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一种造型艺术,但在更深层次上却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体现。云南虽然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但书法艺术却是名家辈出,所谓“滇中翰墨,笔惊风雨”,即是云南书法艺术史的真实写照。
自楚国将军庄蹻入滇(公元前277年),至汉武帝赐滇王金印(公元前109年),古滇便与中原有了交流,文化也以滇池地区为中心开始向四周扩散。云南历史上一批重要的碑刻石碣既记载着历史在此间的变革,也展现着书法艺术在西南地区的衍进。东汉稚拙的《延光四年封地刻石》(公元132年)和典雅的《孟孝琚碑》(公元156年)呈现了汉隶风雅的遗韵,南朝《爨宝子碑》(公元405年)、《爨龙颜碑》(公元458年)的奇崛是隶楷过渡的见证,唐《大周故河东州刺史之碑》(公元698年)、《南诏德化碑》(公元766年)、《袁滋摩崖石刻》(公元794年)等已是完备的楷书。而《大理国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971年)、《元世祖平云南碑》(1312年)则连接了宋元之际的云南书法。明清以来,杨一清、释大错、释无住、释担当、阚祯兆、马汝为、钱南园等名家的书法,名扬海内,见证了云南书法艺术的发展。
近百年来,国家民族历经磨难,兴洋务,抗外辱,驱强敌,致中兴。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写就了感天动地的生命篇章。而书法也在这百年巨变中,藉此焕发出她特有的辉光。
在云南,百年之初,有赵藩、陈荣昌、袁嘉谷、周钟岳、李根源等一批书法名家承之于前。他们既是当时颇具社会影响力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享誉海内的学者和书法家。
剑川赵藩(1851—1927),以题成都武侯祠“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一联而名响学界,其书法气势开张,字正风清,浑朴敦厚,深得颜体雄厚宽博之神韵。所书孙髯翁《昆明大观楼长联》悬挂至今,书学理论界认为,百余年来工颜体书法无出其右者。
昆明陈荣昌(1860—1935),清光绪九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贵州学台和山东学台,毕身致力于教育,是云南近代文教界的开山宗师,袁嘉谷、陈古逸、李根源等一批名士均为其门下弟子,云南督军唐继尧也曾得其举荐而得以留学日本。其书法承颜鲁公之源,继钱南园之渊,启袁嘉谷之流,颇具影响。袁嘉谷在清末经济特科典中特元,1909年任京城图书编译局局长时曾作了重要努力,使敦煌遗书得到有效保护。辛亥革命后他回云南,致力于文教事业,主编了《云南丛书》《滇文丛录》,任东陆大学(云南大学)教授。其书法传颜(真卿)体之厚、钱(南园)书之正,自树一家风范,后人称为“袁家书”。陈、袁二先生的书法在云南流传甚广,影响也巨大。云南各地名胜古迹多留有他们的匾联、刻石。李根源于1903年师从陈荣昌,后公费留学日本学习军事,是同盟会第一批会员,为云南陆军讲武堂首任监督,参与辛亥革命,在抗战时期,力主拒敌于怒江以西。李根源注重金石碑版的收集和钻研,其书法得北碑雄强之气魄。
抗战期间国立艺专(今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迁至昆明滇池南岸办学2年。滕固、林风眠、潘天寿、江小鹣、常书鸿、李霖灿、吴冠中、赵无极等一大批艺术家汇集昆明,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等画家先后在昆明举办画展,闻一多、唐兰、蒋维崧、胡小石等书法名家也避乱来昆,作为大后方的昆明,文化艺术之花奇迹般地璀璨一时。其间,王坚白、陈古逸、布震宇、马竹禅、梁书农等云南书法家颇负时誉。抗战胜利后,各大学和各学术机构纷纷返迁,一度作为文化中心的昆明,书画艺术又归于沉寂。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公共文化事业高度重视,书法成了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门大众艺术。1980年《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在沈阳举行,黄继龄、王白纯、周岳年、邢孝移等10位云南书法家的作品入选,这也是至今为止,云南入选作品最多的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北京举行成立大会,黄继龄等3位书法家作为云南代表出席。1984年,经李群杰、周善甫、黄继龄、尚文、宣伯超、周岳年、王白纯、李坚冰(女)等一批我省书法家共同发起,在省委宣传部的关心支持下,召开了全省第一届书法家代表大会,云南省委原副书记、省顾委副主任高治国,昆明军区副政委胡荣贵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云南省文联正式组建中国书法家协会云南分会,德高望重的著名老书法家李群杰当选主席,云南书法事业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时涌现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书法家,其中以李群杰、周善甫、黄继龄、尚文、张苇研五老的艺术成就最为卓著。
李群杰(1912—2008),纳西族,云南丽江人,是德高望重的革命前辈,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云南分会(云南省书法家协会)的主要创建人。早年师从乡贤张文湛临帖习书,后得邹鲁、袁嘉谷、袁丕佑的指点,主攻颜体书法,精研何绍基书风,60年风雨人生路,铸就了他博大飘逸的书风,被誉为书坛“南天一柱”。
周善甫(1914—1998),原名樊(后改为凡),字善甫,晚号六松堂老人,纳西族,云南丽江人,我国现代文化史上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是一位生活在祖国西南边疆,却为中华民族核心精神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一代哲人。周善甫著述之余,喜爱临池挥毫。他的书法能将丰富而深厚的学养自然融入笔端,每当笔酣墨畅之际,往往毫随神驰,已不是写字而是在写意了,故行笔清正融和,结构骨秀神清,布局大气从容,格调极高,已自成一家风范。所创“简草”书体融行草、今草于一炉,墨韵苍润,风格独标。他是一位学者型的书法大家,其书法以浓郁的书卷气卓然自立于20世纪的中国书坛。
黄继龄(1913—1991),湖南澧县人,造诣精深的书法篆刻家。1934年考入国立杭州艺专,师从林风眠、李超士习油画,师从潘天寿、吴茀之学国画和篆刻。其艺术特点是融金石书画为一炉,三者互为补益,其中金石篆刻的成就最高。他运刀如泰山崩石,气势骇然,体现出高古沉雄、博大精深的内涵,在近现代印坛独树一帜。与邢孝移、杜乙简、段雪峰并称云南印坛四大名家。他65岁后创作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印谱》已经成为中国现代篆刻史上的名作巨制。
张苇研(1913—2000),号一禅,浙江浦江县人,抗战胜利后定居昆明。
张苇研擅长山水,精于花鸟,笔墨雄浑厚重,设色古拙高雅。其书法早期工行楷,后得力于王铎、傅山诸家,用笔老辣苍古,结体自然质朴,布局潇洒灵动,颇具大家风范。他偶尔刻印,取法浙派,注重含蓄浑厚,功力十分深湛。与吴茀之、诸乐三、张振铎等承袭吴老缶风韵不同,张苇研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而又蕴藉浙派风格的著名国画家。
尚文(1916—2001),河北定县人,抗战期间辗转华北投入抗日救亡宣传。1948年在作家冯牧的动员下,时任《河南民报》总编辑的尚文携笔从戎,参加二野四兵团南下解放云南,离休前为昆明军区政治部研究室研究员。
尚文与李群杰、黄继龄是云南最早的3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也是人民军队内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家。尚文自幼喜爱书法,中壮年时代随军征战,直至晚年才潜心钻研书艺。其书法融爨字的端庄厚朴、板桥六分书趣味天成以及何绍基行书的洒脱飘逸于一炉,用笔老辣苍劲,布局潇洒从容,风格彰然。
与20世纪上半叶的书法家相比,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云南书法艺术无论在表现手法和艺术 创作思想上,都展现出异彩纷呈、百家争艳的格局,尤其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云南书法一度在全国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不必讳言的是,迈入2000年,云南书法作品在全国性的重要展览和评比中露面越来越少,尤其是每4年一届的《全国书法篆刻展览》,甚至出现多届只有1~2件云南的作品入选……几乎在全国殿后了,2016年以前,云南的全国会员的数量在西部省区一直靠后,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
新枝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今天的云南书法艺术发展得枝繁叶茂了,这和周善甫、李群杰、黄继龄、张苇研、尚文以及马曜、周岳年、宋文熙、莫耀宗、王白纯、宣伯超、施菊轩、解德厚、邢孝移、段雪峰、杜乙简、李坚冰(女)、朱明、谢饮涧、詹明录、孙太初、顾峰等老一辈书法家所起到的承先启后的历史作用分不开。在他们的培养下,任逸浩(彝族)、杨向阳、杨修品、罗江(彝族)、杜建民、王家宁、劳伟、陈正义、冯国语、郭伟、张诚、王献生、沈健、陈鸿翎、赵志杰(女)、李自华、赵浩如、王志泓(纳西族)、蒋大康、谢恒、潘应照、寇子皓等一批书法家成长起来,他们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和艰辛探索,谱写了云南书法艺术的新篇章。
进入新时代,一批年轻人已经在云南书坛崭露头角。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中国与世界、历史与未来的距离,书法这种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符号,愈发受到世人的关注,随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书法艺术必将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发挥出巨大的文化影响力。
作者 刘文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书法名家集】
周善甫
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
周善甫(1914—1998),又名凡,字善甫,晚号六松堂老人,纳西族,云南丽江人,我国现代文化史上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是一位生活在祖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却为中华民族核心精神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一代哲人。
草书对联
善甫先生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桃李遍及海内外。晚年致力于对传统中国文化的系统研究,先后出版《简草谱》《春城赋》《善甫文存》《大道之行》《老子意会》等百余著作,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大道之行》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也是当代儒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善甫先生著述之余,喜爱临池挥毫,他的书法能将丰富而深厚的学养自然融入笔端,每当笔酣墨畅之际,往往豪随神驰,给人的感觉已不是写字而是写意了,故行笔清正融和,结构浑然天成,至臻化境,格调极高。所创“简草”书体融章草、行草、今草于一炉,墨韵苍润,风格独标,其书法以浓郁的书卷气卓然而立于20世纪中国书坛。在书法学术理论方面造诣甚深。作为一位学者型的书法大家,周善甫是近现代享誉全国的云南代表性书法家之一。
历任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云南省民族学会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第一届云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云南省诗词学会顾问、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会顾问、云南省南社研究会顾问和昆明市书法家协会顾问。
作者 张永康
李群杰
云南省书法家协会筹建人
李群杰(1912—2008),号杰夫,纳西族,云南丽江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云南分会的主要创建人,著名书法家。
楷书中堂
李群杰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之家,1931年入北平民国大学学习,次年考入国立中山大学政治系,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纳西族历史上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战期间受中共中央长江局委派回到云南重建遭受严重破坏的云南地下党,组建中共昆明支部,后任云南省工委书记,为党在云南的建立与发展尤其是团结广大爱国人士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昆明军管委文教接管部部长,云南省人民政府委员,云南省文教厅副厅长(主持工作),云南省民委副主任,云南省政协第一届秘书长,云南省政协专职常委,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名誉馆长,云南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李群杰书法本自唐楷颜体,后参入何绍基书风,60年风雨人生路,形成宽博大度的书风,格调极高。
作者 马文斗
马曜
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家
马曜(1911—2006),字幼初,白族,云南大理洱源人。
行书条幅
马曜1931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经济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上海沪西区委领导下负责工运和学运工作,抗战期间为云南大学副教授,积极宣扬马克思主义。后当选云南省参议员,是云南地下党省工委三人统战小组负责人。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中共云南省委民族工作五人小组成员,云南省委边疆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兼研究室主任、中缅勘界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云南民族学院(今云南民族大学)院长、名誉院长,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西南民族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民委委员,中国历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他开创的田野调查理论奠定了中国民族学学科的基础,被季羡林誉为“学术界领袖群伦的人物”。
马曜学养深厚,所作书法笔墨苍古,格调颇高,是一位修养很高的书法家。
作者 和中孚
黄继龄
金石书画家
黄继龄(1913—1991),湖南澧县人。1934年考入国立西湖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国美术学院),师从画宗林风眠和李超士先生习油画,又从潘天寿、吴茀之先生学国画和书法篆刻。
篆书对联
黄继龄擅长书法、精于绘画。其中,他的金石篆刻成就最高。他65岁后创作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印谱》已成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篆刻史上的名作巨制,蜚声中外。董希文、沙孟海、李霖灿、张仃、吴冠中、黄苗子、黄永玉、刘博琴、方去疾、沈鹏以及梅舒适、小林斗庵、青山衫雨、今井凌雪等中外书画家对他的金石篆刻都推崇备至,赞誉为近现代一位重要的金石篆刻家。
作品入选第一、第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
历任第一、第二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创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资深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云南分会副主席,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作者 朱其
张苇研
著名书画家
张苇研(1913—2000),号一禅,浙江浦江县人。自幼受同乡著名画家吴茀之、张书旗熏陶即笃好书画,与高逸鸿、唐云、马万里、宋吟可、阳太阳等名画家组织画会切磋艺事,抗战期间南迁昆明,从此在滇池畔定居下来。
行书条幅
张苇研先生精擅山水、花鸟,笔墨雄浑厚重,设色古拙高雅,在诗文书法方面造诣很深。其书法行笔劲健,结体自然,功力十分深厚。他是20世纪中晚期云南画坛上一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书画家。其作品曾两度参加在日本举办的《中国名书画家作品展》,入选《第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等国内外展览。
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昆明中国画院画师、香港东方文化中心学部学员。
作者 王航
尚文
爨体书法的革新者
尚文(1916—2001),河北定县(今河北省定州市)人。出生于一个乡村教师家庭,中学毕业后即赴北平求学,时逢抗战爆发,尚文辗转华北投入抗日救亡宣传。1948年在作家冯牧动员下,时任《河南民报》总编的尚文携笔从戎,参加人民解放军,任二野四兵团新华分社的编辑,后随军南下定居云南,离休前为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政治部研究员。
行书中堂
尚文是云南省最早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之一,也是军队内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家。尚文书法融爨字的端庄厚朴、板桥六分书的趣韵天成以及何绍基行草的洒脱飘逸于一炉,风格彰然。
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云南分会副主席、名誉主席。
作者 王献生
邢孝移
一代隶书名家
邢孝移(1915—1997),河南辉县人。自幼随父习书法,楷书从《苏孝慈墓志》入手,后兼学北魏碑,30岁后专攻隶书,得益于两周金文及张迁碑、石门颂,结体高古,笔力浑厚,富有金石韵味,他的篆刻以汉印为宗,旁及西泠诸家,章法严谨,刀法苍劲,自成一家面目。
作品入选《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等国内外大展。邢孝移毕生兢兢业业地在砚田耕耘,留下大量优秀作品,长期以来扶持提携后学,为云南培养了大批书法篆刻人才,与黄继龄、段雪峰、杜乙简成为20世纪下半叶云南金石篆刻界承先启后的四大名家。
邢孝移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作者 吕卫国
段雪峰
云南唯一的西泠印社社员
段雪峰(1922—2005),云南双柏县人。他的书法以篆书为主,得力于邓石如、吴让之,结体浑厚古朴,用笔苍劲奔放。篆刻以浙派为宗兼及赵之谦、黄士陵诸家,章法严谨,刀法酣畅,而且题材广泛,尤以铁线银钩的朱文印见长,其篆刻的另一特点是在布局中注重笔墨气韵,从刀法中可以看到书法的用笔,十分难得。作品入选《第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等国内外大展。
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昆明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社员。
来源 吕卫国
杜乙简
书法篆刻家
杜乙简(1916—2005),白族,云南大理洱源人。1938年从云南省立昆华学校毕业后,考入抗战期间南迁昆明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为著名学者董作宾先生的助手,研习甲骨文和金石文字学,在董先生指导下编著了《甲骨文简编》《殷历学》,后长期从事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大理一中校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殷墟学会会员、云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大理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州政协副主席。
甲骨文条幅
杜乙简兼擅金石篆刻和书法,尤以甲骨文和金文书法见长。作品入选《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
作者 习梅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