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贵州文史丛刊》举行创刊四十周年发展研讨会

《贵州文史丛刊》举行创刊四十周年发展研讨会

《贵州文史丛刊》举行创刊四十周年发展研讨会12月18日,贵州省文史研究馆《贵州文史丛刊》创刊四十周年发展研讨会和纪念大会在贵州师范学院举行。省政协副主席张光奇,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我馆原馆长、《丛刊》原主编顾久

12月18日,贵州省文史研究馆《贵州文史丛刊》创刊四十周年发展研讨会和纪念大会在贵州师范学院举行。省政协副主席张光奇,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我馆原馆长、《丛刊》原主编顾久,馆党组书记、馆长、《丛刊》主编王茂爱,贵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石培新、院长韦维,我馆副馆长谭亦先、蒙爱军、曾达出席,《丛刊》学术委员会委员、编辑委员会委员钱理群、史继忠、黄万机、张新民、王本朝、欧阳祯人、高文强,特邀省外专家蓝勇、沈固朝、王金会、刘江、王永波、张晓芝,我馆、《丛刊》新老领导、编辑,新老作者代表,省内相关期刊领导,以及合作单位贵州师范学院、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的代表共七十馀人参加了会议。

文史资料编辑室_文史编辑部_文史类编辑

纪念大会现场

《贵州文史丛刊》创刊于1980年12月,是改革开放以后我省率先创办的学术期刊之一。期刊一直致力于贵州文史的发掘整理、贵州文化特点的分析研究,刊载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献与研究文章。刊名虽冠以“贵州”二字,但并非裹足一隅,所刊文章中有相当部分是全国性的学术问题。创刊四十年来,《丛刊》立足贵州本土,面向全国和世界,从文史哲、科技、教育、历法、民俗、艺术等多科学探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后刊发四千多篇各类文史研究论文、文献整理成果,联系了海内外一大群专家学者,为研究中华尤其是贵州历史文化,为本省文化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文史学界、人文社科期刊界占有一席之地。

文史类编辑_文史资料编辑室_文史编辑部

会议分两段进行,上午是发展研讨会,由我馆副馆长蒙爱军主持,《丛刊》副主编、编辑部主任王尧礼,南京大学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副主任、教授沈固朝先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学科执行主编、副编审王金会女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历史学科副编审刘江女士,西南大学中国西南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蓝勇先生,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王本朝,武汉大学教授田文军、高文强、欧阳祯人先生,四川外国语大学张晓芝副教授,贵州大学教授曹端波先生,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杨经华先生,《丛刊》审校、安顺学院副教授张立新先生,就《贵州文史丛刊》四十年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指出了《丛刊》的不足,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

文史编辑部_文史资料编辑室_文史类编辑

南京大学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副主任、教授沈固朝先生发言

下午举行的创刊四十周年纪念会由我馆党组副书记、副馆长谭亦先主持,贵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石培新,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我馆党组书记、馆长王茂爱致辞,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贵州省委主委、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张光奇,我馆名誉馆员、《丛刊》学术委员钱理群先生讲话。张光奇副主席在讲话中说,贵州不乏学者,更不缺多彩厚重的文化积淀,缺乏的是发表高质量文章的园地。《贵州文史丛刊》是唯一以贵州文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期刊,对贵州历史文化研究作出的很大贡献。他强调,我省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但这笔丰厚的遗产,需要我省广大的人文社科学者去发掘、整理、研究,需要更多像《贵州文史丛刊》这样的刊物来刊载、发表。王茂爱表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贵州的文化建设成就巨大。可以说,在贵州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丛刊》深度参与,并担任了重要角色。”贵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石培新在会上表示,馆校合作初衷就是挖掘传统文化的育人可能,通过文史馆的资源和平台对贵州师范学院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将其转化成高等教育的教育资源,融合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中。钱理群先生希望借纪念大会重新思考地方文化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希望贵州的文化能与经济齐飞,希望贵州学人永远心怀独特的贵州自信。我馆原馆长、《丛刊》原主编顾久,原副馆长、《丛刊》原主编史继忠以及省内外专家代表也先后做了发言。我馆馆员陈德谦先生献长诗一首,由特约研究员赵青女士朗诵,将纪念会推向高潮。

文史编辑部_文史资料编辑室_文史类编辑

省文史馆党组书记、馆长、《丛刊》主编王茂爱致辞

文史编辑部_文史类编辑_文史资料编辑室

《丛刊》学术委员会委员、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发言

文史编辑部_文史资料编辑室_文史类编辑

文史馆原馆长、《丛刊》原主编顾久先生讲话

文史编辑部_文史类编辑_文史资料编辑室

文史馆原副馆长、《丛刊》原主编史继忠先生发言

文史编辑部_文史类编辑_文史资料编辑室

馆员陈德谦先生献诗

我馆编印的《四十年来文与史——创刊四十周年纪念集》、《丛刊》编辑部编印的《四十年总目》也同时面世首发。前书共收新老编辑、作者以及学界名流张新民、王本朝、何宗美、陈支平、高文强、欧阳祯人、田文军等人的文章三十六篇,陈祖武、葛兆光、毛佩琦、吴光、罗时进等学术名家题辞五则。

文史资料编辑室_文史编辑部_文史类编辑

附1

《贵州文史丛刊》创刊四十周年纪念大会部分嘉宾发言摘要)

顾久(省文史馆原馆长、《丛刊》原主编):当《贵州文史丛刊》创刊四十载之际,我仍真诚希望这份已届“不惑之年”的刊物,能成为文化老人们——特别是贵州文化老人——发表其学术意见的重要平台;成为中青年学人——特别是探索贵州文史的中青年学人——走向学术成熟的可靠津梁;成为省内外学者——主要是贵州的或关心贵州的学者——研究文史的坚实阵地。从而,使贵州的历史文化更丰满动人,更能启迪后昆。

张新民(我馆馆员,贵州大学教授):我自己既是《丛刊》的长期撰稿人,也是忠实阅读者,编辑部寄赠的每期刊物一到,都如同故交旧友重逢。由于有了与《丛刊》长期交往的深刻记忆,《丛刊》四十年来不断成长和发展所走过的道路,实际也与我个人四十年来学思变化所留下的足迹同步,因而我清楚地知道几代人为办好《丛刊》付出的心血,了解他们持守严正学术立场并持续发展的不易。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我也是目睹几代人历尽艰辛,亲见他们创办刊物之不易,了解许多重要微妙细节的历史见证人。《丛刊》自创办以来,国内著名大家如谭其骧、陈子展、罗章龙、萧乾、赵景深、张毕来等,都先后赐稿揭载于《丛刊》: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原田钟成、汤本国穗等,也都有重要文章刊发干《从刊》。

史继忠(我馆原副馆长、《丛刊》原主编):顾绍炯、覃雨甘,把他们多年的研究写成文章在《丛刊》发表,著名学者傅振伦、萧乾、张朋园、张毕来、谢孝思等也给《丛刊》赐稿。据统计,一九八零至二零零零年,《丛刊》共发表二千四百多篇文章,其中有一百四十六篇文章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贵州文史丛刊》推动了贵州文史研究,活跃了贵州学术空气,而且成就了一批专家学者。

附2

《四十年来文与史——创刊四十周年纪念集》部分作者撰述摘要

黄万机(我馆馆员,省社科院研究员):记得有位南京大学文科硕士生刚毕业,准备报考该校博士生,写了一篇论文寄来,希望《丛刊》采用我看后觉得质量还行,推荐编辑部并及时发表。因这篇文章的发表,该生不经过考试,直接保送为南京大学文科博士生。毕业后回黔在某大学任教,现已评为教授,担任某学院领导职务。

张祥光(我馆馆员,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四十年来,《丛刊》登载学术文章数千篇,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贵州地域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我对《丛刊》有深厚的感情。二零零五年,受《丛刊》编辑部之聘,成为不占编制的编辑,从此我与《丛刊》的关系又进一步。编辑部分配我看历史类来稿,每周开一次审稿讨论会。十多年来,审改用稿数百篇,不少文章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见所编审稿刊登后得到学界肯定,甚为欣慰。

林建曾(我馆馆员):《丛刊》不仅帮助贵州学人刊发论文,还未进一步启发贵州学者的思路,多次组织学术研讨会,如纪念郑(珍)莫(友芝)黎(庶昌)研讨会、丁宝桢研讨会都开得很成功,既宣传了贵州,也充分展示了贵州学人的实力。也正是此类学术会的召开,促使一批贵州学人脱颖而出,贵州本地的学术队伍从此形成并且不断发展壮大,在国内亦形成一定的影响。而《丛刊》也已经成为贵州人文社科的一块重要阵地。

谭佛佑(我馆馆员):文史丛刊四十年,黔中学术绣华笺。金声劲奏钩玄调,玉振平和提要篇。馆宿精书青汗纪,鸿儒翰墨艺英研。春秋一统三才合,宝典勋辉椽笔端。

厐思纯(省文史馆馆员):回顾往事,我感慨不已。在我奋斗的四十馀年间,其中的甘苦难以言表。然而毋庸讳言,我从迷茫到治学,从挫折到有所建树,无不与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及《贵州文史丛到》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丛刊》是我治学之始,是我研究贵州历史文化的开端。如今我韶华已逝,老景己降,但锐气不减,壮怀激烈。我将一如既往,为弘扬贵州历史文化而倾尽心力。

(丛刊编辑部报道)

上一篇: 辞尚体要
下一篇: 历史哲学专栏:史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