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每年的这一天,都有许多以书为名的纪念活动,也会有一些真正坚持读书的人们为尊重阅读的私人化日常化而倡导“读书日不谈读书”。然而今年的读书日,人山人海的活动无法举办,也没有人会再去细究这一节日的合理性——眼前的现实已经够难了,人们需要一个轻松而斯文的喘息。疫情时刻,阅读不仅是从苦难中暂时抽离并保持坚强的一种方式,也是对平静日常的一种象征与追求,更在本质意义上确认着人类精神家园之所在。
在这个特殊的读书日,我们邀请了陈嘉映、残雪、戴锦华、何伟(Peter Hessler)、贾樟柯、金宇澄、刘道玉、李银河、罗新、王笛(按姓名首字母排列)十位名家,分享他们在疫情期间的阅读,以期增添一份负载着个体经验的书香,也希望借此串接起我们各自生长却又彼此攸关的命运连接。
而从明天(24日)起,我们还将推出系列问卷访谈,去了解和倾听一众知识分子的疫情生活、阅读与思索。他们中有的已在这份书单里亮相,也有更多熟悉的名字暂按不表以作惊喜。这些文字,不是终结疫情的良策,也无法为每个人指明困境的出路。灾难之中,他们是与我们一样弱小的生命,一样茫然一样无助一样脆弱。唯一可能的不同在于,他们基于自身学识与智慧或许可以提供更多可待延伸与省视的议题。而这,正是我们在这个至暗时刻以及重新开始的未来,除了泪水与勇气,最应该收获的东西。
陈嘉映
哲学家,以现象学研究尤其海德格尔研究著称。著有《何为良好生活》、译有《存在与时间》《哲学研究》等。
最近在读什么书_
读了很多书,列几本格外喜爱的。罗瑞·斯图尔特《寻路阿富汗》(沈一鸣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茅海建《戊戌变法的另面——阅读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罗森布罗姆/库特纳《量子之谜》(王文浩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看蒋介石日记》(九州出版社,2011年);郑小悠《清代的案与刑》(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库尔特·冯古内特短篇小说全集(上)》(唐建清、王宇光等译,中信出版社,2019年)。
残雪
作家,先锋派代表人物。曾被美国纽斯达克文学奖、英国伦敦独立外国小说奖等提名。著有《黄泥街》等。
最近在读什么书_
在读罗伯特· 穆齐尔的英文版长篇《没有品行的人》,石黑一雄的早期短篇《家庭晚餐》。前者是旧时代的经典,有看头,但缺点也很多;后者是诺贝尔获得者的早期作品,很精彩。深层心理描写比我国作家写得好。
戴锦华
学者,以电影研究、大众文化研究及女性文学研究著称。著有《隐形书写》《雾中风景》《涉渡之舟》等。
最近在读什么书_
第N次,重读了加缪的《鼠疫》。上一次重读,是2003年,SARS肆虐的时节。彼时,我尚年轻,拒绝口罩,不曾停课,尽管偌大的阶梯教室里是溃逃后、剩下的四分之一不足的学生——和我一样无知无畏。课上的时光仍是笑颜满目,温暖恣肆。此番,我和学生只在屏幕上相聚,成为或明或暗的方框里的一帧帧图像,或者只是黑幕上的一个ID——后者于我,难免某种不耐且不祥的联想。上度重读《鼠疫》,迟到且后知后觉地体认到了某种孤绝中的英雄主义,那是真正年轻时不曾体认到的基调。此番,再度与稔熟感中始料不及遭触动,但更深的,是某种深的默然与无名的悲哀:所有在身边,为人们震惊、激动、悲愤、感怀的一切,早已发生过:在历史的某个瞬间,在想象与书写的魔法之中。不曾发生过的,是瘟疫的灾难降临之地,不复一城、一地、甚至不是一片大陆,而是——整个世界。“阳光下没有新鲜事”,区别是灾难的深度和广度。也许该庆幸?——当你身处的现实曾在想象的图景中发生,是否便意味着一切仍在人类社会的可控范围之内?仍然、或者说更爱加缪的文字,这一次,体味着那份勇气、智慧和优雅——当你直面并凝视深渊的时候。
何伟Peter Hessler
美国非虚构作家、记者。著有《江城》《寻路中国》等。曾获《纽约时报》好书奖、麦克阿瑟天才奖等。2019年开始在四川大学开课教授非虚构写作。
最近在读什么书_
“My Antonia,” by Willa Cather.
We have a home in Colorado, and I always enjoy reading about the American West. Willa Cather wrote beautifully about Nebraska and about the immigrant pioneers to that area. I was reading this book when the epidemic was just starting and it made me think about the hardships that those people experienced in a very different time and place.
《我的安东妮亚》薇拉·凯瑟
我们在科罗拉多州有一个家,我向来很喜欢阅读美国西部题材。薇拉·凯瑟(Willa Cather)笔触优美地描写了一个内布拉斯加州和该地区移民拓荒者的故事。我在新冠肺炎疫情初始时读的这本书,它让我满脑子都是彼时彼地那群人所经历的艰辛。
“The Plague,” by Albert Camus.
I started reading this book after the epidemic started. I had read it in college but I wanted to revisit it, and to see what it seemed like now. The main thing I noticed was that the characters in Camus’s book were doing a terrible job of social distancing! Everybody is always hanging out in cafes and having long conversations with each other. But it’s a fascinating book, and really an allegory about France in World War II.
《鼠疫》阿尔贝·加缪
新冠肺炎刚流行时,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我在大学期间就读过它,但是我想重新再读一遍,看看它现在会意味着什么。我主要注意到,加缪书中角色们的社交隔离做得糟透了!每个人都在咖啡馆里打发时间,还会进行长时间聊天。但它仍旧是一本有趣的书,更是一个关于“二战”中的法国的寓言。
“The Muses are Heard,” by Truman Capote.
My daughters have been reading Capote, so I re-read this nonfiction work in order to talk with them about it. It’s about an American theater group making a trip to the Soviet Union during a time when such exchanges were rare. It is very funny and vivid and beautifully observed.
《缪斯为谁倾听》杜鲁门·卡波特
我的女儿们一直在读卡波特的书,我为了跟她们有共同话题讨论,便重读了这本非虚构作品。这本书讲的是在美苏两国极少来往的年代,一个美国戏剧团访苏的故事,写得有趣生动,观察入微。
(翻译:王白白)
贾樟柯
导演。主要代表作有《小武》《三峡好人》《山河故人》《天注定》《江湖儿女》等。曾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戛纳国际电影节金马车奖等。疫情期间在家拍摄的短片《来访》近日上线。
最近在读什么书_
梁鸿《神圣家族》、蒋韵《心爱的树》、约翰·伯格《讲故事的人》。
金宇澄
作家,著有《繁花》《回望》《方岛》等。曾获茅盾文学奖等。
最近在读什么书_
《手术剧场》是一巨册“看疼”的外科历史,一出精良手绘的医学启蒙剧,重现了一段外科手术还相当冷酷无情的年代(英国《卫报》)。原来中世纪是以内科为王,原来外科是从“辅助打杂”位置追随“酷刑”般手术器械而发端,逐渐走向了前台,这些珍贵的图文产生阅读的疼痛、麻醉与冷静。
“手术纵使成就无数,意义却始终如一:在幸存与完好之间进行必要的妥协,无论感情还是肉体上的。”“外科无畏无惧,宏伟耀眼,不可逼视……”
刘道玉
教育家,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会长。曾在1977年出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为恢复统一高考起到很大作用,80年代任武汉大学校长,被誉为“武大的蔡元培”。
最近在读什么书_
关于读书,我勉强算是一个读书人,一生60多年都是读书、教书和写书。可是,进入85岁以后,视力低下,我不得不蓄力,只有在必须时才用放大镜看最重要的资料。但是,我可以向读者推荐几本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书,它们是美国哈钦斯的《乌托邦大学》,德国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沈宁的《培育自由——美国教育考察笔记》,华姿的《特雷萨修女——行走中的爱》,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等。我只读好书,自然就不知道什么是不好的书。
李银河
社会学家,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师从于费孝通、许倬云。曾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著有《性社会学》《虐恋亚文化》等。
个人阅读序列最佳的一本书_
英国女作家拜厄特写的《巴别塔》。这本书真棒,它是一个画中画的结构,就是小说中的小说。这个小说写了一个小说家的故事,里面最有意思的一段就是关于“是淫秽还是纯文学”的辩论。
这个小说家写了特别疯狂的暴力和性。它出版以后就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淫秽,另一种认为它是很好的纯文学。然后那些文学人士、法律人士、宗教人士,大家就这本书做法庭辩论,判定它是不是一个好文学。
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因为这也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我研究性学的,对于淫秽品该怎么定义、怎么管制,都是特别现实的问题。而且它有着英国的背景,英国关于淫秽品的管制是挺厉害的,因为它有新教传统,这个东西又是历史的,又是社会的,全部被作者糅在小说里,就特别好看。
罗新
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著有《中古北族名号考》《从大都到上都》《有所不为的反叛者》等。
最近在读什么书_
除了上课需要看的书,除了写自己的专业文章需要看的书,我也读了好些闲书。
2月之前,读了《余英时回忆录》和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椰壳碗外的人生》,还读了几本中亚史方面的书,如费耐生《布哈拉》(英文本)和米华健《嘉峪关外》(中文译本)等。
2月主要读英文本,有些是按计划读的,有的是临时起意,把过去想读没抽出时间的拿出来读,比如Bruce Baum的《高加索人种说的兴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aucasian Race) 和Tim Marshall的《分裂:为什么我们生活在一个到处建墙的时代》(Divided: Why We’re in An Age of Walls),当然,还有与瘟疫直接相关的书,比如Sheldon Watts的《瘟疫与历史》(Epidemics and History),后一本没有看完。
3月突然想重读小时候或年轻时候读过的书,就去万圣书园买了汇校汇评本《儒林外史》,当作睡前读物,每天读一点,还没有读完。最近还在读贾雷德·戴蒙德的《剧变》。此外,为了参加一些线上的读书会活动,也临时抱佛脚地读一些书,比如最近在读奥尔罕·帕慕克的几本书。
王笛
历史学家,澳门大学历史系主任,师从于隗瀛涛、罗威廉。著有《跨出封闭的世界》《茶馆》《袍哥》等。曾获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等。
最近在读什么书_
因为应邀参加一个线上读书分享节目,我重读了一遍罗威廉的《汉口》。这次疫情在武汉爆发,所以这个时候再读这部名著,又有一番特别的感受。我还重读了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为什么想读这本老书呢?我觉得他所描述的开弓弦村那些细节,到今天也是非常珍贵的,这些细节对我正在准备的一个线上《中国社会史》的课程很有用处。还读了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椰壳碗外的人生》,是因为他描写了西方学术界的一些轶事和思考。我最近的一本书是康奈尔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安德森的整个求学和学术生涯也是在那里度过的。另外读了两部小说,李洱的《应物兄》和加缪的《鼠疫》。前者是因为这本书描写高校学者的众生相;后者是因为想知道加缪笔下的大疫是怎样的情形。
策划 | 魏冰心 徐鹏远 李牧谣 杨佳琦 赵雅静
知识 | 思想 凤 凰 读 书 文学|趣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