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云南近代名人——钱正阛

云南近代名人——钱正阛

云南近代名人——钱正阛钱正阛(公元1854—?年),字星符、芝生,号榆村、渔村,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人。清光緒九年(1883年)癸未科第二甲14名进士,授翰林,留馆结

建水位于云南(滇)东南,邹鲁:即邹鲁文化,发源地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它是东夷文化和邾娄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融会了周文化、殷文化和东夷文化而后形成的文化,博大而精深,邹鲁也是儒学的发源地,以鲁出孔子、孟子等儒、学派伟人而著称于世。建水在元代就始建庙学。明洪武年间建临安(即今建水)府学,明万历年间又设建水洲儒学。清代先后建立了崇正、焕文、崇文、曲江四个书院。境内人才辈出,明代有文进士30人,武进士23人,文举人288人,武举人29人。清代有文进士33人,武进士15人,文举人412人,武举人355人。当时有“临半榜”之称,即云南科举考试中中榜者,临安府就占了半数左右,堪称云南之冠。由此,建水以传统儒家文化传承至今,为西南儒学最大传承及发扬者,故有“滇南邹鲁”之美誉。

建水称为“文献名邦”,则自然与包见捷密不可分了!“文献名邦”坊原立于建水城东北永善街迎恩寺前。《续修建水县志》卷七记载:清咸丰六年(1856年),“文献名邦”坊被毁。清光绪年间重建坊于建水城大水塘街,继移远旧址,“文献名邦”坊额为翰林钱正圜所书(原明万历皇帝所书“文献名邦”坊额已不存)。在上世纪中期(1958年)“文献名邦”坊被拆除,清光绪年间钱正阛曾书写的“文献名邦”坊额已不存。2015年10月,重建于建水城迎晖路“文献名邦”“滇南邹鲁”坊(一坊两额),坊额八字为孙轶青(曾为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国家文物局局长,今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人)所书。或许是孙轶青先预知建水一定会重建“文献名邦”坊,或许是孙轶青对建水文化的一个期望,还在l991年6月,孙轶青带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建水考察组考察时,就挥毫留下了“文献名邦”和“滇南邹鲁”的墨宝。24年后,孙轶青离世6年后,其两幅墨宝,被作为一坊两额,镶嵌在重建的“文献名邦”坊上。

包见捷(公元1558年—1621年),字汝纯,号太瀛,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人。书香门第出身,其父包万化藏书数千卷、博学多才,是临安府庠生和颇有声望的私塾先生。包见捷自幼聪明好学,8岁时,临安知府钱邦称(今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曾试以七言诗,包见捷居然能“应声而对”,使“钱公大奇之”。包见捷之父见包见捷如此聪明好学,为使其远避府城的喧器,专心攻读,便在城南20余里的马鞍山建学舍一间,题名曰“五云斋”,让包见捷和自己的一个得意学生谭继统(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人)在那里静静地攻读。明万历七年(1579年)己卯科乡试,云南有45人中举,包见捷和谭继统双双榜上有名,被誉为“双臂”。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包见捷中第二甲第22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院时,与刘士峤(籍贯不详)、董云宰(即董其昌,字云宰,今上海市闵行区人)、焦弱侯(即焦竑,字弱侯,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人)同游,诸公咸称之。馆中试课,与诸公竞爽,识者谓:是当留为史官无疑。然而,后来出乎识者所料,竟出为礼科给事中,历吏、兵二垣,升户科都给事中,屡迁都给事中。明神宗年间,为撤回矿监税使,包见捷不顾身家安危,率领司官在朝堂上向神宗皇帝上疏弹劾不法矿监税使,恳请神宗惜国体、重民瘼,撤回矿监税使,否则必干柴广布,形势危急。包见捷激切的言辞激怒了神宗皇帝,被贬至贵州,旋即告病回乡。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朝廷复起用包见捷为兴业县(今广西自治区玉林市兴业县)知县,后改户部主事,不久又升迁为太仆寺卿。一次,明万历皇帝举某朝典宪询问廷臣,众人都回答不出来,唯有包见捷能原原本本,陈说无遗。明万历皇帝欣喜地说:“中原文献尽在卿矣!”并命工部在包见捷的家乡建水建造牌坊一座,又御赐匾额“文献名邦”。

朱卷:明清科举制度,乡、会试卷考生用墨笔书写叫墨卷;然后由专门誊录的人用朱笔誊写,不书姓名,只编号码,使阅卷者不能辨认笔迹,叫做朱卷。发榜后朱卷发还考生,中式者往往刻以送人)

红河州历史名人_红河州有哪些名人_红河的名人

清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进士钱正圜朱卷

红河州有哪些名人_红河的名人_红河州历史名人

建水县城南门阜安门“环翠楼”三字亦出自钱正阛手迹

红河州历史名人_红河州有哪些名人_红河的名人

建水县城西门清远门“挹爽楼”三字亦出自钱正阛手迹

红河州历史名人_红河州有哪些名人_红河的名人

建水县城北门永贞门“觐光楼”三字亦出自钱正阛手迹

红河州有哪些名人_红河的名人_红河州历史名人

立于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城迎晖路——“文献名邦”“滇南邹鲁”坊(一坊两额)

红河的名人_红河州有哪些名人_红河州历史名人

清光绪年间钱正阛曾书“文献名邦”坊额四字,现“滇南邹鲁”“文献名邦”书迹为孙轶青所书

上一篇: 扬州九大著名佛寺
下一篇: 荡荡马路:川沙这栋180多年历史的建筑,留下许多名人足迹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