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梁浩,男,汉族,中共党员,医学博士,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广西艾滋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传染病流行病学教学科研工作,主要围绕新发再发传染病分子流行病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挖掘、生物医学干预技术等方向开展科技创新研究,将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传染病防控的实践中,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谈起传染病,普通人唯恐避之不及,但是作为一名传染病防治科研工作者,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梁浩却逆流而上、勇往直前,至今已与传染病打交道近三十年,为广西及全国传染病防治作出了重要贡献。
广西是老少边区,并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传染病高发,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发展。梁浩说:“我们的研究工作来源于人民,所以我们要服务于人民,服务于我们的健康中国,这是我们的使命。”所以,如何做好区域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梁浩一直为此努力着。
第一次走进梁浩的实验室,外墙上的“艾滋病”三个字着实让记者心里稍稍感到忐忑,可梁浩每日伴随这些令人闻之可怖的传染病,坚守广西艾滋病防治工作阵地,积极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挑战,一做就是三十年。在记者见到梁浩的时候,梁浩态度谦和、言语温润,金丝眼镜中沉稳的眼神折射出一名学者严谨的思维和特殊的人格魅力。
作为一名传染病防治研究专家,梁浩对待工作严谨细致。据梁院长的学生说,他常常教导学生“细节决定成败”,提醒学生做事情要注意细节的把控,做科技研究工作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他对学生的指导更是精雕细琢,对于学生的论文和日常工作材料都是逐字逐句地修改,亲力亲为,严格把关。
▍梦想起航,预防与治疗同等重要
与其他医学生一样,梁浩最初的梦想是做一名临床医生,“高考填写志愿的时候,我的第一志愿就是临床医学。家人、亲朋好友都希望我读临床医学,那时候大家都觉得读临床医学未来就是医生,医生给病人看病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尊敬。”后来梁浩被广西医学院卫生系预防医学专业录取,不少亲戚朋友认为“预防医学有什么用?未来毕业可能就是去打预防针、做一些健康体检,还可能去搞厕所卫生。”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了预防医学的主要责任是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与临床医学一样对人类健康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医院见习时,梁浩了解到住院的肝癌病人主要来自于广西扶绥地区,而且肝癌的发生主要与该地区不卫生水源、黄曲霉毒素及乙肝病毒感染有关。针对这些高危因素,他的前辈们积极开展预防肝癌宣传教育,使民众知道如何在生活中预防肝癌的发生,显著降低广西肝癌发生率,这让梁浩更坚定了防病胜于治病的认识,由此改变了对学习预防医学的态度。在后来不断的学习和钻研中,梁浩对预防医学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从此带着最初的理想,踏上了医学之路。
▲梁浩(中)大学期间参加社会服务实践活动
▍求学深造,探寻艾滋病研究新方向
大学毕业以后,梁浩主要从事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开展乙肝病毒感染与肝癌发生关系的研究,同时关注90年代末开始在广西日趋流行的艾滋病。2000年,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更优秀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梁浩选择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又申请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培养,师从我国艾滋病首席科学家邵一鸣教授,开始了系统的艾滋病防控研究工作。在那里,得益于平台很好的资源和机会,梁浩开阔了眼界,科研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博士毕业后,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他又选择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重点研究毒品对艾滋病病毒复制的影响,率先阐明冰毒促进艾滋病病毒复制的病理免疫机制,研究成果在美国病理学杂志上发表,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对此,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Raghava Potula教授和Yuri Persidsky教授共同署名撰写了评述文章。
▲梁浩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毕业
归国后,梁浩先后放弃国内发达地区和国外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到了出生和成长的广西家乡,渴望用自己的知识技术为欠发达的家乡尽一份力。“广西艾滋病疫情严重,累计报告的HIV感染者在全国排名第二,以性传播为主要途径,而大多数感染者都是由于自身安全意识不足或者在极度兴奋的状态下,不愿意使用安全套,导致了感染。”针对这一现状,梁浩思考是否还有其他补充性策略,可以减少艾滋病经性传播的风险呢?遍阅相关文献后发现,在非洲地区报道了几篇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证实男性在包皮环切手术后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可以降低60%左右,而相关的机制也被部分阐释。2007年,包皮环切预防被《时代》杂志评为2007年十大医学突破之一,也被WHO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推荐为艾滋病预防的重要补充策略。在艾滋病防控技术遇到瓶颈的背景下提出包皮环切技术研究和推广项目,可以有效减少艾滋病经性传播的风险。
由于历史、宗教和文化观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影响,包皮环切手术在国内的开展率极低,甚至不到5%。我国西部地区的男性务工人员有流动性大、卫生健康意识薄弱、高危性行为活跃等特点,是艾滋病感染的重点人群。所以在这一类人群中开展包皮环切预防艾滋病十分必要。但是由于这类人群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卫生健康意识薄弱,同时受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以及对术后出血、感染和术后生活质量的担忧,十分不配合他们的干预和随访工作。
由此,梁浩与团队提出了基于“顶层设计”的理论,探索适合我国西部地区艾滋病重点人群包皮环切预防艾滋病的干预模式。“基于大众对名人的‘追星效应’,我们就想到了让医学院校大学生去示范包皮环切,提高民众的信任,引领民众广泛参与”。所以梁浩作为项目负责人联合重庆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同道共同申报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阐明了重点人群接受包皮环切的关键影响因素,针对影响因素结合医学大学生示范的 “顶端效应”理论,构建了三种不同干预模式,从而促进重点人群实施包皮环切手术。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据梁院长的学生回忆道,为了切实有效提高艾滋病重点人群的包皮环切率,梁院长经常带领学生深入基层,有时为了能有效干预重点人群,会开车几十公里进山,比如去百色煤矿地区,但是由于煤矿工人工作较忙,无法集中开展干预,“我们就和梁院长耐心等待,一批工人下工后就做一批工人的宣讲干预,趁着他们吃饭的时间、休息的时间,给他们科普相关知识,让他们认识到包皮环切术的重要性。” 经过10多年的项目实施和推广应用,该项目填补了我国有效减少性传播HIV新发感染的关键性技术空白,构建了完整的包皮环切预防艾滋病理论和推广应用体系,在国际上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梁浩在“包皮环切在我国艾滋病严重地区重点人群推广模式的研究”启动仪式现场发表演讲
在“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梁浩与他的团队近五年来致力于中越边境艾滋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建立了中越边境艾滋病感染人群队列,针对中越边境存在的跨境传播建立防控技术和体系,为制定降低输入性传染病的传播风险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越南与广西近邻,本着一带一路的倡议,我们协助东盟国家共同防控,这是我们的义务。”梁浩告诉记者,在原有艾滋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通过艾滋病分子网络研究成果,指导中越边境基层防控部门开展精准干预,使得中越边境的艾滋病新报告人数逐年减少。未来,梁浩与他的团队还会针对重点人群实施精准防控,与东盟国家共同致力于降低边境的艾滋病感染率。
▍义不容辞,科研团队助力广西抗疫
作为一名传染病流行病学的研究者,梁浩不仅从事艾滋病防治研究工作,还致力于其他新发传染病的研究工作。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暴发后,已回老家准备过年的梁浩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工作岗位。“我给我们团队的主要骨干都打了电话,发短信,我说:‘我们要回去!我们有责任有使命申请新冠病毒的实验活动资质。’大家都很支持。”就这样,在过年的那几天,梁浩的团队第一时间回到了工作岗位,围绕疫情防控开展了系列工作。梁浩告诉记者,新冠疫情暴发伊始,受实验材料缺乏、病毒信息不全等因素影响,资质申报的相关准备工作非常艰辛。但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3月,梁浩带领团队申报并获得了相关实验资质,为广西开展新冠病毒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保障和技术支撑。同时,依托专业优势,联系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围绕新冠病毒溯源和宿主免疫开展相关工作;组织广西新发再发传染病领域专家,向广西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提供了13条防控建议,部分建议得到了采纳。这些成果可早发现广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和早干预隔离易感人群,为广西新冠疫情防控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梁浩在粤桂琼新冠肺炎实验室检测和生物安全学术交流会上作报告
▍良师益友,坚守初心逐梦科研
医学科学研究的道路是艰苦和漫长的,在别人休闲娱乐的时候,梁浩依然坚持在实验室工作,在学生们的眼里,梁院长是很拼的一个人,熬夜加班、通宵,甚至累倒在实验室,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梦想,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和团队的配合下,梁浩不断地提升自己,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突破。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却可以走得很远。”梁浩在工作过程中十分注重团队建设,他以承担国内外重大课题和广西重点实验室为载体,搭建青年人才培养大平台,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优秀青年人才。学生们常说,梁院长是一位良师益友,工作上他既要求严格,又敢于放手让学生们去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从科学思维的培养到具体实验操作,都是手把手指导,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带领团队一起同行;生活中的梁浩却是一个很平易近人的人,他关心团队,生活上有困难之处都是能帮则帮,经常组织一些团体活动促进组员之间的感情,无微不至的关怀每一个组员。在他的带领下。团队科研整体实力不断提高,已经成为一支潜力无穷的研究团队。
谈到“科学家精神”的时候,梁浩坦言“我理解的科学家精神是爱国、创新、诚信、奉献。”爱国就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传染病防治研究工作与国家人民健康息息相关,主要责任是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身为医护工作者要有这种服务人民的意识,时刻要记得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国家需要什么、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我们的研究、我们的工作来源于人民,最终也应该服务于人民,造福人民。”梁浩这样说道。除此之外,他认为科学家也应该具备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有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同时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潜心研究,还要有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才是一个科研人员所应当具备的。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正是梁浩言行如一的科学家精神,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梁浩获第二届广西创新争先奖(个人)
“借得大江千斛水,行圆初心报恩情。”这是梁浩的人生准则。梁浩说:“精彩完美的人生,是怀着感激的人生。”从一个农村娃到医护工作者,梁浩的人生或许不算有多精彩完美,但他一直心怀感恩。家人、老师、学生,这些人在梁浩的成长路上给予了他很多帮助与爱。正是这些背后的支持让他不断进步,助他成长。
谈及将来要做的事情,梁浩坚定地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卫生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他的使命始终是为人民健康,为国家需求工作。现阶段我国及广西的新冠疫情趋于稳定,但是国外的疫情输入压力仍然很大,在后疫情时代,如何加强技术储备,强化公共卫生能力建设仍然值得令人深思。另一方面,广西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血脉相亲,提升双方抗疫合作,携手共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一东盟命运共同体迫在眉睫。在第8届中国一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上,由梁浩研究团队牵头组建的中国(广西)一东盟新发传染病联合实验室已经完成云签约。“如何扎实推进联合实验室的建设,并将实验室成果服务于新冠防控是我当前最想做的事情。”梁浩如实说道。在未来,梁浩带领他的团队继续为广西及全国的传染病防治研究工作不断乘风破浪,奋勇前进,为建设健康中国健康广西保驾护航。
▲梁浩(左二)在第8届中国一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上云签约
TIPS:主要科研成果及荣誉
梁浩长期从事传染病防治研究工作,近10年来,主要科研方向是新发再发传染病分子流行病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挖掘、生物医学干预技术等。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和子课题共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美国NIH项目2项、广西重点研发重大课题等5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共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专著2部,申请专利19项。梁浩教授作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艾滋病病毒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生物安全与防护装备分会常委,第三届国家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教司病毒学相关领域教学资源建设工作专家组成员,广西预防医学会新发再发传染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带领团队于2008年获得广西首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实现了广西零突破,率先在我国西部地区推广包皮环切术预防艾滋病新模式,为西部地区降低艾滋病新发感染预计达10%,大大降低了艾滋病传播,该研究成果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建立HIV快速基因分型方法和早期核酸诊断方法,该技术已在广西及周边地区25家单位推广应用,研究成果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时,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已将成果在越南地区推广应用,培训当地实验人员使用该技术。该技术推广以来,已检测20万人次,首次开展中越边境艾滋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阐明了中越艾滋病跨境传播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中越边境艾滋病防控提供强有力依据。
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分析和溯源研究,奋战于抗击疫情科学研究一线,积极为新冠肺炎防控献言献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