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1.成才要有文史知识.doc

1.成才要有文史知识.doc

1.成才要有文史知识.doc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只有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文理兼修,才能真正成为有用之才。2、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行文平易流畅、文风朴实的特点。3、学习本文运用..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只有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文理兼修,才能真正成为有用之才。2、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行文平易流畅、文风朴实的特点。3、学习本文运用归纳论证法进行说理、较多地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设问的修辞手法的运用。2、难点:归纳法说理教学时数: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文史知识在日常生活、工作交往中具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现在的社会越来越注重沟通、交流,如果一个人不能处理好交流、沟通问题的话,想出色的完成工作都是十分困难的,要完满地完成工作具有沟通、交流的能力,掌握一定的文史知识对沟通、交流具有深远的影响,将提高一个人的素养、丰富人的见地,对工作大有裨益。二、初读课文1、作者介绍:周培源(1902—1993),江苏宜兴人。理论物理学家、流体力学家。2、读准字音丰硕(shu)许德珩(hng)羌(qing)笛造诣(y)锲(qi)而不舍3、课文结构分析:引论—本论—结论中心论点: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第一部分(第1~3段):谈自学成才的意义、成才的标准、自学的内容三个问题。第二部分(第4~8段):针对社会上“重理轻文”的错误风气,提出文理两科并重、相互为用的思想,并论述了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学习方第三部分(第9~10段):以自学成才的成功例子和文史推动理科专业研究的典型例子,归结出“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他们成为文学家的基础。

三、小结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再读课文,分析课文(一)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归纳出文章各段大意:师明确:段:针砭时弊,提出“要搞国家建设,当然需要科学技术,但文科也不能偏废”的观点。段:列举了两个自学成才的典范——鲁迅和郭沫若。第10段:列举从事其他科学领域研究的成功例子,得出结论。(二)课文分析:1、第一部分(1~3段:成才的标准。(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行家里手,或总结出工作经验,使学习成果超过一般水平,或对社会作出了一定贡献。)段:自学的内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2、第二部分(4~8段:针砭时弊,提出“要搞国家建设,当然需要科学技术,但文科也不能偏废”的观点。提问:第4段所讲的时弊是什么,作者提倡的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明确:时弊——重理轻文提倡——文理并重、相互为用方法——中学阶段文理两科的学习应该并举,缺一不可段:论证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性。(语文知识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行各业的应用中占有重要地位)段:论述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问:如何理解“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明确:读书之法重在理解领悟与灵活运用段:列举了两个自学成才的典范——鲁迅和郭沫若。(弃医从文,靠自学成才)明确:文史知识是他们成才的基础第10段:列举从事其他科学领域研究的成功例子(许德珩和竺可桢),得出结论。

许德珩——诗文书法的造诣高竺可桢——文学功底深厚扎实(文史知识对推进理科专业研究意义重大)结论: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三)讨论分析文中多处使用设问,请从文中选一实例加以分析,说说运用这一修辞手法的作用。三、总结拓展1、本文论证特点:第一,本文在论证上运用了归纳法,包括理论和实例两方面的归纳。1.通过理论观点的归纳来论证中心论点。(引证法)2.通过典型实例的归纳来论证。(例证法)第二,设问修辞方法的运用在本文中较为突出。第三,语言平易流畅,文风朴实。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本文观点的看法或学习本文给你的启发。四、作业布置课后阅读一部文史作品,并写下心得体会(300字左右)

上一篇: 美国5大人文学科名校心动排行榜
下一篇: “习语润心——跟着总书记学文史哲”云宣讲活动启动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