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遨游在史林文苑的“文史憨子”

遨游在史林文苑的“文史憨子”

遨游在史林文苑的“文史憨子”遨游在史林文苑的“文史憨子”

□记者 蒋周德

酷爱中国传统文化的钟永新,20多年来游学于全国300多座城市,浸淫历史文献、痴迷文史研究,大海捞针般发现了不少珍贵历史资料,挖掘了300多位历史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事迹;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精神,抢救式采访报道了北大、清华知名教授等50多位当代文化名人;开设“网上自流井”博客,为文史爱好者免费提供大量资料;撰写文史类研究文章上千篇,部分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年度研究目录、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祖武、中国社会科学网原总编辑周溯源、四川大学宋史研究蜀学名家胡昭曦等文化学术界人士赏识。

在这个竞争激烈、物质追求占上风的年代,绝大多数人很难理解钟永新,因为他所执着追求的东西,给他带来的经济效益微乎其微。在一些人眼里,他干的都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因此他被业内人士戏称为“文史憨子”。这位“文史憨子”在盐学、蜀学、国学的发掘传承中所取得的成果,令人刮目相看。

年少时种下文史文化种子3月19日,记者如约来到沿滩区沿滩镇,敲开钟永新家的房门时,得知他正在撰写《整理研究》。这是他作为宜宾学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要完成的课题。《筹蜀篇》是一本探讨治理四川方略的著作,作者是与晚清“蜀中五老七贤”之一的赵熙一起创办荣县文学社的黄觉的弟弟黄英,该文由贡井旭川书院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刊印。

“文史、文学的种子是啥时种下的?”记者以这个问题开始了采访。

钟永新介绍,上世纪80年代末,他在市第十四中学上初中时,语文老师王德刚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小伙子,经常指导他们阅读油印的《诗经》《离骚》。那时,他还非常喜欢阅读市教科所所长胡林编辑的《自贡乡土教材(历史卷)》《自贡乡土教材(地理卷)》。

1994年,钟永新考入绵阳师专政史系。老师中,教地方文史的蒋志等3人均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是国学大师吴宓的弟子。在老师的影响下,钟永新对文史更加偏爱。

大学毕业后,钟永新分配到四川省华西集团做行政秘书。一年后,因对事务性工作和公文写作感到无趣,他辞职进入成都理工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习。他自幼爱好绘画,学习艺术设计成绩优异,并很快熟练运用电脑软件设计网站、制作画册等。

2001年7月,钟永新从成都一家知名广告公司辞职回到家乡,在自贡一家网站任设计师。工余时间,他四处搜集自贡地方文史资料、走访自贡历史名人故居和墓地,并开办“网上自流井”,将从各地图书馆、多位名家和互联网上获得的大量珍稀史料、数字典籍上传于此,成为众多文化人尤其是自贡文史爱好者热衷浏览的“数字图书馆”。

怀揣梦想游学全国各地1997年大学毕业前夕,钟永新专程到八大古都之首的西安考察,并撰写毕业论文。西安由此成为他游学中国的第一站。

在自贡工作仅一年,钟永新又到成都一家传媒公司从事网页设计等。工作之余,他逛了成都市的大部分书店、旧书市场,收藏到刊印于现当代的800多本不同的巴蜀文献。

怀揣文史梦想的钟永新于2003年10月远赴上海,到浦东软件园工作。休息时间,他常出入上海文庙书市、复旦鹿鸣书店等地。次年5月辞职后,他游遍江南六大古镇,广阅江南典籍。

在江南游学尽兴后,2004年底,钟永新又到北京中关村谋职,后被清华大学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研究院聘用。在这里工作的3年多时间,钟永新无事就逛学校图书馆,无数次旁听文史、国学讲座。

后来,钟永新到北京西山书院工作了两年多。他在北京各地搜集购买并阅读了很多文史书籍,还在一个网站下载了晚清、民国时期刊印的大量文章。

2011年春节后,钟永新又通过竞聘考核,被破格录用到中国社会科学网。该网站是《求是》杂志资深编辑周溯源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后,领衔创办的。钟永新除了负责网站宣传设计工作外,还负责“社团”“图书”两个栏目的选稿、编辑工作,并开始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系列访谈报道。他先后采写了《王岳川教授访谈录:北大精神与中国文化气象》《何兆武教授访谈录:清华学风与中国文化思辨》等50多篇文章,其中《清华精神与中国文化学脉——访清华大学黄延复教授》,在清华大学举行的“清华风格”征文中获得二等奖。

到2017年,钟永新游学了全国300多座城市,实地考察了数千处人文风景。他每到一处都广搜典籍、乐读诗书、勤勉写作。北京读易洞书房店主邱小石说:“开书店以来,总有奇人不期而至,钟永新是其一。我不大了解他做什么工作,但他的藏书委实惊人,而且多是四川文史书籍。研究、传播文史,填补空白,就像其与生俱来的使命。”

钟永新的藏书数以万计,并向各地捐赠了不少:2015年12月,向市图书馆捐赠近2000册巴蜀文献,包括历代巴蜀文化研究、巴蜀作家学者著述及自贡文化文献三大类;2019年7月,向北京崔各庄一号地艺术区懒人餐厅捐献图书30多册,设立“北京蜀学专架”;2021年6月,向富顺县档案馆捐赠宋育仁相关图书及资料110件,设立宋育仁主题书架;2023年2月,向沿滩区图书馆“文化主题专架”捐赠图书100册。

搜集研究历史文化名人自2001年以来,钟永新遍寻历史名人的故居、墓地,拟出版《自贡历史名人100人》、自贡以外的《四川历史名人150人》、四川以外的《中国历史名人50人》3本图书。

宋育仁和刘光第、赵熙,是钟永新最早关注的家乡历史名人。

四川报业鼻祖宋育仁,于1858年出生在今沿滩区仙市镇大岩村二组一个小地名叫“倒石桥”的地方。早在清乾隆时期,宋氏家族就已发展为当地大户人家,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在倒石桥建成了上万平方米的私家住宅。2001年初的一天,钟永新到倒石桥找到宋育仁故居时,天都黑了。采访完几位宋姓老人,已是晚上9时,他只得乘坐一辆“摩的”回家。他后来又去了3次,最后一次去时,几位宋姓老人都去世了,宋育仁故居也只剩下一间危房和一面残墙。这期间,他还3次到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寻访宋育仁墓及相关人士。后来,钟永新撰写了《宋育仁故里寻访记》,刊于《龙门阵》2006年第1期。

在中国社会科学网工作期间,钟永新整理研究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获得的一份文史资料,了解到宋育仁与曾国藩的孙子曾广铨到英国拜访牛津大学教授麦克斯·穆勒,他经过研究后写成《麦克斯·穆勒与宋育仁的学术交往录》,刊于《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该文被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后,又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网站及该校的《复印报刊资料》收录,还被收录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展。《复印报刊资料》是国内顶级的社科刊物,这让他在北京文史界小有名气。他也因此能够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地,采访到文史界、国学界多位知名人士。

作为文史爱好者,钟永新蜀学研究的深度是好些专家学者所不及的。戊戌六君子中的杨锐等人在北京开办蜀学堂,蜀学研究者们都不知道其生存情况,钟永新是通过著名藏书家、史学家谢兴尧的《题戊戌变法时蜀学堂通知旧札》获悉的。此通知单涉及入学章程和教员信息,还有75位参与者学习名单。钟永新曾数次前往北京储库营胡同17号探访蜀学堂旧址。后来,他又阅读了刘光第的《自京师与自流井刘安怀堂手札》等,了解到刘光第频繁参与蜀学堂活动的情况。

钟永新收藏了大量含有蜀学史料的书籍,并撰写了大量研究文章,在省政府文史馆与西华大学蜀学研究中心联办的《蜀学》、西华大学创办的《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省地方志办主办的《巴蜀史志》等杂志上发表。

“文史憨子”倾情盐学研究不知疲倦地日夜忙碌,钟永新大病一场,不得不于2014年底回到老家养病,但仍坚持为一家国学网站选稿、编稿。

2017年,他身体渐愈后,以家乡为大本营,继续走访历史名人故居和墓地等,并整理、研究曾经搜集到的各类文史资料,从中发现不为人知的文史秘闻,形成有说服力的文字。

在钟永新广博的研究领域中,他将自贡文史命名为“盐学”,从盐场考察、盐场文学、盐场美术等20个方面进行资料搜集、研究。

钟永新在搜集清末民初外国人考察中国的资料时,尤其注意涉及巴蜀地区和自贡盐场的调查资料,其中《晚清余晖下的西南一隅:法国里昂商会中国西南考察纪实(1895-1897)》,前所未见。该文献详细记录了120多年前法国里昂商会考察自流井的情况。

钟永新搜集到的自贡文献中,有不少近代美术名家的自贡盐场画作,为文史爱好者罕见。2019年,钟永新从民国期刊查到多幅自贡盐场画作,其中有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黎雄才创作的《四川自流井》。该作品刊发在1947年出版的《雍华图文杂志》,简练描绘出盐场采卤天车及生产设备场景。他还在网络图书馆见到一本《赭石:童寯画录》,书中有一幅作品题名《四川自流井》。童寯系近代著名建筑师、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四川自流井》反映的是西秦会馆外貌。

已故巴蜀文化名人伍松乔曾回信钟永新:“你的作品对自贡名人故里的考察、自贡历史的钩沉研究极有价值。你这样将故纸爬梳与田野考察结合起来,而且全凭一己之力,实在难得!”

钟永新将搜集到的罕见盐文化史料分类整理,并进行课题式论文研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财富。

上一篇: 【关注】达州市巴文化研究院来室馆交流座谈
下一篇: 成人高考学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考试报名时间条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