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载,朱之锡字梦九,号梅麓,公元1623年10月6日出生在浙江义乌一户普通农民家庭。1646年他24岁进京参加殿试,当时黄河年年决口,水患给黄河流域及江苏人民特别是淮安人民带来重大灾难,当年的顺治皇帝独出心裁,给考生的应试题是《治河策》。按现代人观点可以写成一篇议论文,朱之锡在这道试题中首先抓住治河的重点,他首先提出“论据”,中间议论黄河决口,水灾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社会和谐的影响,给国家造成的重大损失,最后陈述“治河十事”。这篇文章在众多考生中名列前茅,主考官阅后认为文章写得好,顺治皇帝看后也很满意,文章得到了很高的分,他考中进士。
1657年,他因政绩卓著官累升至吏部右侍郎,不久以兵部尚书衔皇帝任命他为河道总督,驻守在江苏清江浦。他上任后即1658年后的30多年间,黄河决口八次,其中黄水南下夺淮六次,平均每二到三年就有一次,其中较大的是他上任的当年初夏,黄河在滑州韩村决口,南流徐州,夺泗水入淮,淮安地区遍地泽国,水势汹涌,丰收在望的小麦全部被黄水淹没。朱之锡身为河道总督,他首先亲自去决口处任命官员组织人民疏浚河道,让黄水向附近的大河里流泻,再加大力度用石块等材料堵塞决口。他立即又回到淮安,组织人民疏浚河道,加固泗水、淮水河堤、堵塞上游泗水的决口,在淮水下游引水入海。水患治好后,淮安地区遍地荒芜,人民纷纷逃向外地。他为了稳定人心,首先拿出自己的俸禄从江南买粮食煮菜粥供应灾民,他上谏皇上要求拨专款赈济淮安人民。当年淮安地区没有因水灾而饿死人。
1658年,河决山阳湾(现在的板闸),水势汹涌、田庐尽没,人民逃离,他首先查明原因是上游宿迁董家口的旧河道为流沙淤塞所致,他带领人民先将董家口旧河道上每二里筑一水门,用流沙更相洄注的办法,发展了在多沙河流上采用多水门形式引水放沙的新技术,并向东开新河八百丈引水入运道,在山阳湾筑渡槽、涵洞、开新河将汹涌的河水引向其他河道,在决口处筑“方梁”、“石洫”。就是筑断面较大的河堤,因河堤较宽,梯形断面近似方形,故谓之方梁。在向水的一面衬砌石块,谓之石洫。这样大的水患他带领人民一个月治理就胜利完成了。
他在任期间,淮安地区水患频发,他都以自己在治河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把河道治理好。在治河的日子里,朱之锡日夜操劳,未曾安枕,在水灾之年,他不但捐款救济淮安地区灾民,还向扬州、徐州灾民伸出援助之手。在治理河道方面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给皇帝上谏说:“我朝数百万京粮、茶叶都要从江南发到淮安储存、运向北方,食盐从淮安打包发运全国,凡筹河者必兼筹济运,治河势在必行。”因而他提出十项治河及防止弊端的措施,皇帝看到后,皆如所请行。
1662年康熙元年,因他治河有功,皇帝加封他为太子少保。当年九月,河南省的原武、祥符、兰阳等地河堤决口,水流遍野,墙倒屋塌,人民到处逃难,朱之锡接到圣旨后,立即从清江浦驰骋灾区,亲自督促当地官吏、率领百姓用丰富的治河技术堵决口、疏淤道、移民居、赈济灾民。
在清代运输主要靠水运,南来北往的船只都要经过运河,淮安是运河的咽喉,每天经过淮安的船只不计其数,从清江浦至山东省南旺的数十道闸门启闭难控制。启闭节宣,以资挽运,若差船、兵船不时驶至,该闭者强之以开,泄水下注,则重运在上游者受阻;应开者强之以闭,留水待船,则重运在下游者又阻矣。为此朱之锡安排重要官员管理各处闸门,严守待命,没有重要的敕旨差遣,不得擅自启闭闸门,他并上谏皇上,请求准旨在淮安、宿迁、台儿庄等地再新建八个船闸,以控制运河水位,确保水运畅通无阻和灌溉运河沿线农田。
朱之锡在河道总督任上,为淮安地区乃至全国治理河道作出众大贡献,淮安地区、邳州、宿迁、河南中牟、阳武、山东曹县、南旺、台儿庄等地的百姓都尊称他为河神。
1664年二月,朱之锡大功未成,积劳成疾死于任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