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当代史学家眼中的团结报文史周刊

当代史学家眼中的团结报文史周刊

当代史学家眼中的团结报文史周刊历史是对一国之文化的纪录。可以说,史存则国昌,史亡则国亡。

历史是对一国之文化的纪录。可以说,史存则国昌,史亡则国亡。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自身文化的国度,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古就重视对历史的纪录。不必说从上古时期的先民结绳纪事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铭文,也不必说从汉简到纸质书再到近代的报纸、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介质留存的历史资料,单单是科举必考的四书五经、闻名遐迩的二十四史、耳熟能详的资治通鉴、浩瀚无边的四库全书,就已经很充实了。所有这些光辉的记忆不仅形成了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文化特质,也使人们可以在品读史书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心灵自由地徜徉在历史的天空中。反之,如果没有对这些历史的纪录,那么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消亡了,基于这种文化的国家也就不存在了。

清代龚自珍曾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近代史学家陈寅恪也曾说:“国亡然能有史,则殷鉴不远。从善去恶,国可再建。如无史,何所鉴戒?何所取法?华夏民族无从因袭,将不复存在矣。”确实如此,试想,如果没有玄奘游学印度写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何来今日之印度史?此外,历史之于国家民族者关系大矣。

所以,任何时期我们都没有理由轻视对历史文化的纪录和传承。非但如此,对于其中精粹部分,还应发扬光大。

团结报《文史周刊》向来注重对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挖掘和普及,刊登了一大批深受读者喜爱的文章,既有从未披露过的历史事实,也有当事人的亲历亲记,还有名家的精彩论文……很多文章被一些报纸和网站转载,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对于传承中华历史文化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我们欣喜地看到,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喜欢看团结报文史,他们表示,团结报文史栏目富有影响,每期必看,甚至剪贴成册。

年已82岁的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原文学部主任胡萍写信说:“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我为了创作电影剧本《最后的堡垒》(云南卢汉起义的故事片),因工作的需要,接触到了《团结报》,我为她丰富的历史及人文资料所吸引,最终《团结报》帮助我完成了创作。”

来自兰州的读者张辉写信道:“《团结报》“文史周刊”坚持“以史为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轻松的叙事语言,独特的讲述视角,以人物讲述故事,以故事讲述历史”的特有方法深受我的喜爱,我经常将报纸借来,使女儿在阅读中轻松学习历史,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最初的40多分提高到120分左右(满分150分),解决了女儿学习历史的难题,也让我放下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我们一家在《团结报》的帮助下进步很快。”

……

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知名专家和优秀作者积极投递稿件,一些史学家们还发来贺信或寄语,表示肯定或期许。现摘录有代表性的几条如下:

祝文史_祝文史_祝文史

中国史学会原会长张海鹏:“团结报用四个版面刊登文史文章,是很少见的。可见办报人是如何在扩大宣传报道文史知识方面下的决心。”“团结报文史周刊很有特色。”

祝文史_祝文史_祝文史

著名民国史巨子、南京大学教授张宪文:“团结报文史办得比较客观。”

祝文史_祝文史_祝文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天石:“祝刊物越办越好!”

祝文史_祝文史_祝文史

著名孙中山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尚明轩:“团结报的文史副刊,刊有专家学者的理论思考,载有文史研究者挖掘的一手资料,还有个人亲历或亲见、亲闻的史事轶闻,内容丰富,很有特色,确是满足人们文史精神食粮的一份雅俗共赏的优秀周刊。

正由于《文史周刊》彰显的特色,所载文章既为读者的喜爱,又被文摘报和一些报刊、网站所转载。在这些成就的背后,凝聚着编校工作者的精心策划和加工修饰等诸多的辛劳。

我长期从事孙中山宋庆龄等中国近代人物的研究,工作的需要成为了该刊的一名作者和读者。在彼此的互动中,我既获得知识性的收获,又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得益多多。”

祝文史_祝文史_祝文史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戴鞍钢:“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的伟大征程中,清晰地认识中华民族所经历的峥嵘岁月,从中汲取智慧、信心和力量,是十分必要和必需的。《文史周刊》,是我们共同喜爱的学习、思考和切磋的精神园地,热切期盼她的满园春色更亮丽,硕果更丰盛!“团结报文史周刊多年来为加强人们对祖国优秀文化的了解做出了大量的贡献。”

祝文史_祝文史_祝文史

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教授何卓恩:“团结报文史周刊这些年来办得越来越好。”

祝文史_祝文史_祝文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汪朝光:“团结报自创刊以来便以其特殊的地位而广受注目,而《文史周刊》又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体现出鲜明的特色。《文史周刊》刊登的文章表现了古人所谓的“史德、史识、史才”的真知灼见,长短相宜,雅俗共赏,具有相当的可读性,在历史的通俗化、普及可靠的历史知识、传达正确的史观史识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同时,《文史周刊》也刊登一些与历史结合而又怡情雅兴的小品文,可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祝文史_祝文史_祝文史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金铮:“贵报文史周刊,内容很精彩,我经常阅读。”“团结报文史周刊办得很有声色。刊登了许多近现代历史,对普及历史知识,开拓人们视野,发挥了很大作用。”“《团结报》文史周刊,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文风平实,融通俗性、学术性与思想性于一体,是传播文史知识、促进学术交流和提高精神文明的优秀平台。在成功的背后,凝聚着编辑、作者的汗水和智慧以及读者的关注和支持。祝文史周刊日新月异,再结硕果!”

祝文史_祝文史_祝文史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昭军:“无历史则无文化,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自然无从谈起。团结报充分认识到文史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长期致力于文史知识的普及与传播,所办《文史周刊》努力挖掘文史资源,发表了一大批富有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文章。这些文章发扬了中国文史之学的优良传统,团结人心,启迪民众,增进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望《文史周刊》继续发挥媒体优势,广结作者,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向社会释放更多的正能量。”

祝文史_祝文史_祝文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左玉河:“真实是历史的灵魂,历史研究的本质就是探寻求历史的真实。我们不敢妄言一定能够还原真实的历史,但完全可以利用丰富的史料无限逼近历史的真实。历史的真相或许是惟一的,但它的呈现方式绝对是多样的,呈现出纷繁的面相。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探寻的历史面相,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中以不同的视角把握的历史面相,也是有差异的。人们对历史真相的追寻,很像是瞎子摸象,自以为摸到了历史真相,但他所触摸到的或许仅仅是部分的真相,离完全的真相还有相当距离。历史研究或许就是这样一种无限逼近历史真实而又无法完全得到真理的追逐历程。愿《文史周刊》着力发掘丰富的新史料,呈现多样的历史面相,无限逼近那遥远的历史真实。”

祝文史_祝文史_祝文史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玉:“团结报文史情景交融,图文并茂,义理兼备,是文化的园地,史学的平台。祝越办越好。”

祝文史_祝文史_祝文史

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谷小水:团结报文史是非常好的普及性期刊,立足于学术前沿,紧扣时代脉搏,志在普及历史知识,提高国人历史教育水准。近年来办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成为历史教育百花园中一支引人注目的力量。

值此团结报创刊60周年之际,团结报《文史周刊》又推出文史公众号“文史e家”,每天一期,既有独家原创的新颖性作品,也有名家对历史真相的不断披露,还有专家学者联系当下对历史的反思……

在此,我们希望“文史e家”能得到您的青睐,在您的关注和支持下,我们会办得越来越好。

上一篇: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
下一篇: 《铁心文史》一书出版前后.pdf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