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柴达木文史丛书出版获好评 含5位青岛人作品

柴达木文史丛书出版获好评 含5位青岛人作品

柴达木文史丛书出版获好评 含5位青岛人作品青岛新闻网9月17日讯 《柴达木文史丛书》纪实文学类24卷,已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悉数出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此丛书由青海省海西州政协精心组织

中国文史出版社地址_中国文史出版社电话是多少_文史出版社社长

中国文史出版社地址_文史出版社社长_中国文史出版社电话是多少

中国文史出版社电话是多少_文史出版社社长_中国文史出版社地址

中国文史出版社地址_文史出版社社长_中国文史出版社电话是多少

青岛新闻网9月17日讯 《柴达木文史丛书》纪实文学类24卷,已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悉数出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

此丛书由青海省海西州政协精心组织,青海省海西州政协主席沃赛撰写总序,海西州政协文史法制委负责人张珍连担任主编。从策划、组稿、编辑、出版、发行历时近四年,是青海省海西州近现代文史资料编辑工作中的一项创纪录的宏大工程,是一部内容丰富,研究价值很高的文史资料集成。迄今为止,在柴达木乃至在我国,还没有这样的一套丛书,但是,柴达木和我国需要这样的一套丛书,需要这样的文化累积。

柴达木是祖国的聚宝盆,不少人向往着她。丛书立足现实,还原往事,透视历史,认知文化,力求建构一部立体多元的柴达木人文坐标,以积极、正面的精神价值取向引领后来者。特别是对青少年朋友学习和了解柴达木的发展历史,了解前辈开发者们的理想信念和革命情怀,以及他们为了开发建设这片热土而奋斗终身的革命精神,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发扬柴达木精神,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丛书作者阵容强大,包括全国知名作家和青海本土有影响的作家、资深记者和学者,他们都是或者曾经是柴达木人,和柴达木相濡以沫,命运交织,有着共同的情感和苦乐。如已故作家李若冰先生,因写西北地质勘探开发出色,被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过;现在很多人认为,他是柴达木文学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曾在青海工作过,后调到青岛工作或移居青岛的有五位丛书作者,他们是:

张荣大,《火车开进柴达木》作者、新华社青岛支社原社长、新华社高级记者张荣大;

朱奇,《从昆仑山到茫崖》作者、曾任青海作协主席;

王泽群,《重返柴达木》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青海、青岛作协副主席;

于佐臣,《瀚海不会忘记》作者、曾任青海省海西州宣传部部长青岛市历史学会副会长、青岛大学兼职教授;

李硕,《军垦记事》作者、青岛日报社主任编辑。

丛书众作者满怀对柴达木的深情厚意,以自己的“亲历、亲见、亲闻”,记述了这一历史长河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见证了柴达木的开发史、建设史和发展史。这些作品,以丰富的内容、生动的笔墨,记录了柴达木的一段历史,为人们留下了极具史料价值的精神财富,既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也有其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这是一项值得称道的文化建设工程、文化积累工程,是半个世纪海西风云变幻、历史沧桑的客观记录,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当那个时代已经成为过去,而这套丛书又真实地还原了那个时代,让人觉得倍感宝贵。

《柴达木文史丛书》纪实文学类24卷,分四辑出版,毎辑6卷,采用时下流行的窄型小开本,版式编排大方、时尚、大气,一套丛书排列起来具有气势。每卷230多页,配插图8至9幅,12-14万字,累计出版330万字。24卷包括:

李若冰的《在柴达木盆地》、

窦孝鹏的《长长的青藏线》、

王宗仁的《当年我在格尔木》、

王泽群的《重返柴达木》、

肖复兴的《柴达木作证》、

肖复华的《他的名字叫青海》。

白渔的《春归柴达木》、

言公的《西风烈》、

王贵如的《刻骨铭心的土地》、

李玉真的《城市碰撞》、

井石的《记忆柴达木》、

李晓伟的《点击昆仑》。

朱奇的《从昆仑山到茫崖》、

张荣大的《火车开进柴达木》、

李硕的《军垦记事》、

刘玉峰的《德令哈往事》、

甘建华的《冷湖那个地方》、

李皓的《新闻说海西》。

辛光武的《难忘香日德》、

杜连义的《未塑的雕像》、

于佐臣的《瀚海不会忘记》、

强建设的《格尔木长镜头》、

甘建华的《柴达木文事》、

张珍连、渔夫的《大盐湖》。

丛书分期出版后,海西州政协拟定了“单位过百,书籍上千,读者近万”的目标,就是毎辑(次)捐赠丛书1400套、6400册。四辑(次)共捐赠6400套、38400册。主要捐赠给海西州农牧工矿区的学校、企业、农家书屋、文化馆站、寺院及媒体、驻军部队等数百家单位,让一万多读者看到或者知晓这套书,可充实基层文化机构的图书种类,丰富广大一线群众文化生活,帮助读者了解柴达木开发建设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和种大事件,深受各基层欢迎,人们争先传看。

在丛书全部出齐之际,从河北承德传来喜讯,甘建华《冷湖那个地方》中的同名长篇散文,荣获第七届冰心散文奖。这是从柴达木盆地走出去的作家,首次以柴达木题材获得这项文学权威大奖。评论界认为,该书是“中国西部文学的一个经典文本”,“推进了柴达木文化和青海文化从地域性向全国性的过渡”。(完)

上一篇: 沾化区政协文史工作暨聘任文史专员、文史信息员工作会议召开
下一篇: 文史月刊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