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文史常识

文史常识

文史常识为什么要讲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现实意义?我认为这是一个了解文史资料在社会、在史学界中地位的问题。文史资料工作者只有了解了这个问题工作才更有信心,才更能感觉意义重大

为什么要讲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现实意义?我认为这是一个了解文史资料在社会、在史学界中地位的问题。文史资料工作者只有了解了这个问题工作才更有信心,才更能感觉意义重大,才能自觉地把自身工作与整个大局工作联系在一起,才能拓宽工作思路和工作局面,才能使文史资料发挥更大作用。

一、文史资料的社会功能

文史资料的社会功能何在?早在1980年第三次全国文史资料工作会议上就提出:对于在近现代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事件和人物的资料,对于能够深刻反映社会本质的典型资料,对于具有更为重大现实意义的资料,对于在思想上可以鼓舞和教育青年后代的资料,要作为重点征集

在长期的实践中,文史资料工作者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文史资料的社会功能概括为八个字,即“存史,资政,团结,育人”。这八个字可以说涵盖了文史资料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全部意义。

1、存史:

文史资料作为历史科学中史料学科的重要部分,对研究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有着其他史学部门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史资料的“三亲”性决定了文史资料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因此文史资料越来越受到中外史学研究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并大量引证。文史资料不仅仅是政协的一项工作,作为史料,它是研究历史的基础,因此也是社会科学中基础学科的一部分。所谓史料学,史学理论家把它定义为:研究史料的收集、分类、保管、整理和编篡的专门学问,这就是史料学。史料学是历史科学的辅助学科。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家把收集、审核、整理史料,列为史家必备的条件之一。史料学中讲到的分类、保管、整理,都是存史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征集史料是存史,出版史料也是存史,都是为历史研究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但是征集是基础,没有征集,就谈不上出版、研究,因此首先是征集,有了史料才能谈得到存史。存史不仅仅是为了政协出版文史资料书刊,更重要的是为社会服务、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2、资政: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人非常重视读史,特别是为官者,更要熟读历史,从中吸取经验,找寻规律,这样可以少犯错误或避免犯错误。英国学者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也是这个意思。清代历史学家章学诚曾说:“盈天地之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梁启超也说过:“史之范围,广漠无垠”,“中国古代,史外无学,举凡人类知识之记录,无不丛纳于史。”意思是说中国所有文字记载的图书都是历史,说明古人很重视历史。古人重视历史主要是强调历史对资政的重要。文史资料作为生动翔实的史料,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中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有详细的记述,这对于研究历史、以史为鉴更有直接的意义。当然,文史资料不是历史教科书,很少有评价和定论,但作为史料,比读历史书更易懂,更容易使人从中悟出某些道理。文史资料在资政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史学部门所不能替代的,如文史资料委员会参政议政,开展调研,一般是以史为鉴,所撰写调研报告有一定的深度;而其他史学部门不具备政协参政议政的职能。

3、团结:

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是团结与民主。团结就是统战工作。文史资料作为统一战线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做团结工作方面有着政协其他专门委员会不可替代的作用。征集、出版文史资料本身就是最好的团结工作,“以文会友,以史会友”成为文史资料委员会独具特色的工作。这方面的生动例子非常多。

4、育人:

文史资料的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多年来各地政协在以史育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的是以编辑出版专题文史资料形式,有的是将文史资料编辑成乡土教材,有的则是直接进入课堂进行讲解等等。全国政协的《纵横》杂志和《人民政协报》的“春秋”都是以通俗化的史料面向读者,在以史育人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二、文史资料的社会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重视史学的社会作用和社会意义的文化传统,古人认为,文史不分家,文即史,史即文。史要靠文字来记载,文字则是为了更好地书写历史。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论点,即“文以载道”。他的意思是说,好的理论、观点,要靠优美的文字来表达、来载负,如果道理再好,而没有好的文字来表达,也不会被多数人接受。现代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说过:“历史工作者最大的任务是写历史,要把历史过程写得准确、鲜明、生动、群众爱看,就必须研究历史文学的发展。”他把史与文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写史是为了什么?史学家们为什么强调文与史的关系?最终目的就 是为了要让历史资料发挥作用。

在这里顺便讲一个问题,这也是搞文史工作的人经常误解的一个问题。很多同志常常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解释文史,即“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一些同志望文生义,把这句话当成政协文史资料是野史而不是正史的根据。其实这两句话本不是这个意思。这里所说的史并不是指历史,而是夸张、浮夸的意思。孔子这句话是针对如何写史而言的,他的意思是,写史如果内容过细,超过了文字的表述,容易偏于野史;而文字表达过于优美,超过了记述的内容,则显得浮夸,华而不实了。

文史资料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发挥社会作用,对促进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有着重要意义。二是文史资料是“当代人写当代史”,这种历史资料的征集、出版,只有在社会主义民主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文史资料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1、文史资料对促进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意义。以史育人本身就是促进和加强社会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而征集、编 辑、出版文史资料,是开展统战的载体之一,是做统战工作的重要手段。这项工作做得好,对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有重要意义。

2、“当代人写当代史”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过去的历史是后朝人写前朝史,而文史资料是当代人写当代史,只有在社会主义民主条件下才能做到。因为写史要秉笔直书,当代人写当代史,没有民主做保障就难以做到秉笔直书,只能是后朝人写前朝史。从另一个意义上讲,文史资料现在越来越从过去的“名人大事”走向普通人写历史,这本身就是民主化的体现。古今中外历代写史都是写帝王将相史,都是写成功者的历史,而文史资料则以“三亲”的形式,将普通百姓写进历史,这是民主的体现,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当今国际史学界流行的口述史更体现了这种特征。

3、文史资料工作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要“以人为本”。其实文史资料工作从征集到编辑出版,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搞征集工作要有亲合力,要尊重被采访人,这样才能征集到高质量高水平的史料。在编辑过程中,“三亲”史料作为当事人的回忆,更要充分尊重当事人提供的史实,过去有“三不主义”,还有“三不拘”原则等等,同时要尊重当事人的语言习惯。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今后文史资料工作更应该有意识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三、文史资料工作今后的走向

去年中共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号召。文史资料作为史学研究中史料学科的一部分,可以说它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部分,是社会科学中的基础性学科。虽然文史资料与纯史学研究有明显的不同,但它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是不成问题的。前面已经讲了很多关于文史资料的特点,以及它与史学研究的共性与区别,这里不再赘述。下面就今后文史资料工作的走向问题,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1、文史资料工作的生命力问题。

这不是一个新问题,很多年以前有些人就提出了“文史资料这个红旗能打多久”这个疑问。当时提出这个问题的历史背景,是在文史资料工作发生转折之时。那时很多人认为,建国前史料征集的已差不多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也相继故去,征集工作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建国后史料又存在一些禁区,而且很多史料又属于党史范畴。那么,我们文史资料工作是否还有用武之地。加之一些不大了解文史资料工作的同志也认为文史资料工作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可以结束了。在这种情况下,文史资料工作者中也出现了一些悲观失望的情绪,所以对文史资料工作到底还有没有生命力产生了疑问。

我个人认为,文史资料的生命力有四;一是它“三亲”性;二是它的真实性;三是它的生动性;四是它的广泛性。这是文史资料生命力之所在。我们现在搞文史资料,依然要看是不是有这四方面特点,如果有,它的生命力就存在,反之则不存在。这是大前提,在这个大前提下征集什么内容的史料?向什么人征集史料?我认为就比较好解决了。建国前史料也好,建国后史料也好,都应该体现这四方面特点。

如果说建国前史料征集差不多了,建国后史料不好征集,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欠成熟。是不是建国后史料就没有可征集的了呢?从广义上说,昨天就是今天的历史。作为历史,过去已发生的事情都可以征集。从建国到现在已经50多年,应该说这段历史可征集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大广泛了,只是我们应该用什么思路去看待,去征集。首先建国后史料是有与党史、当代中国史相交叉的地方,也确实有些难下笔之处,但我认为这不是根本问题。根本问题是用什么思路、什么方法去征集。从征集内容上讲,有些同志一说到建国后史料首先想到的就是历次政治运动,因此有畏难情绪。其次认为建国后重要史料有党史、军史、 国史等部门在搞,政协根本插不上手。其实政协有很大的优势,就是联系广泛,知识分子多,这就是我们征集工作最大的优势。三是认为即使征集来了也不好发表。文史资料第一个作用就是存史,暂时不好发表的可先存起来。“文革”前文史资料工作也是这么做的。不管怎么说,关键是不要让这些宝贵的“三亲”史料流失了,要以抢救的态度去积极开展征集工作。所以我认为,在思路上一定要开阔,以抢救史料为目的。在征集内容上不一定非要去征政治运动史料,其他各方面史料还很多,如反映成就的,如反映艰苦奋斗的,如反映民族精神的,反映知识分子爱国情操的等等,这些史料不仅可以大力去征,而且可以体现文史资料工作对社会的贡献。这种史料在发表上也不存在问题。现在这方面史料还不是很多,应该成为主体。在方法上,既要保持“三亲”特色,同时也可以搞一些综合编写的有价值的史料,发表时二者相结合更能提高史料的价值。同时,在征集工作中应广泛发动和利用社会力量。现在一些退下来的老同志很多,有些人很愿意写些回忆文章,而且对政协文史工作也有积极性,应充分调动这些力量,他们的经历、政治水平和宝贵经验对开展文史资料工作都十分有益。

2、文史资料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如何发展?

各地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对文史资料工作如何发展有很多创新。大体上有三种模式:一是走出版社的路子面向社会编辑出版发行图书,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二是将传统的文史资料选辑改版为更适应读者爱看的杂志,通过扩大发行量提高文史资料的影响。三是坚持传统方式,同时在履行政协职能、参政议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扩大了文史资料委员会的影响。

以上三种模式各有所长,也是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实践创造出的宝贵经验。我个人认为,不论是哪种模式,都有其自身的长处和不足,这在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证明。那么文史资料工作到底应该怎么发展才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呢?

我个人认为,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到现在已开展了40多年,这40多年肯定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只是我们在这方面没有很好的下功夫去总结。“存在即合理”文史资料工作40多年的光辉历史,虽有曲折,但毕竟坚持下来了,而且不断有创新,这本身说明文史资料工作是有价值和有顽强生命力的。但是今后如何发展才能使文史资料工作更加坚定的走下去,我认为得从文史资料的本质来认识。

文史资料工作初创阶段,更多的是从统一战线工作性质来考虑的,但同时也有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就让这些历史见证人把宝贵的经验纪录下来,传之后代。 也就是说有积累历史资料的任务。40多年过去了,文史资料工作除了起到了广泛团结社会各界爱国人士的作用外,从全国到地方各级政协都积累了大量的史料,据不完全统计近40亿字。这个数字是相当大的。文史资料的发表,对史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修志、文艺创作等等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史资料对社会所提供的史料不仅范围广,内容生动,而且很多第一手的“三亲”史料是史学研究者在书斋中难以找到的宝贵资料。因此文史资料的地位和价值越来越受到史学界的关注和认可。在这种情况下,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如何把握好机遇发展自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我个人认为,文史资料作为史料学中的一部分,应该按学科发展的方向建立自己的学科,向学科化发展。如系统的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目录管理、内容分类、专题史料 征集等等,并对史料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这样文史资料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只是为征集而征集为出版而出版,这样就像狗熊掰棒子,最后什么也留不下。如果按学科建设发展,不仅可以把40多年来的宝贵经验、珍贵资料系统的留存下来,而且对今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按学科建设发展,可以学习吸收和借鉴当代史学研究中好的方法,如口述史等。还可以广泛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这对提高文史资料的知名度,扩大文史资料工作的影响,充分发挥文史资料的社会功能等等都是非常有益的。

在学科建设的同时,文史资料委员会作为政协的一个职能部门,还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主动履行政协职能,积极参政议政,发挥委员的主体作用,这样文史资料工作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定位,既是政协的职能部门,同时也是一个较具权威性的学术机构,因为它占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如果文史资料工作能向这个方向发展,可以有更大的作为。

(方兆麟 天津市政协文史委专职副主任)

上一篇: 关于重视文史资料工作 积极撰写文史资料的通知
下一篇: 遵化名人录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