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征
大英博物馆,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罗素广场,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正式对公众开放。该馆的主体建筑在伦敦的布隆斯伯里区,核心建筑占地约56000平方米。
大英博物馆(孙夏康 摄)
大英博物馆一隅(孙夏康 摄)
大英博物馆内收藏了世界各地的文物珍品800多万件,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由于空间限制,有99%的藏品未公开展出。
大英博物馆一隅(孙夏康 摄)
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也是该博物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
大英博物馆一隅(孙夏康 摄)
笔者半个世纪前的绵阳中学同学孙夏康赴英国旅游,在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展厅里拍摄了一组照片,通过微信发送过来,附上了一句饱含殷殷企盼的感言:“愿祖国更加强大起来,让流失海外的文物早日回家!”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孙夏康 摄)
对老同学的感言,我心领神会,感同身受。近代以来,我国有大量文物流失海外,这是中华文明之殇。让流失海外的文物早日回家,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1949年以来,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各种方式,不懈追索流失文物,积极参建文物返还国际秩序,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归。
四川卫视报道又一批流失海外文物回家(徐波 截屏)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由于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孙夏康 摄)
在我国,“文物”二字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左传·桓公二年》:“夫德,俭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后汉书·南匈奴传》:“制衣裳,备文物。”这里所说的文物,原是指当时的礼乐典章制度。
到了唐代,骆宾王诗云:“文物俄迁谢,英灵有盛衰。”杜牧诗云:“六朝文物草连天,天淡云闲今古同。”这里所指的文物,在涵义上已接近现代所指的文物。
北宋中叶,以青铜器、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兴起,以后又逐渐扩大到研究其他各种古代器物,把这些器物统称之为“古器物”或“古物”。
明代和清初,比较普遍使用的名称是“古董”或“骨董”。到清乾隆年间,又开始使用“古玩”一词。
民国十九年(1930),国民政府颁布《古物保存法》。古物的概念已远远超出“古董”的范围。
1935年,北平市政府编辑出版了《旧都文物略》,同年成立了专门负责研究、修整古代建筑的“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这里所指的文物,已包括不可移动的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有关保护文物的法规,都沿用了“文物”一词。
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5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把“文物”一词及其所包括的内容,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孙夏康 摄)
由于文物是不可再生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因而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存在文物流失现象。文物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就包括中国。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世界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藏有中国文物164万件。中国文物学会认为,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落海外。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孙夏康 摄)
19世纪初,英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建立了“日不落”帝国。它在亚洲的一个主要侵略目标,就是中国。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孙夏康 摄)
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乔治·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孙夏康 摄)
1856年10月,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入侵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此打响。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孙夏康 摄)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肆意抢夺打劫园内文物。据粗略统计,圆明园被掠夺的文物数量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其损失之大,令人震惊。今天大英博物馆中的大部分中国文物,都来自于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时所得。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孙夏康 摄)
1860年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天三夜不熄不灭。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以及侵略者无法掠走的中外罕见艺术宝藏,都在大火中被付之一炬。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孙夏康 摄)
1900年,英、法、德、美、日、意、俄、奥八国组成联军杀入北京,再次大肆劫掠文物等,原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就伤筋动骨的圆明园被彻底化为灰烬。在这一次掠夺中,英国掳走了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临摹本。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孙夏康 摄)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西方列强不能明抢中国文物,又想出了一个新招。他们以“科考”和“探险”名义,买通北洋政府官员,进入中国西北地区进行文物盗取。其中,中国敦煌藏经洞中的大部分文物被英国人马克尔·斯坦因窃取。这名所谓的考古学家前后两次来到敦煌,共搬走24箱写本、5箱其他艺术品、570段文献。而他买通北洋官员,仅用了700两银票。目前,大英博物馆内收藏有1.37万件中国敦煌文化藏品,成为全球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以至于后世有人说:“最能让人了解敦煌文化的博物馆,不在中国,而在英国。”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孙夏康 摄)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孙夏康 摄)
在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展厅中央墙上,有17.2平方米的河北省行唐县清凉寺壁画,其割痕虽犹可见,却难掩其久远的鲜丽及3位“浓丽丰肥”菩萨的雍容华贵。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孙夏康 摄)
《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也是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世界上只剩2幅摹本:其一为宋人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笔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馆中的摹本。它本为清宫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藏在圆明园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勇获此宝物携往国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以25英镑的价格收藏,成为该馆最重要的东方文物,称其为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毫不为过。但是,此画卷一年仅对外展出两个月,笔者的老同学未能看见。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孙夏康 摄)
大英博物馆里的其他中国文物精品,还有“北宗”之祖、唐代画家李思训的《青绿山水图》,五代江南画派代表人物巨然的《茂林迭嶂图》,北宋山水画3大名家之一范宽的《携琴访友图》,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华岩变相图》,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墨竹图》。此外,还有商代青铜双羊尊、西周康侯青铜簋、邢侯簋、汉代玉雕驭龙、唐代黄玉坐犬、《永乐大典》10册等。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孙夏康 摄)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国宝级敦煌画卷及经卷多以万计,除4幅绢画及一尊木佛外,其他藏品在中国文物展厅内却难觅踪迹。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孙夏康 摄)
大英博物馆还内藏中国珍贵文献和古籍6万多种,其中有中国波罗蜜佛经最早版本,及甲骨片、竹简、刻本古书、敦煌藏经和地图。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孙夏康 摄)
欧阳修等人所编《新唐书》指出:“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不仅向人们诉说着中国历史的灿烂辉煌,更警醒我们须自强自立,让民族的悲剧不再重演!
参考资料:
1.《“强盗掠夺馆”,英国掠夺了全世界多少文物?中国文物何时回归?》,九品铲史官,2023年6月9日。
2.《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该怎么回来》,虎嗅网,2023年5月19日。
3.沈竹士,《15万余件流失海外文物回到祖国怀抱》,正观新闻,2023年4月23日。
4.《万山无阻!揭秘海外流失文物的曲折归国路》,道中华,2023年3月25日。
5.《英法联军为何要烧毁圆明园,联军总司令日记揭秘残酷历史真相》,人民资讯,2021年8月9日。
6.《鸦片战争》,百度百科。
7.《第二次鸦片战争》,百度百科。
8.《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百度百科。
9.《大英博物馆》,百度百科。
10.《文物》,百度百科。
特别提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