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夏日话杏,秋日话桂,斗茶饮酒间漫谈名人轶事。翻开《门道集》,这一次,你所做的可不是附庸风雅。
经历过时间沉淀的事物,似乎总会带着一些沉甸甸的份量。哪怕是日常生活中早已让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一旦了解了它的往昔,看待它的心境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微不足道的小物件也可能留下深刻的启示,轰轰烈烈在历史上存在过的伟人也会有扼腕叹息的遗憾。身处任何时代的人们都需要历史来填补自身灵魂的空缺。读史,使人睿智而深刻,理性而开阔。
或许很多人会觉得部分关于历史的书籍要么晦涩难懂、要么枯索无味、要么高深玄奥、要么沧桑沉重,它们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相去甚远。
最初接触到杨本良先生所著的《门道集——六话室说史》(以下简称《门道集》)还没翻阅时,也有些担忧会不会花大功夫才能读明白。而翻阅之后,发现着实多虑。
跨专业的文史专家
杨本良老先生已是年过八旬的老人了,他撰写的文章涉猎面极其广,并不局限于本土本地,他探讨的是中国历史的变故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逻辑及风情。对于一位专门研究历史的学者来说,这些可能不难,但令人惊异的是,杨老先生竟然是一个专业的电气工程师。
能够纵横谈文史,作者须得熟识历史发展脉络,洞悉中华民族在不同时期的政治和文化风俗的不同变化。可以想像,杨老先生定经历了怎样的阅读和资料占有,才积累了这么多西系统的知识。
据杨老先生的朋友提及,先生和善、亲热,与世无争。即使学富五车,是一个文史方面的重量级作者,杨老也自始至终认为自己是个普通作者,从不说自己是个什么家。
创作初心
杨老先生在《门道集》后记中讲道:”写文史杂文和知识小品的初衷,是向爱好文史的青年读者和听众,介绍一点文史学常识及与之相关的文学、社会、生活知识。“书中,很多文章都是来自生活中突然的灵光乍现,具有十分大的随意性。
以某一社会现象为例,以历史为创作背景的许多影视作品,在当下生活中,占有着不可忽视的比重。而其中很多为了影视艺术效果,对历史的歪曲与误读,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视听混乱。杨老先生便写下了“纠误”这一系列,还原较为贴近历史的真实,以正视听。
在朋友的建议下,杨老先生整理了三十年来累积的文史杂文和知识小品,希望可以给爱好文史的青年们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读物。先生表示,若是能对今天的青年朋友了解某些历史问题有所启迪和帮助,那将是他最大的荣幸。
百科式杂记
自古以来的杂记,闻名的不少,《世说新语》《梦溪笔谈》等皆是此种文体。如薛凤昌的《文体论·杂记体》所言:“杂记一体,所包甚广。凡濬渠筑塘,以及祠宇亭台,登山涉水,游讌觞咏,金石书画古器物之考订,宦情隐德,遗闻轶事之叙述,皆记也。或施之刻石,则近于碑记;或侈为考据,又近于序跋;虽综名为记,其体不一,是诚杂也。”
《门道集》正是如此,书中收录了作者自1980年至2000年撰写的300余篇文史小品,涵盖民俗、官史、器物、自然、诗文、风物、艺林、事件、人物、闲情、纠误、态度等内容形态。
杨本良的文史杂文和知识小品随意性很强,既有火锅、筷子、牙刷小史这样的生活篇章,又有皇帝的“谥号”和“庙号”、太平天国的体制、章高元失陷青岛内幕这样的史学考究。
看似都是零碎随性的历史常识,经杨老先生之手却能异常准确地反映出真实的历史和文化特征。对洞悉事件、解读迷津、启迪生活,起到意想不到的大作用。
在30年的时间跨度中,在青岛广西路的六话室书斋里,杨老先生用做家常菜的方法,渐渐形成了把传统知识剖解后应用于日常社会生活的门道。透过字里行间,似能想象到知识渊博的杨老先生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看到什么物件突然兴致大起伏案挥笔解读它的身影。
《门道集》实是本适合随时翻阅的文史杂记。
其中的文章篇幅短小精悍,正如它书本本身32开的大小,随身携带也不会觉得碍事。每篇文章可以很快读尽,能充分利用日常的碎片化时间。文章之间没有绝对的顺承,即使断开一段日子再读也无大碍。可以用来打发零散时间的同时又能补充历史知识,读来轻松闲适,不失雅趣,可谓一举两得。
书中一篇篇的短文经过细心的分类,组成了这本书,它们相互衔接呼应,让整本书的气质明快活泼而不乏稳重之感。
夏日话杏,秋日话桂,斗茶饮酒间漫谈名人轶事。翻开《门道集》,这一次,你所做的可不是附庸风雅。
《门道集—六话室说史》
《门道集—六话室说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