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广州多举措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广州多举措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广州多举措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广州永庆坊 唐培峰/摄广东建设报讯记者唐培峰报道:近年来,广州十分注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的活化利用,开展了一系列的试点工作,先后出台了创新性政策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意义_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_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广州永庆坊 唐培峰/摄

广东建设报讯记者唐培峰报道:近年来,广州十分注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的活化利用,开展了一系列的试点工作,先后出台了创新性政策,进一步推动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提高居住和使用条件,从而改善民生、普惠民生,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机关党委书记邓堪强参与了广州市人民政府官网在线访谈,就广州如何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在活化利用中有哪些利于改善民生的措施、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目标等问题为广大市民答疑解惑。

针对广州的城市规划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做的工作,邓堪强表示,广州通过加强规划引领、完善制度机制、丰富保护传承体系、创新数字化保护利用、制定保护利用行动计划等方面,持续完善保护体系,创新政策机制,全面系统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广州还成立了全国首个由政府、专家、原住民代表、媒体代表等多方参与的共同缔造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制度,全过程参与规划设计、建设实施等环节。

推广数字化智能化保护利用实践

2018年,广州列入全国首批10个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邓堪强称,目前,广州市已划定828处历史建筑、1206处传统风貌建筑。广州以《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为主干线,出台多个配套政策文件、技术及工作指引,包括《广州市促进历史建筑合理利用实施办法》《广州市历史建筑修缮监督管理与补助办法》《广州市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指引》等,并基于历史建筑数字化智能化保护利用的开创性实践,协助住建部制定印发国家行业标准《历史建筑数字化技术标准》,积极推广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数字化智能化保护利用实践,现已完成815处、面积约223万平方米的历史建筑三维数字化测绘建档,完成828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

以试点创新破解保护利用难题

邓堪强介绍,广州的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建成时间跨度接近200年,最早为清中期,最晚到1980年代末。由于建设年代久远,有大量建筑的室内空间布局、现状使用功能和配套设施难以适应现代的生产生活需求,也制约了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和发展。

2021年11月,广州出台了《广州市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给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在民生改善带来了更有力度的利好。意见提出,在保持原有外观风貌、典型构件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加建、改建和添加设施等方式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该措施的推行,进一步推动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提高居住和使用条件,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上一篇: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人民观点)
下一篇: 聊城: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名录制度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