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年初公布的高考自主招生简章,其中强调了对学生人文方面的要求,并明确指出报考“人文与社会类(经学方向)”专业方向的需能背诵“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
根据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简章,人文与社会类(经学方向)要求申请者受过较为系统的蒙学教育,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对韵》《龙文鞭影》等;有较好的经学基础,能背诵“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周易》《诗经》中的一种;有初步的文字学基础,学习过《说文解字》,能用篆书默写540部首,能简单讲解“六书”。
人文与社会类(出土文献方向)则要求考生熟悉中国古代文史典籍,阅读过《史记》《左传》及其他先秦文献;对古文字有浓厚兴趣,阅读过《说文解字》,了解小篆及甲骨文、金文、简帛等。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最顶尖的学府,自主招生开始转向注重传统文化的积累及运用,因此提升孩子的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必须从小开始。
得语文者得高考?
2014年国务院颁布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拉开新高考改革的序幕。这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最大规模最大范围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未来语文科目将更受公立学校及培训机构重视。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曾指出:“以前语文高考卷面内容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会增加,题量要比往年悄悄增加5%-8%。”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科性质决定了这门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会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因此对语文素质的考察也将延伸到其他学科中。人大附中原副校长、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评价组”成员沈献章公开表示:“数学卷的文字阅读量可能会从目前的两千字左右提升至四五千字,理化试题同样。”
语文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幼升小考察孩子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小升初考察孩子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中考和高考则越来越注重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语文可能会越来越拉开孩子们的差距,难怪有人说“得语文者得高考”。
全国各地的语文试卷就都着重强调回归传统文化和母语特色,强调对学生精神素养的考察。语文教育更加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宝藏中汲取精华,弘扬千百年来祖先留下的品德精神,培养每一个孩子的文史哲艺综合素养。
学习传统文化有哪些意义?
可以丰富孩子的精神修养,规范思想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的以道德实践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自己对社会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倡导应建立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要义,对少年儿童道德修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可以培养孩子积极的人生态度
《论语》中就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
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者。”
意思是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讲道德的人就应当自己从内心反省一下,看一看有没有跟他一样的错误。
②“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就是说品德不加以修养,学问不勤于研究,听到符合道义的事,不能竭力去做,自己有缺点不能勇于改正,这些都是我忧虑的啊。
③“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意思就是说犯了错误不立即加以改正,这才是最大的错误。
除了这些还有唐诗宋词中的志向与高洁。诗人在诗中传达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能鼓励孩子在挫折中保持信心,乐观旷达,不畏苦难。
所以用传统文化浸润少年的成长之路有着深远意义,要从小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达到传承经典、塑造人格、修身养性的目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