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党校成立至今90年历程中,文学与历史学可位于历史最为悠久的学科之列。自建校以来,中央党校就高度重视语言文学和历史的教学与科研。抚今追昔,党校文史学科伴随着时代变迁,筚路蓝缕且守正创新,始终在党校的教学与科研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奠定发展基础
1933年3月13日,中央党校的前身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创办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从创办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时停办,存续了一年半时间。当时,党校教学分设不同班次,学习科目主要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党的建设与苏维埃的建设、工人运动、语文、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常识,等等。著名文学家成仿吾和冯雪峰当时是党校专职教员,教学任务的重点是提高工农干部的文化水平,全面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适应当时革命和战争需要,培养胜任党团政府工会等苏维埃工作的干部。
1935年11月,中央党校在延安复校。从复校到1947年3月撤离延安,历时11年多。这一时期,中央党校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开设了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中国革命史等重要历史课程。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范文澜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都亲自为学员授课,一时蔚为壮观。
1938年5月5日,即马克思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延安马列学院成立。1941年改名为中央研究院,下设中国历史研究室。1942年中央研究院制定了中国历史研究室研究三年计划,计划中有详细的历史各门类的分类研究。1943年4月,中央研究院并入党校,成为中央党校第三部。由此,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方面的相关人员和研究团队即正式并入中央党校,中央党校的历史教研力量得到极大补充提升。
鉴于当时一些革命干部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语文、历史教育在干部培训中显得尤为重要。1936年,中央党校先后迁往陕北保安、定边,此时普通班的学员“一边识字,一边学习革命理论。每天一堂文化课,一堂政治课,隔一天一堂军事课,有时还学点历史、地理”。当时陕北苏区正在推广新文字(即拼音文字),中央党校也开始教学新文字。据1937年间在中央党校工作的文化教员回忆,中央党校在桥儿沟时期,党校的一、二、三班学员,除了学习文化课,如识字等以外,还要学习政治课。有的文化教员,还专门给长征过来的少数民族干部当文化教员,教他们读汉字、唱歌。这个时期,成仿吾还亲自教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学员学习汉语发音。
语言文字等课程受到党的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42年1月17日,毛泽东为何凯丰、徐特立、范文澜等人编写的《文化课本》作序,指出:“一个革命干部,必须能看能写,又有丰富的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以为从事工作的基础与学习理论的基础,工作才有做好的希望,理论也才有学好的希望。没有这个基础,就是说不识字,不能看,不能写,其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限于直接见闻的范围,这样的人,虽然也能做某些工作,但要做得好是不可能的;虽然也能学到某些革命道理,但要学得好也是不可能的。”对干部读书写作等文化能力的培养逐步成为党校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延安时期,整风运动对中央党校的语文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1942年2月1日、8日,毛泽东先后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和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整顿学风党风文风》(后改为《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的报告,全面论述了整风的任务和方针,在全党引起热烈反响,标志着全党普遍整风的开始。由此,整顿文风也成为党校语文教学的中心内容。中央党校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写作的教学传统由此形成。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正规化建设起步
1948年7月,在全国胜利即将到来之际,党中央决定创办高级党校,名为马列学院,刘少奇任院长。1955年马列学院正式改为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简称中央高级党校)。这段时期的党校,机构和制度逐渐建立健全,教学力量增强,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根据当时形势需要,分设长学制的理论班、短学制的轮训普通班、高级研究班、师资班、民族班,以及补习文化知识的文化班等等,但主要以理论教育为主,历史和文学教育分列其中。
1953年5月23日,马列学院提交了《关于马列学院的教学任务、教学方针、组织机构、组织领导及党务工作向毛主席并中央的报告》。其中,编制上设置八个教研室,包含语文教研室和历史教研室。各教研室的工作任务是按照教学计划,编写教授提纲,讲授课程,辅导理论学习。在教学体系中,文学教学受到特别重视,是予以加强的。据学员回忆,当时的语文课,主要是写文章;然后由老师批改,指出问题在哪里,好处在哪里。学员兴趣高,教学效果明显。著名文学家何其芳、周文、何家槐都曾在这个时期的语文教研室任教。
对于历史教学,中央领导一直给予高度重视。1948年12月14日,刘少奇在《对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学习世界史的要求:“有人提出为什么要学西方史?不学行不行?不学不行。因为学西方历史是为了读懂马列主义。毛主席说,马列主义是普遍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习理论,就是为了使这一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所以我们既要有实际经验,更要有理论知识,二者缺一不可。既要有中国经验,又要有外国经验,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是跛足的马克思主义者。教条主义者是跛足式的马克思主义者,而经验主义者则是爬行的马克思主义者,看得不远,迷失方向。所以我们必须学习普遍真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有中国经验,又有外国经验,才有实现正确指导的可能。”1953年之后,党校的教学方针确定为“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联系实际,改造思想”,1956年又修改为“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认识,增强党性”。据此,中央高级党校校委会要求,历史课应通过讲历史来总结经验教训,从而间接地指导实际工作。其功能在于为学员学习理论和党的政策路线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向学员讲授一些主要的历史规律和经验,而不是全部的历史细节。历史教研室研究决定,世界史教学的具体任务是辅助学员学习经典著作和基本理论,讲授重点是经典著作、理论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的重大事件和其他近代重大革命运动。中国史的具体任务则是为学员学习中共党史打好基础,为学习中央政策路线以及毛泽东著作创造条件。这也基本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党校历史教学的方向和基调。
总之,自语文和历史两个教研室成立后,中央党校的语文和历史教学进入了体系化、常态化的阶段,有了明确定位和要求,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虽然这一时期,师资力量不够强,授课对外请专家依赖程度较大,但两个教研室的教师还是尽自己所能进行了很多教学和相关组织辅导工作,编写了大量讲稿和文献资料。直到“文革”前,党校干部教育一直重视领导干部的文化水平提高和历史知识学习,不少文史大家都曾莅临党校授课,极一时之盛。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发展与新气象
1977年3月,中央决定恢复中央党校,以轮训高中级干部和培训中青年干部为主。复校之初,在校领导的关怀指导下,从事文史教学研究的同志编写了六本书,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科学态度》(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革命文风》(中央党校教材)、《中国古代政治人物传选注》(上、中、下三册,河南人民出版社)、《古文选注》(中央党校教材)。以上六本书,为上世纪80年代党校文史教学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90年,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和学科领域不断深化与细化的发展变化,中央党校进行了全校范围的机构调整。1991年3月,文史教研部正式成立,是第一批成立的7个教研部门之一,下设语文、历史等若干教研室,按照传统的学科分类体系,进行文学和历史等知识类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1994年10月,中央党校按照全国党校工作会议要求,改革分学科的课程学习模式,探索“一个中心,四个结合”的教学体系,以专题课程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其后几经完善,在2000年确定了“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后发展出“三基本”“五当代”的课程体系。理论教育不再简单按照学科组织实施。在党校教学体系发生深刻变化背景下,为顺应党校教学改革,回应改革开放后复杂多样的文化发展,秉持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领导权的历史本色,深度阐发文学、历史中饱含的价值、思想和理论意义的文化内涵,1996年4月,文史教研部在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成立社会主义文化教研室,这给文史教研部的教学科研带来了非常大的变革。
文化研究成为文史教研部教学科研工作的重点发展方向。文史学科不再囿于具体学科知识的讲授,而是不断向文化、文明史研究方向聚焦,复归文化本质性的理论宏旨和思想大义。教学工作率先实现突破性发展。开设的课程有“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转型”“中西文化比较及中西文化融合”“现代化进程的文化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义”“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说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文明”等等。这些课程在学员中引起较好反响。文史教研部教学进入党校主体班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另外,基于对文化研究在党的干部教育、文化变迁、社会转型中的历史地位及历史使命的深刻认知,文史教研部教师开始有意识调整科研工作方向,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为中心,辅以西方思想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科研布局逐步成型。
文史学科的学位点建设取得较大进展。2003年,历史学一级学科下的中国近现代史二级学科硕士点设立,次年开始招生。2006年文艺学硕士点设立,设有中国古典美学、西方文艺美学、现当代文艺思想与文艺批评三个专业方向。2009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设立,次年开始招生。2012年7月6日,中央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文史教研部设立马克思主义文化学博士点、硕士点。全国首家马克思主义文化学博士点、硕士点宣告成立。至2017年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设立为止,文史教研部拥有了两个博士点、三个硕士点,学位点建设从无到有,取得了极大突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高质量发展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与文化强国建设取得的新成就,极大推动了党校文史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文史学科建设方向更加明确,学科发展理念更加清晰。一是重视人文社科经典传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中国文化经典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经典的释读,进一步增强教研部教师的政治意识,提升分析问题、解释问题的能力。二是强化跨学科视野。加强学科间交流互动整合,以开放包容的精神,努力以世界性、全局性的学术高度,为中国道路、文明复兴、文化重建等诸多复杂问题提供多维度的深刻阐释。三是强调中国问题意识。增强科研活动的现实意识、问题意识,紧扣中国道路、中国实际、中国问题、中国特色进行学术研究,树立中华文明主体意识,以跨学科的综合性、思想性,担当起党校文史学科的学术使命。
教学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学术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体班次教学成绩优异,近年来始终居于全校前列。以“返本开新,构建学术共同体”为主题,加强学术组织,规划一系列学术活动,举办系列人文博雅高端讲座、学术会议、学术论坛,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探讨学科建设新思路,不断开拓学科建设新局面。
文史学科发展布局进一步深化调整,人才队伍结构更趋合理。伴随着2017年世界历史教研室的成立,文史教研部学科呈现出马克思主义文化学、中国史、世界史、中国文学、外国语言与文化五学科共同发展的新格局。2018年3月,原中央党校和原国家行政学院职责整合,组建新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机构设置、编制与教师队伍进一步扩大。为进一步适应新时代学科建设需要,2022年7月,校(院)委会批准原两个教研室更名,成立中国思想文化教研室、新闻传播学教研室。同年,校(院)委会批准成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皆挂靠在文史教研部管理。文史学科有了更大的发展平台,发展态势持续强劲。
回顾往昔,展望未来。校(院)文史学人将一如既往,进一步接续老一辈党校文史学者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坚守人文,延续文脉,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荣传统,深入践行党校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初心,推动党校文史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尽心竭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此文是在文史教研部集体编写的《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学科学术史》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改写而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