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英语词汇历代史:西古语言辅音变-格林定律&威尔纳定律(系列连载Day2)

英语词汇历代史:西古语言辅音变-格林定律&威尔纳定律(系列连载Day2)

英语词汇历代史:西古语言辅音变-格林定律&威尔纳定律(系列连载Day2)规律好像在哪见过,你记得吗?还能举出英语中其他的相关例子吗?本期有厉害的思考题哦。

梵文史_梵文史_梵文史

[德国钱币上的格林兄弟像]

格林定律和威尔纳定律,是英语词汇音变规律中非常重要常见的两个规律。这两个规律乍看起来比较抽象难懂,但其实仔细用例子想一想,明白了收获和获益也非常大。了解了这两个音变规律,以后的英语学习都会变得简单而有趣了。

印欧语到日耳曼语(古英语)的转变

印欧语(IE)辅音在日耳曼语(Gmc)里所发生的变化称为第一次音变(the First Sound Shift),又称格林定律(Grimm’s Law),其内容如下:

IE p, t, k>Gmc f, þ (=th), x(在词头—h)

IE b, d, g>Gmc p, t, k

IE bh, dh, gh>Gmc b, d, g

下面分别举例:

IE p>Gmc f:

拉丁文pater ‘father’>古英语fæder ‘father’

希腊文pyr ‘father’>古英语fyr ‘fire’

IE t>Gmc þ:

拉丁文tres ‘three’>古英语þreo ‘three’

拉丁文tenuis ‘thin’>古英语þynne ‘thin’

IE k>Gmc x(或h)

拉丁文quod ‘what’>古英语hwæt ‘what’

希腊文kardia ‘heart’>古英语heorte ‘heart’

IE b>Gmc p:

拉丁文bucca ‘cheek, mouth cavity’> 古英语pohha ‘sack’

IE d>Gmc t:

拉丁语duo ‘two’>古英语twa ‘two’

希腊文drys ‘oak’>古英语treow ‘tree’

IE g>Gmc k:

拉丁文genu ‘knee’>古英语cneow ‘knee’

希腊文gyne ‘woman’>古英语cwen ‘queen’

IE bh(梵文bh,希腊文ph,拉丁文f) >Gmc b:

梵文bhratar,(拉丁文frater)>古英文broþor “brother”

希腊文phogein ‘roast’>古英语bacan ‘bake’

IEdh(梵文dh,希腊文th,拉丁文f)>Gmcd:

梵文duhitar(:希腊文thygater>) >古英语dohtor ‘daughter’

梵文madhu ‘honey’(希腊文methy ‘wine’)>古英语meodu ‘mead’

IE gh(重建原始印欧语*gh,希腊文kh,拉丁文h)>Gmcg:

重建原始印欧语*ghostis ‘stranger, guest’(拉丁文hostis)>古英语gæst‘guest’(WS giest)

希腊文khole ‘bile’(拉丁文fel ‘gall’)>古英语galla ‘gall’ (WS gealla)

印欧语p,t,k变为日耳曼语f þ (=th) x(词头h) 先于 印欧语b,d,g变为日耳曼语p,t,k,

否则p,t,k进一步变为f þ (=th) x(词头h),英语本族词就没有p,t,k的词了。

思考题:你还能举出英文词汇其他格林定律音变的对应词汇例子吗?欢迎写在评论区与大家一起交流。

更多细节和特例,欢迎在“英语史-词源规律-英文人名简史”的主题学习交流解答群里参与讨论,或在评论里与大家交流。

【威尔纳定律(Verner’s Law)】是对格林定律的修订和补充,由丹麦语言学家卡尔▪威尔纳(Karl Verner,1846-1896)在1875年发现。

印欧语清闭止音(爆破清辅音)p, t, k, s演变来的日耳曼语清摩擦音f, þ, h, s一律分别变为浊摩擦音v, ð, g, z,[实际应为b,d, g,z]以及词尾s也变为z。这个辅音变化在什么情况才发生呢?

必须是当印欧语上述辅音(p, t, k, s)前面的音节不是重音部位。这就意味着第一次音变(格林定律)的发生早于重音部分变化的发生,也就是说:IE p, t, k, s>Gmc f, þ, h, s的变化早于IE(希腊文)pater>Gmcfadar(重音部分的变化)。

格林定律的缺欠,很快被人们注意到了,如下表:

词义 希腊语 拉丁语 哥特语 古高地德语

父亲pater paterfadar Vater

兄弟 phrator fraterbroþarBruoder

由上可以看出,印欧语的t在日耳曼语中成了d,而没有变成θ。

人们可以认为印欧语中的t在日耳曼语中共有两个不同的对应音,即d和θ。

但丹麦著名语言学家卡尔▪威尔纳(KarlVerner,1846-1896)为此苦费心思,一天他刚好看到梵语pitár(父亲)和bhrátar(兄弟)上的重音符号。他想,梵语里这两个词各有一个t,

而pitár的t重音在前,拉丁语变成pater;哥特语变成fadar,高地德语变成Vater。

而bhrátar的t却在重音之后,拉丁语变成frater,哥特语变成broþar,高地德语标成Bruoder。

就是说,梵语的一个t,在日耳曼语和高地德语有两种变化,是重音位置在其作用。

于是,1875年,他著文写到,当重音落在词根音节上,印欧语p,t,k就变成日耳曼语f, θ,x;

如果重音落在其他音节上,则在日耳曼语中变成b,d,g。

【重要补充】这学期英语史课上老师提到他认为经常被人忽视的一点是威尔纳定律发生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p,t,k)前后都是元音,2(p,t,k)前无重读。这两点是常容易被忽视的。

威尔纳定律应用:

这种语音变化与英语中x的发音变化一样。在exit—exact和exercise—examine这两对词中,x出在重音之后,成为清辅音丛/ks/,x出现在重音之前,成为浊辅音从/gz/。

从中我们看到,/p/,/t/,/k/在日耳曼语中的变化,只不过是请摩擦音与浊摩擦音之间的变化,而不像格林所说的是摩擦音和塞音之间的变化。这一发现被后来的学者成为“威尔纳定律(Verner’s Law)”

思考题:你还能找出威尔纳定律的其他例子吗?你能说出格林定律和威尔纳定律的产生区别的原因吗?

关于从日耳曼语到英语的演变,即高地德语音变(第二次音变),由于是英语和德语产生区别的规律,受众是德语和英语的双语学习者,受众相对较小。所以在读书笔记真题交流群里对此规律和上述两个规律的细节进行交流讨论。

这两个规律看起来比较抽象难懂,但其实仔细用例子想一想,明白了收获和获益也非常大。了解了这两个音变规律,以后的英语学习都会变得简单而有趣了。

上一篇: 荐读|黄宝生先生作“梵语文学译丛”总序
下一篇: 新书丨《吐火罗史研究(增订本)》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