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心如刀搅(大圣为什么听得两个言语相同心如刀搅)

心如刀搅(大圣为什么听得两个言语相同心如刀搅)

心如刀搅(大圣为什么听得两个言语相同心如刀搅)众说纷纭,但,有一个说法的支持率最高,那就是:李云龙的原型,主要是王近山将军。为何如此说呢?因为电视中的李云龙,在129师386旅,师长是刘伯承,旅长是陈赓,而且李云龙打仗勇猛。如此一一盘点,李云龙的原型最大可能就是人称“疯子”的王近山了。心

众说纷纭,但,有一个说法的支持率最高,那就是:李云龙的原型,主要是王近山将军。

为何如此说呢?

因为电视中的李云龙,在129师386旅,师长是刘伯承,旅长是陈赓,而且李云龙打仗勇猛。如此一一盘点,李云龙的原型最大可能就是人称“疯子”的王近山了。

心如刀搅(大圣为什么听得两个言语相同心如刀搅)

心如刀搅(大圣为什么听得两个言语相同心如刀搅)

这个王近山,在后来的定陶战役中,曾立下军令状,结果久攻不下,幸亏刘伯承及时给予了指导,否则,定陶会成为王近山的滑铁卢。

这到底是一场怎么样的战役呢?

我们从头聊起。

可人家年纪虽小,但参加革命很早,1932年就已经是共产党员了。

随后,在后面的国内战争中,靠着自己的勇猛和机灵,职位不断上升,最高做到了红军的师长。

1937年,日军肆无忌惮地全面侵华,国共携手再次合作,因此有了八路军、新四军。

八路军129师的师长是智勇双全的刘伯承,而王近山成了129师386旅的一名副团长。

对于刘伯承,之前,王近山了解得并不多,只是听过其赫赫威名,听过其传奇经历。

如今好了,成了刘伯承麾下的一个副团长,意味着要多多接触了。

第一次见面,刘伯承就拿王近山给大家说话了:“关于近山的一些情况,之前我听说了,确实很不错。古兵法说,一人投命,足惧万夫。啥意思呢?一个人只要不怕死,提着刀横冲直撞,谁见了都害怕,多少人都抵挡不住。打仗也是这样,狭路相逢勇者胜,没有疯劲,没有不怕死的精神,那是不行的。”

说完,刘伯承微笑着看着大家,特别是多看了王近山几眼。

这让王近山有种奇怪的感觉,明明是认可自己的,可下面的话又好像是对自己说的。

没错,接着刘伯承说道:“作为一个指挥员,光有吕布之勇、夏侯惇之猛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张良之谋,孔明之智.....”

王近山听得入了迷,他想把刘师长说的都记下来,可是,能力完全达不到。

当时的王近山22岁,参加革命早,文化水平低,写字太慢,记录内容根本就跟不上。最后,只好光听不写了。

刘伯承继续说道:“每个人的一生,不是生来就具备智和勇的,而是需要在后天不断地学习和训练,才能提升智慧和勇敢的.....三国的吕蒙就是个例子,投军比较早,文化比较低。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吕蒙不断学习,后来就有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典故。你们这些人,年龄也就是二三十岁,只要肯学习,不会比吕蒙差的.....”

那天后,王近山几夜都没睡好觉,他认为刘师长说得太有道理了,他要改变,他要智勇兼备。

此后,王近山成了领导刘伯承的超级粉丝了,他开始努力学习文化,搜集刘伯承说过的话,找一些资料,来充实和提升自己。

最怕人的坚持,只要一个人够坚持,他在一些领域一定会取得一些成就的。

王近山在抗日战争期间,一边打仗,一边提升自己,真的成了那个吴下阿蒙了!

尽管如此,可是,一些长期形成的性格,还是会在关键时刻影响一个人。

1946年的8月,发生了著名的定陶战役,在这战役中,王近山因为性格问题,就遇到了极大的挫折。

刘伯承、邓小平安排地方部队在东路抵抗,在定陶以西,有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主力部队进行和敌人的对抗。

于是乎,最前沿的定陶之战,成为了双方掰手腕的重要地点。

定陶战役有多重要,自不必言,那会影响双方将士继续战斗的信心。

谁来打定陶战役?谁来当“抵抗国民党大军”的先锋?

王近山站了出来:让我来!

王近山不仅站了出来,还拍着胸脯立下了军令状:“敌人赵锡田的整编师,敢孤军冒进,当国民党的先锋,那我就把他打残!不消灭赵锡田,我再也没脸来见你们。如果我们六纵队开战,打剩一个旅,我就当旅长。剩下一个团,我就当团长.....总之,全纵队就算打光了,我们上对得起党,下对得起太行山的父老乡亲!”

这样的承诺,是需要鼓励的,这就是一种亮剑精神。

可是,刘伯承还是有了一丝丝的担心。

但,还有比王近山更合适的人吗?好像没有。

于是,攻打敌人整编三师主力25旅59团的最艰巨任务,交给了王近山。

事实说明,国民党赵锡田的部队也不是吃素的,那个59团绝不是好惹的。

59团进驻大杨湖,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这里布置得就像铜墙铁壁,暗堡、地堡、沟壕等工事,很快大量部署。

任谁来了,都不会轻易打败这个59团。

王近山不信那个邪,安排了进攻的部队,开始了猛烈的进攻。

但是,一切超出了王近山的预料,激战两昼夜,都没有把59团拿下,自己这边的人可是比59团还要多啊!

王近山双眼喷火,怒不可遏,看着一个一个倒下的战士,心如刀绞。

刘伯承也发现了战况不顺,他对这个老部下太了解,性情很刚烈,可以胜利,哪怕代价再大。但是失败,此人无法忍受。如此下去,把兵填进去一层又一层,王近山的心态也会崩了,如此,会影响整体解放军的气势和信心。

刘伯承亲自到了六纵的前线,了解了情况之后,帮助王近山分析了敌情,以及战斗不顺利的原因。

最后,刘伯承对王近山说道:“一定要集中兵力,用拳头打人!”

刘伯承的这一句关键之语,王近山听进去了,以前投入的兵力还是少了,这59团太过彪悍。

于是,王近山下令,集中六纵几乎所有的兵力,让9个团一起来对付59团。

所以,当王近山安排下去后,各个团铆足了劲,开始了疯狂的进攻。不要说主力团队了,就连炊事员、饲养员、机关干部都冲上去了。

59团纵然厉害,但面对王近山9个团的进攻,越来越难以抵抗。

战斗是从半夜开始的,到了拂晓时分,还有一些国民党59团的军人在负隅顽抗。

天亮了,敌人的飞机来到空中增援,但是,因为两方处于胶着状态,纠缠在一起,如果扔下炸弹,会有很多国民党士兵一起被炸死,因此,国民党的飞机最终盘旋两次后,飞走了!

没有敌人的飞机增援,六纵的士兵们很高兴,继续攻打继续冲。

到了早上的8点,王近山的部队攻占了大杨湖村,59团被全歼。

59团这个主力团被歼灭,敌军整编三师的精神支柱好像塌了,首先是59团所在的25旅崩了,接着,整编3师,从上到下的情绪也崩了。

这时候,刘伯承及时地命令各纵队,开始穿插切割,开始各种合围。

很快,整编三师没有逃出刘伯承的口袋,被全歼,师长赵锡田被活捉。

战场上,处处验证着“蝴蝶效应”,59团败了,整编三师被全歼,接着,东西两路国民党的大军也都乱了阵脚。

定陶战役,国民党大败,延安的《解放日报》还发表了《蒋军必败》的社论,大篇幅文章肯定了定陶战役,说其意义重大。

但,我们要看到定陶战役胜利的关键点,一是有王近山这样的战将,二是有刘伯承这样智勇双全的指挥,如此,才造就了定陶战役的胜利。

想必,定陶战役后,王近山会再次对老领导产生无限的敬佩之意!

事后回头看,刘伯承真是高明!

战争有时候就是这样,一场战役,获胜与否,除了有好的前线将军,还得有好的总指挥,否则,一切白搭!

上一篇: 布依姑娘(布依姑娘图片)
下一篇: 莫泊桑简介(莫泊桑简介及作品介绍)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