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史》课程参考文献第一章原始体育1.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2.颜绍泸、周西宽,体育运动史(第一章),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第1版3.屈瑞,项目起源,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12月版4.崔乐权,史前人类的社会生活与原始体育形态——中国原始体育论纲,广西民族研究,1994(1)5.李超荣,石球的研究,文物季刊,1994(1)6.王人恩,从甘蝇、逢蒙、飞卫、纪昌通考看古代神话与原始体育的关系,体育文史,1994(5)7.马志忠、杨凤林,从沧源崖画谈原始体育,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1)8.吕利平,等,略论体育文化的起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2002(1)9.游戏,维基百科网站,%E6%B8%B8%E6%88%8F(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8%B8%E6%88%8F)(免费注册)10.董虫草,席勒的两种游戏理论及其合理性分析,成言艺术(电子期刊),第22期2004年12月号,(http:///no22/document3.htm)董虫草,胡伊青加的游戏理论,成言艺术(电子期刊),第22期2004年12月号,(http:///no22/document4.htm)第二章不同特色体育文化区域的形成1.颜绍泸、周西宽,体育运动史(第2章),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2.体育史教材编写组,体育史(第15章),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体育史(第2章),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4.林大雄,失落的文明——玛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或[美]西.G.莫莱,全景玛雅,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20035.范梦,东方美术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6.在线阅读,古代东方史,(http://history.nankai.edu.cn/program/data/4.ppt)第三章古代中国体育1.李季芳,等,中国古代体育史简编,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2.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古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3.任海,中国古代体育,商务印书馆,19964.谭华,超越生命的智慧——长寿思想与中国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5.徐炳生,论颜元的体育思想,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6.张永军,《管子》健身养生观探析,管子学刊,2000(4)7.杨文轩,等,孔子体育思想探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2)8.郑志坚,《黄帝内经》养生保健观初探,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3期9.韩晓华,《孟子‧知言养气章》的“志-心-气”关系初探,香港人文哲学会网页,~hkshp/humanities/ph109-02.txt(http:///~hkshp/humanities/ph109-02.txt)10.养生主(网站)(http:///)11.武术健身(网站)(http:///)第四章古希腊罗马体育1.颜绍泸、周西宽,体育运动史(第3章),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2.(德)施瓦布,希腊神话故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3.王邵励,泛希腊节庆与古希腊城邦政治文化——以“奥林匹亚节”为中心的分析,东北师大历史学硕士论文,20044.房晓伟,古希腊奥运会衰落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潜在危机的启示,东北师大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论文,20045.宋凯,等,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古希腊的体育观众及其行为研究,体育文史,1996(5)6.樊建模,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现象学研究,体育学刊,1997(1)7.杨弢,等,希腊城邦制度与古代奥运会的产生,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8.党凡义、邱君芳,古代奥运会衰落原因探析,体育文史,2000(5)9.陈支越,等,古希腊的社会经济与古奥运会,体育科技,2001(3)10.王俊奇、饶绍振,奥林波斯宗教与古代奥运会的产生,体育与科学,2001(3)11.孙葆丽,古代奥运会与妇女,体育文化导刊,2002(4)12.李力研,体育:“培养人的勇敢”——亚里士多德体育思想解析,中国体育科技,2003(5)13.杨琦,古希腊体育对世界当代体育发展的贡献,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6)14.杨弢,论文化对竞技体育的作用——以城邦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为例,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3)15.奥林匹克百科全书网站,(http://olympicnets.db66.com/)16.古代奥运会网站,(http://heritage.news.tom.com/zhuanti/aoyun/)17.华奥星空网站,(http://encyc.sports.cn/olympics/)第五章中世纪欧洲体育1.颜绍泸,等,体育运动史(第五章),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2.杨文清.源远流长的世界体育.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年8月3.[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第五篇第一章,第五章,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6月4.李斌、蔡骐,都铎时期英国文化娱乐活动述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3)5.彭小瑜,西方法制史上的决斗,光明日报网站,2000年7月14日,^18481^0^GMC4-110.htm梁诚,现代足球运动起源自议,体育学刊,1997年第4期第六章现代体育的兴起(15-17世纪)1.颜绍泸、周西宽.体育运动史(第五章),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9月2.谭华.现代体育形成的前提条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11-83.岳志勇,学校体育兴起的背景与历史条件的比较[J].安徽体育科技,1998.314-154.曾世华,文艺复兴在体育思想史上的地位和贡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12)(增刊)22-235.翟国范,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体育道德的发展[J].体育文史2001(1)6.张成岗,从神本到人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解读[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4)7.曾晓彬,陈章顺,略论文艺复兴运动与近代体育思想的形成,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6)8.翟国范,张林学西方体育哲学之道德嬗变,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9.李斌,蔡骐,都铎时期英国文化娱乐活动述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3)第七章体育的课程化与学校体育制度的确立(18世纪-1896)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体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相关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版。
2.瞿葆奎主编,朱家雄、陈玉林选编:《教育学文集•体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3.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4.斯宾塞,教育论,胡毅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5.谭华,近代各国体育立法的三次高潮,体育文史,1988:46.(美)约翰·卢卡姗,等,乡村城市化与体育商业化进程─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美国体育的变革(连载),体育文史,1995(3)、(4)7.杨正云,卢梭体育思想研究,体育学刊,1998(4)8.李永智,近代世界体操两大派系的兴起与发展,洛阳师专学报,2000(2)第八章现代体育的国际传播(1896-1945)1.董众鸣,二十世纪体育方法的两次大突破,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4)2.吴贻刚,科学训练演变的历史特征,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2)3.中国科普网(http:///default.htm)4.诺贝特.米利耶,奥林匹克代表大会百年回顾,体育文史,1995(2)5.西尔维·埃斯帕尼亚克,《奥林匹克评论》的诞生与发展,体育文化导刊,2004.126.陶里亚帝里,希腊对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连载),体育文史,1997(3-4)7.皮·阿·皮洛扬,顾拜旦及其继承人的三大错误,国外体育动态,1997(1)8.(英)马丁·波里,奥林匹克外交——英国政府与1940年奥运会申办,1994(2)9.W·威尔逊,妇女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地位——历史的回顾,体育文史,1997(5)10.郭宏,丁建定,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体育的商业化与产业趋势,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1)11.曹可强,刘新兰,英国体育政策的变迁,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8(1)12.(日)大雄广明,学者笔下的日本近代体育史,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1)13.郭劲松,试论自然体育的历史教训,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1)第九章中国传统体育的危机与西方现代体育的传入(1840—1903)1.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院出版社,19892.关文明,等,中国体育思想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3.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广东文史馆,19784.蔡扬武,上海的租界体育,体育文史,1995(2)5.李权,我国开展近代体育运动的先行者和启蒙者──北京潞河中学,体育文史,6.吕利平,等,我国近代洋操的引进及其影响,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8,(4)7.林伯原,中国近代前期武术家向城市的移动以及对武术流派分化的影响,??8.王华倬,我国近代学制建立前体育课程发展概况——兼论中国近代体育课程的渊源,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1)9.中国基础教育网,体育与健康频道首页>理论空间()>体育教育史话(),.中国百年史,(http:///lszl/y/yiming/zgbn/index.html)第十章中国体育的初步现代化(1904—1949)1.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室,中国近代体育史简编,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2.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3.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王华倬,中国近现代伪编译课程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苏肖晴,新民主主义体育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6.华智,夙愿-董守义传,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7.中国基础教育网,体育与健康频道首页>理论空间()>体育教育史话(),(http:///subject/sports/html/120501/20013/2001326_594.html)8.中国百年史,.上海精武体育总会网站,(http:///index.asp)10.赵岳峰、郑志林,清末的体育会,浙江体育科学,2000(4)11.马敬等,试论中国体育早期现代化与民族解放斗争,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2)12.罗时铭,奥林匹克运动传入中国时间考,体育文体导刊,2004(12)13.谭华,试论近代中国体育观念的变迁,体育文史,1988(3)14.谭华,体格-人格-国格—20世纪中国体育思潮的变迁,成都体院学报,1996(1)15.谭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武术的进步,华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3(1)16.谭华,从自身人格完善到增强人民体质—论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成都体院学报,1993(4)17.熊晓正,启蒙与重构:读《体育之研究》,体育科学,1997(5)18.熊晓正,从“尚武教育”的张扬到“体育真义”的探讨,体育文史,1997(3)19.熊晓正,从“土洋”对立到“建设民族本位体育”,体育文史,1997(4)20.熊晓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的历史基础,体育文化导刊,1999(6)21.张天白,中国体育协进会筹备成立始末,体育文史,1990(6)22.吕玉军、伯亮,民国时期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历史档案,2001(4)23.廖建林,社会变迁与近代体育的发展——对旧中国第三届全国运动会的历史考察,求索,2004(4)24.郑志林,略论我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体育文史,1994(3)25.昌沧,南京中央国术馆始末(连载),体育文史,1997(4-5)26.赵戋华,论自然体育及其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体育文史,1998(3)27.郑俊武,邓星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体育文史,1998(1)28.邓星华,方万邦体育思想及其历史功绩,体育文史,1998(5)29.周佳泉,基督教青年会与中国近现代体育(连载),1998(1-2)30.王建台,麦克乐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体育文史,1994(3)第十一章当代世界体育的新发展(1945-1992)1.吴文忠.比较体育.台北:国立编译馆,1986(民国75)。
2.熊斗寅.比较体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3.比较体育编写组,比较体育,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5;4.曲宗湖等,几个国家学校体育的比较,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7.12。5.曲宗湖,杨文轩主编,域外学校体育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0。6.王则珊.终身体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2001。7.任海、王庆伟等.国外大众体育.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8.贾文华等.苏联体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9.唐宏贵等,俄罗斯学校体育的新进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10.何庆,关于国外学校体育课程的研究和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3;11.何元春等,国外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给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能够设置的启示,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0.3;12.赵欧,中、日、德三国体育教学课的比较与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13.吴忠义等,从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历史发展看其未来走向,西江大学学报,2002.2;14.左从现等,关于学校体育改革中若干问题的在思考,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4;15.刘吉,我说体育——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趋势和潜在危机,体育文史,1999(3)16.郑春琴等,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5.3;17.任海,试析国际奥委会的民主化问题,体育与科学,1993年第1期18.马铁,当今国际体坛的女性领导人国外体育动态,1995年第35期19.沈其茜,国际大众体育和中国的全民健身运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20.谭华,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奥林匹克运动,体育文史,2000(5)21.陈青,体育文化的全球化——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体育文史,2000(1)22.邓星华,体育文化全球化与中国体育文化的自觉(http://202.116.41.231/tpi50/detail.aspx?QueryID=4&CurRec=1"\t"_blank),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3)23.曹景伟,萨马兰奇改革传统奥运模式的历史必然性及哲学思辨,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3)24.王庆伟,展更豪,全球化视野中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体育与科学,2002(4)。
25.(俄)维·斯托尔博夫,俄罗斯学者论奥林匹克思想的变革,俄罗斯体育理论与实践,杂志,国外体育动态,1995年第33期26.W·威尔逊,妇女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地位──历史的回顾,体育文史,1997(6)。27.何振梁,国际奥委会的危机与改革,体育文史,1999(4)。28.李大辉,国际奥委会面临的三个重大法律问题,体育文史,1996(2)。29.面向21世纪的国际健康促进运动,国际大众体育信息,国家体委体科所编,1999(5)。30.澳大利亚的体育促进计划.国外体育动态,国家体委体科所编,1998年第9期。31.韩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及体育设施促进计划,国外体育动态,国家体委体科所编,1997(15)。32.陈琳译.日本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中新增“野外活动指导员”的培训状况.体育与健康,(日),1999年第2期。33.新加坡的全民体育指标.国外体育动态,国家体委体科所编,1995年第1期。34.爱尔兰的大众体育活动.国外体育动态,国家体委体科所编,1997年第3期。35.国际大众体育组织机构的发展状况.国外体育科学,国家体委体科所编,1999年第1期,总第57期。36.中国大众体育网:(http://)37.体育咨询网:(http://)38.10.中华体育网:(http://)第十二章当代体育的全球化与多元化(1992~2004)1.盛晓明.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2.季浏,胡增荦编著,体育教育展望[专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曲宗湖等主编.域外学校体育传真[专著],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4.黄亚玲、马国英,体育全球化的文化反思,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2).5.富兰克林·福尔,足球与全球化世界,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4.4。
6.张建华等,美国最佳体适能教育计划及其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体育与科学,2001(1)7.钱娅艳等,中美德日四国体育教学思想的比较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3(4):338.陈青,体育文化的全球化——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体育文史,2000(1)9.邓星华,体育文化全球化与中国体育文化的自觉(http://202.116.41.231/tpi50/detail.aspx?QueryID=4&CurRec=1"\t"_blank),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3)10.顾渊彦,战后日本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变迁与发展新动向,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3期11.面向21世纪的国际健康促进运动,国际大众体育信息,国家体委体科所编,1999(5)。12.王健,中、澳初中体育课程方案比较,体育与科学,1999(4)13.谭华,奥林匹克运动与国际体育合作,成都体院学报,1993(2)14.谭华,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奥林匹克运动,新华文摘,200115.谭华,学校体育:从工业经济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体育文化导刊,2002(2)第十三章当代中国体育的曲折发展(1949-1976)1.林淑英,等,中国与前苏联东欧体育交往及其影响的研究,体育科学,2000(6)2.陈融,新中国体育思想发展的阶段特征,体育文史,1999(1)3.熊晓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的历史基础,体育文化导刊,1999(6)4.熊晓正,等,从“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到“各类体育协调发展”,体育文史,1997(5)5.谭华,体格─人格─国格──20世纪中国体育价值观念的变迁,成都体院学报,1996(1)6.谭华,从自身人格完善到增强人民体质—论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成都体院学报,1993(4)7.谭华,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方针与奥运战略思想基础的形成,四川体育科学,1994(4)8.谭华,共和国体育史上的1952年,体育文化导刊,2002(3)9.宋允清等,试析新中国成立后群众体育思想的发展进程,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2)10.陈俊钦,等,新中国体育科技50年回顾与前瞻,体育科学,2000(5)11.张艳华,我国学校体育思想流变及大学体育课程演进的研究,东北师大硕士学位论文,2002.5.12.邹时炎,我看学校体育卫生二十年,中国学校体育,1999(2)13.张洪潭,体质论与技能论的矛盾论──百年学校体育主线索厘澄,体育与科学,2000(1)14.王占春,新中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建设五十年(连载),中国学校体育,1999(5)、(6)王华倬,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第十四章走向世界的中国体育(1977-2004)1.伍绍祖,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2.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20053.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4.谭华,新中国体育的重大转折—1978年以后体育界的三年调整,体育文史,1999(5)5.冉学东,等,“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体育普及的两种不同形态,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4)6.陈宁,论农村体育的新发展,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7.陈融,析改革开放20年中国体育思想之变革,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4)8.李树怡,中国体育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问题讨论回顾(1979~1992),天津体学院学报,1997(4)9.叶楠,我国体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0.陈俊钦,等,新中国体育科技50年回顾与前瞻,体育科学,2000(5)11.胡小明,新世纪——中国体育的理论创新,体育文化导刊,2002(1)12.李伟民,体育课程的历史沿革与改革,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5(11)13.唐明,新中国学校体育课程研究的简要回顾与展望,体育学刊,1999(1)14.邹时炎.我看学校体育卫生二十年,中国学校体育,1999(2)15.王健,建国以来中学体育课程目标建设初探,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1)16.吴忠义,等,从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历史与发展看其未来走向,西江大学学报,2000(2)17.靳玉乐,新中国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五十年,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6)18.頋渊彦,困惑与征途——从体育课程标准谈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动态,江苏教育,2002(9)19.仇建生,试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及其对学校体育现状的冲击与思考,湖北体育科技,2003年第1期20.李林,刘靖南,体育与健康课程面临挑战,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1)单纯的课本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内容的完善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单纯的课本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内容的完善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