到了最后的懈怠,还有人干脆趴到桌子上睡起了觉。“老师讲得挺浅的,都是表面知识,但有些原理我不知道是怎样演变过来的,听上去像天书。”来自北京三十五中的小于无奈地表示。
其实,这堂名为“数字化与智能化的缤纷世界”的暑期课起初吸引了不少学生的眼球,此前北大的宣传也将这节课的内容加入了年轻人更为关注的《蜘蛛侠》、《变形金刚》等电影大片的元素。但是上过课后,学生们却发现并非想象的样子,“蜘蛛侠提到了几句,变形金刚只讲了两分钟。”小于遗憾地告诉记者。
大学生最喜欢的课不受“待见”
北大今年暑期为高中生开设的7门课程,包括“数学的思维方式”、“现代天文学”、“地震学”、“过去的生命”、“文学名篇选读”、“数字化与智能化的缤纷世界”、“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涵盖了高等数学、天文学、古生物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信息科学、文学等领域。据统计,报名最多的是“文学名篇选读”,共101人报名;35人报名“数学的思维方式”。此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缤纷世界”17人、“天文学”12人、“过去的生命”12人、“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9人。地震学因报名不足10人而被迫取消。
然而,高中生不“待见”的地震学却是北大学子的最爱。一位北京大学大二年级的学生告诉记者,地震学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选修课,“这门课报的人很多,有的同学想报都报不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