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逍遥游》到结尾有这样一篇文章,说的是一日惠子和一个工匠去森林里寻找木材,要够直的,有点像我们所说的栋梁之才,后来他们路过一颗歪歪扭扭的大树,工匠就说,这棵树真无用,长成这样什么也做不了。惠子回来后就把这故事告诉庄子,庄子听后大笑:如果他有用,早就被砍掉了。 由此引起了我们的深思,用与无用的哲学是什么?
我想这就是一个“度”字吧。在《道德经》《易经》《孙子兵法》中,都有强调这个度,它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什么时候该学习什么,一句话要说几分实几分虚,在某方面要努力到什么程度,这些都要求我们对“度”的把控,这个度很难说是具体的某样东西, 但我们确确实实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并深受它的影响。世间善恶之事无数,苏格拉底曾经想找到一吧衡量善恶的永恒的尺子,我不知道结果,但人类现在确实还没有找到,或许善恶永远都在变化吧,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去对的恶,一切都是对度的把控吧,多一分是善少一分是恶。
若要我更详细点回答,那就是:让人不知道它到底有用无用。未知使人犹豫、恐惧。回到我写文章的初衷,你认为文史哲是否有用?我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不知道,因为若它“有用”那为什么读的人这么少,而他若是“无用”恐怕哲学也不会被称为智慧了。我从这里悟出了一个道理:永远让自己处于未知之中。简单来说就是永远要留有别人不知道的技能或财富,适当的时候可以露出来一些。
你知道历史的本质是什么吗?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文综题,你可以听我的意见,也可以有自己的意见,但前提是你真的了解历史。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历史就是唐宋元明清之类的,其实不是的,股市也有历史,资本有历史,世界的变迁,人口的变化也都有历史,而我认为学习历史更多的就是为了掌握规律,找到某些永恒不变的规律,然后用它预测未来。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的相似。或许掌握历史后,你就能拥有未来。
看文学书需要有目的吗?说实话,这个问题有点大,各人都有各人的喜好,我也不强加,如果有不满请多多包涵。回归正题,若想有个满意的答复,就问自己是为了掌握知识而看书吗?若是就有目的,若不是就相反。我看书一开始是没有目的的,更多的是对未知的好奇,但到了初中我却变了,这样的结果是我对看文学书有了痛苦,作文没提升多少时间却需要花费很多。直至某一日,看了本杂志,我对未知的渴望又重新燃起,在看小说时我尽力去感受人物的心情,在看一些散文时多了几分笑容少了些文字下的线条。文学使人平静,若一个人喜爱看文学书,那么他大概率是沉稳如幽潭或情感十分细腻的人。若是前者会使他面对困难时比常人更加冷静,如果是后者他会拥有自己的小天地即使面对困难也不会让痛苦左右。喜欢静静看文学书的人,心思也会很细腻哦!因为言情看多了,也很会做人的。
要说起哲学这很漫长,不想过多废话,就问一句:“你习惯这个世界了吗?”拥有哲学的唯一条件就是对一切充满好奇。你可曾想过做人?世界又是从何而来?你我的相遇是偶然还是必然?这些是多么简单又复杂的题目啊!年长的智者可以想,年幼的稚子也可以想,3000年前可以想,3万年后也可以想,而在我看来想比答重要。在学校中,我们习惯了教科书问老师答而我们再记,以至于我们不会去反驳,侄子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接踵而来,迫使我们去思考,之后再用起曾经在考试中严令禁止的作弊方法——查手机。最后结合自己的思索得出答案,这是多么可笑又不合理啊!哲学的意义在于思考,历史的意义则在于记录,文学的意义在于跨时间空间的交流。
文学有深有浅、有乐有悲,让千年前的情绪停留世间;历史从不批判对错,只记录结果;而哲学则是人生奥义的终极思考,人类智慧火把的传承。人生道路漫长,教科书无法支撑你走完这一段路,你需要有前人的智慧,未来的眼光以及或平和或热烈的生命。
最后我的座右铭是:不要被世俗的标准所捆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