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约撰稿 金满楼
“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在文化界可谓由来已久。不过,事物一向有两面性,有“不分家”的传统,也就有“分家”的相应做法。以后者而言,梁朝太子萧统编选的《昭明文选》就是其中一例。《昭明文选》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选编标准有讲究
萧统是南北朝时期梁朝开国皇帝萧衍的长子,因为去世后谥号“昭明”,所以历史上又称他为“昭明太子”。据《梁书·昭明太子传》中记载,萧统自幼聪颖好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他虽然贵为太子,却为人谦和。因为喜爱文学的缘故,萧统“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恒自讨论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闲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
古画《归去来兮辞》。
当时,萧统藏书三万卷,一些著名的文人如殷芸、徐勉、萧子范、刘勰等也都来往于东宫,一时“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梁朝普通七年(526)至中大通三年(531),萧统和门下文人共同编选了一部文学选集,这就是后世所称的《昭明文选》。
作为梁朝太子,萧统亲自参与,这无疑给编选《昭明文选》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和历史上其他附庸风雅的权臣如吕不韦等人所不同的是,萧统本人在文学鉴赏上具有相当高的水准,对《昭明文选》的选取标准也有十分清晰的认识。
在《昭明文选》序中,萧统认为:艺术的发展是“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的过程,《昭明文选》以文为本,主要选取词人才子的名篇,凡“姬公之籍、孔父之书”“老庄之作、管孟之流”“谋夫之话、辩士之端”“记事之史、系年之书”均不予收录。而这几类,也就是后来说的“经、史、子”之类著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昭明文选》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文史哲分家”的先河,也为后人树立了“文”与“非文”的典范。
萧统雕塑。
在萧统看来,所谓的“文”,应该具有“综辑辞采”“错比文华”和“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特点;至于经、史、子这三类作品,主要以思辨或实用为主,且文辞质朴,两者的分野十分清楚。不过,史传中的一些赞、论、序、述却可以收录,因为后者合乎“能文”的选录标准。由此可见,《昭明文选》不但讲究辞藻华美、声律和谐,同时也要求内容典雅、丽而不浮,那些流行一时但又空洞无物的玄言诗、咏物诗或放荡空虚的艳体诗之类,也都予以摒弃。就此而言,《昭明文选》的编选也不全是文人口味,而具有相当的官方色彩。
内容丰富价值高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共30卷,选录了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从时间上看,所选作家上起先秦、下至梁初,时间跨度近一千年。从作者情况看,《昭明文选》共收录了130名作者的作品,最早的如先秦时期的子夏、屈原,最晚至梁朝的陆倕。按照“不录存者”的原则,《昭明文选》没有收录当时仍旧健在的作者。
从文体编排上看,《昭明文选》大致可分为赋、诗、杂文三大类。细分的话,又可以分列为赋、诗、骚、诏、册、令、教等38小类。700余篇作品中,大致按时代先后排序,其中又以赋、诗所占比重最多。为此,萧统及门客又按内容将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等15门,将诗分为补亡、述德、劝励等23门。如此细密的文体分类,比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将文体分为四科八目和陆机在《文赋》中将文体分为十类的做法要更为精确合理。
《昭明文选》。
从文学发展的进程看,文体的辨析既是文学繁荣的产物,同时也是文学繁荣的标志之一。以此而论,《昭明文选》不仅选录了近千年来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也为后人提供文体分类的最早范本,这对于文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无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更重要的是,在萧统及门人的努力下,从先秦至梁初的重要文学作品得以整理和保存,此举为后人的学习与研究留下了极其可贵的文学资料。在《昭明文选》中,收录的名篇比比皆是,如班固、司马相如、左思的名赋,曹操父子的名诗,还有《古诗十九首》、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等。
当然,《昭明文选》也不能说是尽善尽美,它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譬如,书中入选的一些作品未经考证,如李陵《答苏武书》和苏、李的赠答诗实系伪作,刘宋年间颜延之已提出质疑;再如孔安国的《尚书序》,同样也是晋人伪造,但《昭明文选》仍予以收录。此外,对于《昭明文选》的分类,后世学者如章学诚、俞樾等人也曾批评过于琐碎杂乱,意义不大。至于入选作品的优秀与否,其他重要作品是否遗漏,后人都对此有过不同意见和讨论。当然,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流传后世影响大
梁朝中大通三年(531)三月,萧统在后池游玩时因落水而伤及大腿,后因此而英年早逝,终年30岁。据记载,萧统曾著有文集二十卷,但未能得以保存。现存的《昭明太子集》,文学价值不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主持编选的《昭明文选》却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和历史上的其他诗文总集相比,《昭明文选》选材严谨、内容丰富、文辞华美,所选作品大多为典雅之作。《昭明文选》问世后,很快受到了士人的极大重视,并由此成为古代读书人不可或缺的文学教科书,历经千年而不衰。
隋朝时期,科考设明经、进士二科,而后者的考试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昭明文选》中的作品。唐朝以后,科考以诗赋取士,《昭明文选》也成为读书人学习诗文辞赋的最佳范本,甚至与经传并列。譬如大诗人杜甫,就有两首诗提到《昭明文选》:一是《水阁朝霁奉简云安严明府》:“呼婢取酒壶,续儿诵文选”;另一是《宗武生日》:“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这两首诗的大意,无非是让儿子诵读《昭明文选》,以学习诗赋的写作。杜甫如此,其他唐朝文人想必也相差无几。
宋朝初期,也和唐朝一样以诗赋取士,《昭明文选》仍旧十分盛行,乃至于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直到王安石当政后,科考以经学取士,《昭明文选》的热度才由盛转衰,相对式微。但是,即使在以“八股取士”的明清时期,《昭明文选》也仍是读书人的案头必备书之一。毕竟,明清科考需要写诗,文章虽然讲究义理和考证,但文采也是缺一不可。
无可否认,《昭明文选》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尤其是唐宋时期诗词歌赋的繁荣是功不可没的。它就像一个文学宝库,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鉴于《昭明文选》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从隋唐以来,就有很多学者对它进行了各种角度的研究。据统计,历史上研究《昭明文选》的专著不下90种,而其他散见的研究文章更是难以计数。时至如今,《昭明文选》仍旧是中国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而且会一直传承下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