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明史观”为中心的世界史教学_拓荒与耕耘_人文
以“文明史观”为中心的世界史教学
代成兵
【摘 要】目前的世界史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亟须一种新的理论和范式进行指引;文明史观是一种构架清晰、科学严谨的史学理念,它的出现和特点正好可以弥补在世界史教学过程中的缺陷,文明史观大大促进了世界史的教学。
【关键词】世界史教学文明史观体现
一、世界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是我们历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中心。高校世界史涵盖的地域广,从亚欧非到大洋洲、南北美洲;时空跨度大,从几百万年前人类的起源到当今世界的纷繁变化;内容庞杂,不但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史,还包括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内容,从大众熟知的古代埃及史、美国史到偏僻不显的西非文明古国马里、波兰立陶宛共和国;涉及理论问题多,有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奥地利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史观、心态史观等。在课时较少的情况下讲授如此庞杂的历史内容,是该课程的难点所在。无论是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我国目前普遍使用的世界史教材虽然在内容上已经有了较大的改革和创新,但大多数的世界史编著的指导思想依然滞后,不能及时地更新修正和指导教学,导致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机械教条的划分历史阶段,塑造一个标准的历史模型和范式,将各国、各地区的历史不加区别地剪裁,而后强行地纳入这个模型和范式,不顾其原貌如何。
主要讲述政治史和朝代更替,将阶级斗争视为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虽然对生产力发展状况也加以叙述,但是基本上是作为政治状况和阶级斗争的背景出现的。“各具特色的历史事件全被说成是阶级斗争的反映,色彩不一的历史人物也都失去了个性与情感,只剩下了阶级属性,被界定为某阶级的代表,缺乏世界历史在不同阶层、不同区域的多元性和丰富性。”[1]近年来科技、文化等内容虽有所增加,但是大都游离于主题之外,成为一种陪衬,且与主题内容联系不够紧密。
绝少讲述普通人的历史。人口、环境、心态、民俗、婚姻、家庭等等,几乎全被排斥于通史之外,多姿多彩的历史变成了生冷僵硬的伟人史和政治史。
在叙述历史进程中,只关注一国一域的变化,对于同时代其他地域的关注缺乏,人为地隔断不同地域间的联系和交流,缺少一种整体的眼光。
在叙述历史的时候,只承认必然性决定偶然性,否定或者忽视偶然性因素的作用。同样,在论述政治和经济关系方面,也只认为经济决定政治,而否定或者忽视政治对于经济的反作用。
对于某一国家或地区只从一个朝代或者时代来着眼,不能从一个大的时段来探究其嬗变和变革。
因此,用科学的态度去研究和讲述世界历史,对历史工作者而言任重而道远。文明史理论的引入,正好修正以上所提到的种种缺陷,也为世界史的研究和讲授提供了更好的范式和指引。
二、文明史观及其特点
文明史观,也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20世纪以来流行于西方学界。代表性著作有施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和布罗代尔的《文明史纲》。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文明史观是一个架构清晰、科学严谨的史学理论体系,它的特点有:
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省略那些与现代文明关系不太密切的历史事物。
从长时段考察历史,重点考察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例如,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等,这其中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汤因比认为:“历史的继承性,是我们所承认的一个用语,它看起来并不像是在一个人的生命里所表现的那样,而是更像几代人生命的继续……”[2]
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
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须付出代价,如战争、浩劫、争权夺利和历史暂时的倒退……这些代价与文明进步所带来的成果相比是次要的,我们不能过多地讲代价,从而忽略了人类坚韧不拔的追求文明的步伐。
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同时,文明史观还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工业社会以来的相互关系,考察国际社会中和全球化过程中人类文明的演进。英国学者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也认为:“当代史的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即它是世界史,而不是某些地区的历史。……正是由于美洲、非洲、中国、印度和其他欧洲之外地区的历史从另一个角度改变了以往的格局,所以它们已超越了传统的线型历史发展过程;面对这一历史事实,再用传统的历史发展模式来解释显然已不合时宜,因此有必要提出新的整体历史格局来取而代之。”[3]
把中华文明纳入世界文明中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文明的演进,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
文明史观又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化史观,因而是一种更为宏观、完整的历史观。
三、文明史观在世界史教学中的体现
在世界史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的章节体系,按照不同文明体系对原有的内容进行分类,把世界史的内容分为若干文明进行讲授。对于某一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加以详述,并对于不同文明之间差异进行探讨,梳理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冲突,让学生认知当今世界文明冲突的源头。
在授课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接收度,改变以往单向度的讲授课本知识的模式。通过近几年的学术研究成果的讲授,让学生了解史学动态和多样的史学研究思路;同时,介绍英文原版史学专著中有关心态史、社会史、计量史、家庭史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西方学者对于历史的理解和看法,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英国学者沃尔什也谈到,“教授高等历史学……与其说是在传授史实的内容,倒不如说是在教导某种确定史实和解释史实的技术”[4]。
让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这一理念贯穿始终,生产力是文明发展阶段的唯一衡量标准。人类文明从古代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过渡也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史。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只能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实现。旧石器时代使得氏族社会形成,金石并用时代又促使氏族社会解体。自然经济状态下只可能存在古代社会与农业文明,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才能孕育出近代社会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这是几百万年来人类文明进程所证明了的事实。
多元的和多维的看待历史事件。某一历史事件的产生是必然和偶然的因素相结合的结果,很多时候偶然因素的导火索作用是巨大的,历史上很多事件的发生都是必然潜流下的一次偶然溃坝导致的洪流迸发;同理,经济对于政治的影响是巨大的,而政治的决策和行为也会对经济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它既可推动历史,又可倒推历史。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既要从主客观的角度,又要从长短期的角度来审视。比如,马克思曾经以英国侵略印度的后果给我们做出说明:“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英国的工业巨头们之所以愿意在印度修筑铁路,完全是为了要降低他们的工厂所需要的棉花和其他原料的价格。但是,你一旦把机器应用于一个有铁有煤的国家的交通运输,你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自己去制造这些机器了。”[5]
宏观史学和微观史学相结合,以国别史拼凑为世界史,或抛开国别只有综述概括的世界史,都不可取。在世界史中,必须有对那个时代世界大势的总概述,反映出总趋势的轨迹;同时又要有对大国、大事、大人物的具体论述。
总之,以文明史观为中心的世界史教学是一个切合实际的理念和模式,它不但能够合理有机地讲授知识,同时又减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思维的多元性,大大促进了世界史教学的开展。
【注释】
[1]陈启能主编:《建国以来世界史研究概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3页。
[2][英]汤因比:《历史研究》,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4页。
[3][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张广勇、张宇宏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4][英]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何兆武、张文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1—32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6—252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