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智 文 |
近日,翻览刘桂秋先生与刘国芹老师共同整理出版的新书《陶存煦日记》。日记中,陶存煦论学术,讲经义,谈读书感悟,记家庭琐事、父辈传说,侃侃而谈。其斐然之文采,惊人之笔力,深刻之思想,竟出自一个未及弱冠的青年之手,令人啧啧赞叹。
陶存煦(1913—1933),字訚孙,号天放,浙江绍兴人。系晋征士陶渊明第五十代孙,出会稽陶堰南长房第二十二世。民国十八年(1929)秋,陶存煦考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先后师从国学名师唐文治、钱基博、徐景铨等人。现代国学大家钱基博对其赞赏有加,曾写道:“吾自讲学大江南北以来,得三人焉。于目录学得王生绍曾,于《文史通义》得陶生存煦,于韩愈文得俞生振楣。”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冉冉升起的后起国学新秀,却因病早逝,卒年仅二十一岁。
本书是陶存煦在无锡国专求学期间的日记。读是书而想见其为人,从日记中所见陶存煦敦厚的人格品性、勤勉的治学态度、远大的志向以及独立且深邃的思想,都让人印象深刻。试想,如若不是英年早逝,其成就必能达到极高境地。
读罢全书,回想着陶存煦短暂的人生历程。他的成长跟家庭教育、启蒙老师的引导、国专的治学风气、国专授业恩师的教育方式和理念都不无关系。尤其是在国专求学期间,所受学校及教师的影响,可谓深远。
无锡国专作为一所专研国学的学校,在顺应潮流、努力与现代教育体制接轨的同时,承继了中国传统书院的精神。学校秉持着励学必先敦品,学和行要合一的办学宗旨,注重敦品励节、修身养性,培养学生健全而和谐的人格;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主研究能力的培养;强调“诸生读书不忘救国,时以第一流学生自期……”引导青年学生立志读书报国、心怀宏愿。而以上办学理念及训诫,对成长时期的陶存煦都有着很大的触动和激励。
日记中多次提到唐文治先生对学生的训诲:“天下惟有真性情者,方能为大文章。”陶存煦自己也以“专治学术,俾得于世无患,于人无争,少发空议论,多做实际工作”自勉之。他在日记中慨叹“唐先生创设是校,志在培育英才,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苦心孤诣,谁不知之”,在这样的一种环境氛围的熏陶和浸染中,陶存煦恪守立品、读书、养身、俭用的信念,构筑起他那深厚的治学和思想的底部基础。
陶存煦早年便崭露头角,他是无锡国专众多学生中的个例,但又是一个普遍现象。无锡国专办学三十余年来,共招生两千余名,因时局动荡、辗转流徙等原因,正常毕业者不到一千人。然而,即便如此,却涌现出诸如王蘧常、唐兰、吴其昌、蒋天枢、钱仲联等一大批国学研究、文史教育和其他方面的高质量人才。
无锡国专教师的教育,助力他文学和思想的快速成长。
《陶存煦日记》是一本“求学日记”,更是一本“读书日记”。书中大量记载他的听课笔记、读书摘要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这里不得不提到国专几位教师对其在读书、治学、学术等各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在他的日记中,提及诸多授业恩师,如唐文治、钱基博、徐景铨、陆修祜、朱文熊、叶长青、陈衍等人,然记载较为详细者为前三人。
唐文治讲授经学、历代文史名篇名作。日记中记述唐先生课堂讲《诗》至《卷耳》篇,陶存煦思古今修辞之美;唐先生讲《诗》至《小宛》篇,陶存煦自省“予年十八矣,老冉冉以将至,惧修名之不立,愧恨何如”。唐先生讲《愚公移山赋》,陶存煦感叹自己读书无恒,立志自改之。
徐景铨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日记中曾提及“徐管略先生概论子学,谓汉《志》十家,皆以学名其家,非以姓名家……”陶存煦评价徐老师所讲“未免牵强,然亦新颖可取”。又有记:“徐教授讲文学史,咸笔记为长编,他日学识稍丰,由长编进而为稿本,为定本……”在求学路上,陶存煦是个有心人,他有着远大志向,当前所做之事皆是为自己后期撰写论著做准备,同时,也看得出他对老师徐景铨所授课程的认可。
陶存煦日记中对于听课内容,多处写到“照常上课,无可纪者”。然而,钱基博先生的言谈、语录,以及所授课程《文史通义》,却是不惜笔墨,有着多篇较长篇幅的详细记载,陶存煦说“其言颇中肯要,因笔录于此”“煦读书颇受钱先生薰染……”看得出,钱基博先生对他读书、治学以及思想的形成,都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
时至当今,当我们再读陶存煦,再次了解无锡国专,依然觉得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青少年儿童的成长和成材是诸多因素使然,家风的传承和延续,是家庭教育的渊源和根基;校风、学风的熏陶和浸染,是人格塑造的无字典籍和无声力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是对学生心灵潜移默化的洗濯,只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陶存煦日记》着实是一本好书,不仅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也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在此粗浅地谈认识,只能窥其一斑,而未及全豹,希望有更多读者共读、共享、共研。
《陶存煦日记》,陶存煦 著,刘桂秋、刘国芹 整理,凤凰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定价:78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