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3日是当代美术名家、“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者与推动者、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方增先先生逝世周年纪念日。
12月1日下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在菊生堂召开《方增先口述历史》出版座谈会,围绕《方增先口述历史》一书的内容特色、学术价值和出版意义展开研讨,以表达对一代艺术大师的深切追思与怀念,缅怀他一生为艺为学为师的人文情怀和崇高风范。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党组成员、副馆长、《世纪》主编沈飞德出席会议并讲话,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王群出席会议并致辞。馆员姜义华、张培础、沈祖炜、卢辅圣、徐建融,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郑辛遥,上海市档案馆原副馆长邢建榕及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图书馆、中华艺术宫等单位代表二十余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世纪》杂志副主编崖丽娟主持。
图|方增先馆员
方增先(1931-2019),浙江兰溪人,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名誉馆长,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教授、一级美术师,无党派人士。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留校并继续攻读研究生。1955年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4年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1985年任上海美术馆馆长。2012年10月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2013年1月荣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2014年12月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出版画集有《方增先人物画》《方增先水墨画诗意画》《方增先古装人物画集》《方增先人物画四十年》等。专著有《怎样画水墨人物画》《结构素描》《人物画的造型问题》《人物水墨写生教学笔记》等。
图|方增先画作《粒粒皆辛苦》
方增先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起来的著名中国人物画家之一,长期致力于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创新与教学,其七十年孜孜不倦的艺术实践与追求,成为传承艺术文脉的重要一环,为当代中国美术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1955年他作为新浙派人物画“开山五老”之一,创作《粒粒皆辛苦》,造型与笔墨兼重,成为水墨人物画革新的典范之作,一举成名,影响深远。从60年代的《说红书》、70年代的《艳阳天》《孔乙己》、八九十年代的《母亲》《帐篷里的笑声》,再到新世纪的《家乡板凳龙》《祭天》等,他用笔墨感应时代,勇立潮头,广采博取,融会贯通,厚积薄发,独辟蹊径,以一大批里程碑式精品力作引领中国人物画创作现代转型之路;执教浙江美院三十年,创造出一套新颖的融合西方结构素描法和中国水墨画传统的中国画人物表现方法,注重言传身教,奖掖后学,桃李满天下,培养出了一大批当今中国画坛的代表性人物;执掌上海美术馆时以博大胸襟和远见卓识创办上海双年展,并使之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展览之一,成为中外艺术家交流的平台,为繁荣我国的美术创作贡献卓著。方增先先生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水墨人物画变革与转型事业,他上下求索的精神和诲人不倦的长者之风,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图|《方增先口述历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20年11月版
2016年,方增先馆员欣然接受上海文史馆口述历史中心的邀请,积极开展《方增先口述历史》一书的编撰工作,他不顾年老体弱,与撰稿人张鑫精诚合作,共同勉力完成书稿初稿。近日,该书作为上海文史馆口述历史丛书系列第20种由上海书店出版社顺利出版,即是对驾鹤西去的方增先先生最好的告慰和纪念。
《方增先口述历史》一书简要勾勒出方增先先生的一生经历:从兰溪乡村里一个教书先生之子,交不起学费报考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未果,阴差阳错考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靠勤工俭学完成学业,因出类拔萃而留校任教,在众多名家如潘天寿、黄宾虹、魏猛克、江丰、莫朴等的熏陶下,通过去敦煌临摹壁画、登名山大川、深入甘南藏区采风等体验生活,成为国画人物画大师,以及他拜师海上名家、吴昌硕高足王个簃,与吴门师兄弟陆俨少、江寒汀、曹简楼相知相交,为红色经典《艳阳天》插画,创作连环画《孔乙己》,力荐冯远报考美院研究生,担任上海美术馆馆长并举办双年展等故事,回溯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新世纪前期中国美术,特别是中国传统人物画艺术的发展、变迁和走向的历史。书中讲述的诸多历史细节,都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该书不仅是一位艺术家的成长史和生活记录,也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后到改革开放之间的中国艺术生态以及中国人物画从古典走向现代的不平凡历程。《世纪》杂志2016年第5期、2017年第1期、2017年第3期曾先行选刊书中《我为小说〈艳阳天〉画插图》《幸遇名师陆维钊》《〈艺用人体结构〉教材编写内情》三篇精彩文章,社会反响良好。
王群对各位嘉宾的光临表示诚挚的欢迎和感谢,并总结了方老的生平事迹和丰硕成就。作为文史馆分管书画活动的领导,她和方老有过几次深入的交往,特别是2019年亲自到方老家中邀请他的作品参加文史馆“庆祝建国70周年”大型画展,彼时方老身患重病,依然爽快答应用两幅作品《云飞草地牛羊动》和《旧时月色》参展,令人感动。王群的回忆饱含深情,她认为方老一生都在探索中国画在西画挑战下何去何从的问题,其充满忧患意识的探索精神和诲人不倦的长者风范,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文史馆也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进“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建设,为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增加文化底蕴。
图|座谈会现场还举行了简朴庄重的赠书仪式,图为沈飞德(右一)、王群(左一)与受赠单位代表合影。
交流发言环节,11位与会嘉宾各抒己见,交流意见。
图|张鑫发言
《方增先口述历史》作者 、《世纪》原副主编张鑫介绍了该书的写作情况。方先生是画坛领军人物,前人对他成就的总结珠玉在前,让刚接手这一撰稿任务的她颇感艰难,所幸写作过程中得到诸多专家学者的建议,几易其稿,最终成稿。她主要从方老的创作、教育、研究三大块来把握全书脉络,有的放矢地和方老交流。在走进方老艺术世界的过程中,她有三点深刻感受:一、方老是个不断反思进步的人,他是公认的“新浙派人物画”的代表画家,但后期的作品又突破了新浙派的风格;二、方老是饱学之士,古文造诣精深,深厚的文学素养令他的创作拥有更广阔的天地;三、方老对艺术创作孜孜不倦的专注追求,经常呕心沥血,不顾身体地投入到创作中去,全身心地奉献给绘画创作。她谦虚地表示,方老的艺术世界有着无尽的养分,限于篇幅,本书只能择取重点,抛砖引玉,希望对方老绘画艺术的研究能继续下去。
图|完颜绍元发言
上海书店出版社原文史编辑室主任、编审完颜绍元先生作为《方增先口述历史》这本书的专家编审,经历了这本书出版的全过程。他从史料累积和认知拓展的两个角度,阐述了这本书的价值。他结合当下提倡的“四史”教育,以这本口述历史中涉及上海美术馆和双年展为例,指出这是改革开放史的一部分,更是改革开放40年的一个缩影和见证。本书中蕴含了方老对人生、对绘画、对各种历史事件的思考,非常珍贵,口述历史丛书的价值,在于启迪人生、反思历史。本书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认识价值,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图|沈祖炜发言
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原馆长、馆员沈祖炜表示,在方增先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举办本书的出版座谈会,既遗憾方先生未能赶上本书的出版,也是对方先生的追思和纪念。在此我们缅怀方先生对艺术事业的贡献,他的为人、他的品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楷模。本书有两大特色:一“实”,内容实在。方先生从农村一路走出来,攀登上了艺术的顶峰,成就斐然,殊为不易,通过阅读这本口述历史,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经历和成就,更透过人物看到他所生活的时代,所经历的社会风雨,因此具备了存史的价值。二“趣”,故事生动有趣。它从方方面面反应了方先生的艺术感悟和人生思考,因定位是一本写人生的书,也区别于市面上的研究方先生绘画的学术论文,具有口述历史的独特价值。能做到定位清晰,兼顾“实”和“趣”,撰稿人张鑫也功不可没。
图|姜义华发言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中心主任、馆员姜义华在美国探亲期间认真审读了书稿,并对它有很高的评价。自谦为美术的门外汉,他从中看到了许多历史的细节,感受到方先生的美术思想,受到很大的震动。他特别举例道,方先生去绍兴实地体会后,才画出了方先生版的《孔乙己》,他对孔乙己的理解,包含了他对科举制度,对下层小知识分子的深切理解。评价一本口述史的真正价值,就是它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就这一点而言,《方增先口述史》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图|卢辅圣发言
上海书画出版社原总编辑、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卢辅圣曾是方先生的学生,他从美术史的角度,认为《方增先口述历史》的出版有很大的意义。他纵观方先生的一生,前期是美术教育,为新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培养了人才;后期是美术管理,在担任上海美术馆的馆长时期开创了“上海双年展”这种现代模式,对新中国的美术管理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外,贯穿他一生的成就的是美术创作。如果把中国画可以大体上按传统分成三大类: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类,人物画在新中国时代是有最大发展的门类。它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写实人物画的发展,而这又是时代气候所催化的。方增先恰巧就诞生在这个时代和这一契机当中。新浙派人物画用西方的造型方法,融合中国的写意笔墨,变成了具有民族化特色的一种画,符合中国画的发展之路。方先生作为新浙派人物画的领军人物,是我们新中国新文化的重要建设者。为他来出版口述历史,是意义非凡的。其次,他认为本书文如其人,真诚朴实,体现了方先生的人格魅力;专业知识准确无误,阅读体验流畅,体现了写作者张鑫的努力和勤勉。最后,他对书本格式提出了一些优化建议。
图|张培础发言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张培础作为方增先的学生,深情回忆了自己和方先生的交往。方先生的夫人卢琪辉女士时任上海美专的青年教师,恰逢方先生在上海养病,张培础所在的国画系得知此事,仰慕大名,全体学生联名请方先生为他们上课。张培础的作品被方老打了满分,这一满分作业他至今珍藏,永生难忘。阅读此书,他也非常敬佩方先生的艺术天分,专业攻读美术四五年后,就创作出了代表作《粒粒皆辛苦》,这是后辈难以企及的高度。他总结道,无论从一个学生的角度而言,还是从一个人物画家角度而言,方老师对中国绘画的建树,都是不可磨灭的。
图|郑辛遥发言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郑辛遥回忆了自己和方增先先生的交往。20世纪90年代,因一起参加文代会和从事美协的工作,他和方先生多有交集。方老当时已经是大师,但平易近人、自律克己,令他敬佩。更重要的是,郑辛遥初在《新民晚报》开设漫画专栏,方老曾给予鼓励和好评,这对还在摸索中的他是一个极大的动力;专栏20周年时,方先生还为它题字,可见方老关爱后辈、德艺双馨的人格魅力。对于本书,他有三句评价:一、有史料、有故事可读;二、有照片、有作品可看;三、口述历史,可谓是方老一生的精彩回放。
图|徐建融发言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徐建融和方先生有深厚的交往。他认为,许多艺术家出身农民,成功之后身份变了,本质也就改变了,而方先生不忘初心,他的画作关注底层人民,传达出返璞归真的艺术美感。在他的记忆中,方先生胃不好不太有口福,一生也有遗憾,但只要与人交往,脸上总是保持微笑,风度绝佳,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还精辟指出,创作、教育、研究三位一体,一起奠定了方先生的艺术史地位,方先生擅长化繁为简,用最简单的话讲清楚复杂的道理,其代表作《怎样画水墨人物画》影响了一代美术学子。正是他在研究领域的成就,使得他在艺术史上有着超越同期的杰出的地位。
图|邢建榕发言
上海市档案馆原副馆长邢建榕是文史馆口述历史系列丛书汪观清、胡振朗和龚继先三本书的撰稿者,他表达了对同是写画家的一生的本书的期待。他认为,把这几位画家的口述历史汇总起来,能看到一个大的时代主题:新中国美术是如何转型的?因为口述者是画家,本书专业性强,同时也兼具时代感和可读性,符合人物的特性,也展现了时代的风貌。此外,他提到作者张鑫对这本书投入了极大的热忱,使它具备了很强的精神感染力。唯一的遗憾,是方先生许多代表画作未能收入其中,建议再版时能加以补充。
图|蔡莉发言
上海图书馆采编中心副主任蔡莉代表上海图书馆和广大读者朋友,感谢上海文史馆捐赠《方增先口述历史》一书,使这些珍贵的史料得以留存,也丰富了上海图书馆的馆藏。上海文史馆自口述历史中心成立后陆续出版口述历史丛书四辑20种,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上图全部收藏。其次,她回忆了上海图书馆和上海博物馆,以及方增先先生领导的上海美术馆在“同一屋檐下”(南京路325号)的历史渊源,如今能获得《方增先口述历史》一书,她深感荣幸。最后,她总结上海文史馆多次参与上图举办的相关活动,例如年初上图书向社会征集防疫和抗疫资料,文史馆捐赠了一本汇集90余幅抗疫作品的馆员抗疫主题集;文史馆馆员均是各界名流,也时常为上图的捐赠牵线搭桥。两家有很好的合作传统,希望这一精诚合作的传统能延续下去。
图|孙瑜发言
上海书店出版社副社长孙瑜表示,非常荣幸得到文史馆的信任,上海书店出版社得以承担这套口述历史编辑和出版的任务。从2003年启动到现在,方先生这本刚好出到四辑20本。出版社将这个系列视为精品工程,他保证会用最精锐的编辑团队,把这一任务持续推进下去。此外,他认真阅读了方先生的年表,在此也真挚表达对方先生、对作者张鑫老师的敬意。
图|沈飞德发言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党组成员、副馆长、《世纪》主编沈飞德在讲话时表示,在方增先馆员逝世一周年之际,上海文史馆举办《方增先口述历史》一书的出版座谈会,诸位对书的内容特色、学术价值和出版意义展开研讨,又从各个角度对方老的艺术成就及艺术精神作了高度评价,还从各个侧面回忆了与方老接触、交往的感人往事。总之,大家对《方增先口述历史》一书的存史价值和认识价值给予充分肯定,也对方老表达了深切的缅怀和崇敬。上海文史馆开展这本书的编撰和出版工作,其价值在三个方面充分地体现出来:一是遵循并践行了“敬老崇文、存史咨政”的重要举措;二是实现文史馆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中心任务的重要途径;三是体现了文史馆为丰富人文历史资源、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诠释上海这座城市精神品格的重要成果。2013年7月,上海文史馆成立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后,即推动“口述历史丛书”的编撰工作,到如今四辑第20本书已经出版。这项工作得到了广大馆员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也成为上海文史馆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后还将持续地推进下去。
图|与会人员会后合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