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晚,我系于海琴6号A326举行中国史前沿系列讲座第19讲、山海学社学术讲座系列之二——《征北难通幽——班氏父子的文史互动与〈汉书〉的撰述》。本次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曲柄睿副教授主讲,我系助理教授吉辰老师主持。我系李大海副教授、野口优副教授和李彦楠助理教授出席讲座。师生共问史海钩沉。
曲柄睿副教授长期研究秦汉史,致力于打通文史的史学史探幽。他从“文学家”班彪、班固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两汉之际班氏父子身世浮沉与《汉书》修撰的关系,讨论两代史家“宣汉”意识的区别。
自汉代至隋唐的史家与史著,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出鲜明的文学色彩。“文章之才,国史之任。”史著既考验史家剪裁史事的学识,也承担其政治志趣。所以“知人论世”的人物研究法,不仅适用于文学批评,也可以用于史学的新探索。
班彪在两汉之际历经离乱流亡,却始终拥护刘姓宗室。曲老师认为,《北征赋》的文本表明,班彪离开长安的初始目的地是安定郡,而他选择安定郡的原因是投奔割据此处的刘文伯政权。因诈称刘文伯的卢芳依赖匈奴自立,班彪只能转投隗嚣。班彪为劝说隗嚣拥立刘姓而创作《王命论》。是文体现出他支持刘汉的决心。
班固继承父志撰修《汉书》。其著史事业得到官方承认和支持,却也长期处于监督管制之中。曲老师认为,汉明帝命班固撰修《世祖本纪》和功臣列传,意在考验班固著史能否切合王朝的图谶语境,同时检验纪传体是否适用于记述汉朝历史。班固对汉明帝“庸主假说”之问的两次回答,集中体现出历史解释向政治解释的转移。班固遭受了多年的考核,他对汉朝的赞颂呈现出一种压抑之后的反弹。
《汉书·叙传》的旨趣概述中,“叙帝皇”位于“准天地”之前,这将汉朝的地位突出到无以复加的高度,与《史记》的学术主张有巨大断裂,体现出强烈的“宣汉”意识。在文本现象的背后,两代作者的境况有所不同——班彪宣汉的主旨是自发的,班固则更多地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班氏父子同样的政治抱负和学术追求所呈现出的不同样态,其实附着于两汉之际的时代图景。
曲老师的精彩讲述,带领我们思考时代、人物和文本的关系。在讲座的尾声,师生就人物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史学与文学的关系、政治对古代史学的影响、汉代儒生的政治转向、汉代经学史与史学史的联系等问题进行了启发式的交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