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典籍
1、《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2、《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3、《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4、《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于西晋咸宁五年(279年),被汲郡(今河南汲县)人不准盗发战国时期魏襄王(或曰魏安釐王)的墓葬发现,亦称《汲冢纪年》、《古文纪年》(秦以前文字),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5、《汉纪》是记述西汉历史的史书,体例为编年体,三十卷,作者是东汉时期的荀悦。荀悦(公元148年~公元209年),字仲豫,汉献帝时做过侍讲,后来任秘书监、侍中。著作有《申鉴》等。汉献帝觉得班固的《汉书》难懂,于是让荀悦根据《左传》编年纪事的体例重抄《汉纪》供他参阅。
中国古代历史典籍
先秦时期,我国的历史文献已经有很多,如《墨子》中所引的《夏书》、《禹书》、《殷书》、《周书》和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孟子在著作中也提到了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梼杌》,《庄子·天下篇》有“惠施多方,其书五车”的记载,说明在秦以前我国的史书十分丰富。
但是以上所提到的史书都亡佚了,除了人为原因以外,保存介质的缺乏是很重要的原因。
第二十七集 丝绸之路(1)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一支三十二万精兵组成的大军,奔赴大同城东5公里处的白登山。白登山失败使王朝完全处在了劣势,不得不采取和亲等怀柔政策来维护与匈奴的关系。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王朝逐渐进入鼎盛时期,胸怀大略的汉武帝不再甘于对匈奴低声下气,北击匈奴、开疆拓土、一雪前耻。
一位匈奴的降人告诉汉武帝,在匈奴的西边有一个游牧民族叫大月氏,大月氏被匈奴打败后被迫一再西迁,只因没有强援无法报仇,这个消息令汉武帝非常振奋,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当即产生。他要派出一支高规格的使团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以夹击匈奴。
公元前138年,一支一百多人组成的庞大使团,从长安启程踏上了西行之旅,为首者本事侍卫皇宫的一个普通郎官,他就是张骞。然而对于大月氏国的具体情况,甚至它的所处的确切地址,张骞等人几乎一概不知,西域的一切也只在传说中,包括巍峨的昆仑山和神秘的西王母。
西域是见诸中国古代史籍的一个地理概念,指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天山南北地区。汉朝初年匈奴征服了天山南北三十多个小国,完全切断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在中国先民的地理观念中,昆仑山位于西北是陆地上最高的山,也是黄河的源头。昆仑山实际上是今天新疆哈密北部的天山,巍峨的天山遮住了先民的视野。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从陇西郡出境不久即被匈奴拦截,为了使张骞屈服匈奴人采取了威逼利诱的手段,张骞始终不为所动,匈奴首领又将张骞等人流放在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的西北寒地,让他们自生自灭,在极艰难地情况下,擅长骑射的甘父以射猎鸟兽帮助张骞度过困境。
甘父,本是匈奴人,在汉地时是堂邑侯的一名家奴,他与张骞一样有着非同寻常的开拓精神,为了将张骞留下,匈奴首领单于特地给他娶妻,然而张骞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张骞被匈奴扣留达十三年之久,却也熟悉了西部的生活、语言、风俗和地形。
公元前129年张骞终于等到了出逃的机会,在匈奴人放松监视的时候,张骞和甘父等人最终成功逃出匈奴向西寻找大月氏,这是又一段极其艰险的历程,他们不得不经过茫茫的大戈壁,在呼啸而至的狂风,冷冻交加中随行者又有人被夺去了性命,他们还须翻越起伏不断的葱岭,所经之处一连数天荒无人烟,大月氏究竟在何处?经过数十天的艰难跋涉,张骞还是没有找到他要出使的目的地,好在他到达了位于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
大宛的国王早就听说过汉朝非常富强但一直无缘交往,所以对张骞非常欢迎,张骞说明出使的意图,请大宛国王将他们送到大月氏,大宛国王答应了张骞的请求,派了向导和翻译带领张骞等人经康居属地,辗转来到阿姆河北岸的大月氏。
不料被迫以伊犁河、楚河流域西迁的月氏人,已经在原大夏国土上建立了新的家园,那里的自然条件比原居地更好,他们安于现状不愿意再向匈奴寻仇,张骞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对方仍含糊应答,张骞只好返回
劫难重重归国途中,张骞再次被匈奴扣留,一年多后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带着妻儿和甘父逃回汉朝,回到魂牵梦绕的长安,第一次出使西域至此结束。当张骞两手空空见到汉武帝时已是人面全非,十年世事,哽咽难言。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
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渊源流长的文化内涵,几千年来我国的古人为后世留下了无数智慧的结晶,哪些古代典籍至今仍对我国部分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那古代都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呢,本文就为大家盘点中国十大古代著名典籍,一起了解下吧。
1.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这个由明成祖朱棣命姚广孝和解缙主持编撰而成,全书共22877卷,约3.7亿字的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编撰队伍累计多达3000多人,于永乐六年才抄写完毕,终因惨遭浩劫使得目前仅存800余卷。
2.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这本由清高宗乾隆帝主持编修而成的大型丛书,是由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写而成的大型丛书,是覆盖了文、史、理、工、农、医等个门类学科的中国古代大的文化工程,并手抄有7部,乾隆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
3.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这部由北宋科学家沈恬于1031至1095年撰写而成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是有着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美誉,涉及到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等各个门类学科,在世界范围中有着极大影响的典籍。
4.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这本共三卷十八篇的著作,是由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创作于1637年的世界上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也是收录有农业、手工业、机械、陶瓷、采煤等生产技术的中国古代综合性科学技术著作,有着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美誉。
5.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这本由贾思邈创作于北魏末年的综合性农学著作,是共10卷92篇,系统总结了食品加工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治荒、黄河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的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有着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的美誉。
6.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这本由徐光启创作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农书,是囊括了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各个方面,总结了徐光启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的大型纯技术性农书,书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有用植物的栽培方法,至今也是农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7.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这本由张苍和耿寿昌增补和整理于公元一世纪的数学专注,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总结了从春秋战国至汉朝时期数学成就的数学专注,其中首次阐述了世界数学史上的负数及加减运算法则,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8.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这部共52卷的本草著作是由李时珍撰写于嘉靖三十一年至万里流年,是集几千年的食物、药材的种植、收采、调制和一样供销于一体,内部设计饮食烹饪学、食物养疗学、医药学、动物学等多个领域,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的世界科技史上宏大的中医百科全书。
9.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是由孙思邈撰写在唐朝永徽三年的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共计30篇的综合性临床医著,有着中国早的临床百科全书的美誉,并对后世的中医疗法,乃至国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0.史记
史记早被称为《太史公书》《太史记》,是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撰的从上古传说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的二十四史之首,并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这部规模巨大、体系完备的史记,对后世的纪传体史书影响较深。
古代历史典籍有哪些
最早的历史书:《尚书》(简称:书)
最早的道德行为规范书:《礼记》(简称:礼)
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三传》(简称:传)
最早的诗集:《诗经》(简称:诗)
最早的字典:《尔雅》
我国地一本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我国地一部汇编古代文化典籍的书是 《尚书》 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编年体通史是 《资治通鉴》;为北宋 司马光 所撰. 我过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是《四库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是 清乾隆 年间篆修的.
古代历史典籍有多少家里储藏
说文解字》载:“楼,重屋也。”由此可 见楼也就是重屋。先秦习俗里面重屋是不 能住人的,因此先秦典籍中很少有“楼”字。 此俗至今在一些农村还盛行,楼下住人,楼 上堆放粮食杂物。而楼房大约在战国后期才出现,到了 汉代才盛行起来。我国古代的楼房一般多 为二层,形成传统的固定形式,南方有些地方的竹楼也是二层。阁原为“阁板”之意,为厨房贮藏食物 的地方,汉代又指堂序外的两个夹室,即东 夹西夹。阁的平面可为方形、长方形或多边 形,一般四周设木桶扇。但随着楼房的兴起,阁遂演变成供佛、藏 书、游息、远眺之用的建筑物。其中,北京颐和 园的佛香阁、故宫的文渊阁、大同善化寺的普 贤阁、宁波的天一阁是比较有名的阁。此外,阁也可指古代女子的卧房,女子 出嫁被称为“出阁”,即源于此。
古代历史典籍大全
古代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经、史、子、集》,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
1、经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2、史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3、子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
4、集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古代文史典籍
是史学还是历史学??
这有普很大区别的!!
史学:《文史通义》、《史通》、《文心雕龙·史论篇》《中国史学史》
历史学:最主要是二十四史,《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称为“九通”再加一部《续皇朝通考》合合称为“十通”。《资治通鉴》《唐鉴》《东观汉记》《春秋》《左传》《国语》等等!!!
古代历史典籍排名
以下这几部比较经典,推荐给大家
1、史记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除“表”和“书”外都是以人物为中心来编排史料的,人物传记既精彩又富有文学性,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2、资治通鉴
在中国最好的史书排行中能与《史记》能一较高下的只有这部《资治通鉴》,本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内容体例严谨、脉络清晰、网罗宏大、体大思精、史料充实、考证稽详、叙事详明、繁简得宜。司马光对《资治通鉴》文献整理思想,文献整理模式及方法,不仅结出了丰硕成果,丰富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理论,而且对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3、汉书
《汉书》是中国著名的史书,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在中国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很突出,它写社会各阶层人物都以“实录”精神,平实中见生动,堪称后世传记文学的典范,《霍光传》、《苏武传》、《外戚传》、《朱买臣传》等都收录其中。
4、后汉书
本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全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井井有条地叙述了东汉一代的历史兴亡大势,错落有致地描画出东汉一代的社会、民情与人物百态。
5、三国志
对三国历史感兴趣的朋友非常多,想要深入了解的话关于三国最有名的史书就是这部《三国志》了。本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的《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还一直流传到现今,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6、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是经典史书之一,它是唐宋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在中国史学史尤其是唐宋以后史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仿《春秋》笔法,用不同的字句表现微言大义,个人好恶往往影响了史实的记述,终于招致了后人的批评。但是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大家,古文运动的***人和集大成者,所以《新五代史》文笔简洁,叙事生动,当时人就认为它的笔力与《史记》不相上下,《新五代史》的文笔之出色,在二十四史中非常罕见。
7、尚书
《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客研习之基本书籍,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是部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皇室文献的古代重要史书,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书中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的具体描写。
8、春秋
《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孔子所作的《春秋》是一部蕴涵着作者深刻***思想的***学著作,这是从先秦孟、荀到两汉马、班诸家一致的看法,两汉以后,今文经学衰微,学者多受古文经学门户之见的影响,开始视《春秋》为历史学著作,并由此引发了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春秋》性质之争,而且本书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9、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10、战国策
《战国策》。本书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11、国语
《国语》是非常有名的史书,它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年)西征犬戎(约公元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公元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本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目共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陈寿的《三国志》、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吴任臣的《十国春秋》,都是《国语》体例的发展。另外,其缜密、生动、精炼、真切的笔法,对后世进行文学创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2、隋书
《隋书》是中国史书中修史水平是较高的一部,由唐代魏征主编,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记载了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共38年的历史,本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主编魏征刚正不阿,他主持编写的纪传,较少曲笔,不为尊者讳,保存了大量***、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其中十志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在正史书志中,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