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朔初来,上书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汉书》)
“三冬文史足用”这句话出自东方朔的奏书,《汉书》中对其全文进行了收录。
”
当时,汉武帝即位不久,向全国征召品行好,有才学的人才。全国各地的人才都抓住机会上奏书推荐自己,东方朔的这篇文章就是其中之一。
他说自己自小失去双亲,由兄嫂抚养长大,从13岁开始读书,但是因为家境贫寒,平时需要辛勤劳动。所以只能冬天读书。
所谓三冬,指的是农历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这三个月。由于过去是农耕社会,冬季时候正是务农闲暇,这时正是读书的好时候。所以古人都喜欢冬天读书。
再后来,东方朔“三冬文史足用”逐渐成为一个典故,杜甫诗里说,“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刘禹锡也写道:“三冬学任胸中有,万户侯需骨上来”。
骆宾王在写给宋之问的诗里也说“一顾重风云,三冬足文史”,但是像这些诗里引用这个典故,就并不一定都是像东方朔那样在冬天里读书了,而仅仅是在说自己读书用功这一件事。
当然了,即便我们并非都像东方朔那样,其他季节里都勤于劳作,只能把读书的事情放到冬天。冬天依旧是一个很适合读书的季节。
张潮《幽梦影》里就说,“读经宜冬,其神专也。”冬天里天寒地冻,万物凋零,没了交游的环境,想要出去游玩的心情也随之消减很多。那些大部头的经书,也就在这时候能硬着头皮啃进去了。
当然了,这并不意味着冬天就不适合读其他书,门外风雪潇潇,随手拿起一本喜欢的书,围炉夜读,真的是人生一大快事。清人金圣叹就说过:“雪夜闭门读禁书,不亦快哉”。
当然了,如果手中之书是平日里很难读到的,那此时的欣喜,应该会再加一倍的吧。
但是对于古代家境贫寒的人来说,冬天读书也有弊端。冬夜漫漫,家贫无灯怎么办?关于这,那位“映雪夜读”的孙康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另外,寒冷的天气对于古人来说,也是非常考验意志力的一件事情。
写出《儒林外史》的吴敬梓,曾经也过过一段贫穷到没有炉火取暖的日子,读书写作常常难以进行,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绕城跑步。
一直跑到身上暖和了,再回到家里,凭借这一点暖意继续读书写作。还给这起了个名字:暖足。
当然了,有些人又想取暖,又不想出去跑步,就想了其他更聪明的办法。比如一个叫施洋的人,冬天在古庙里读书,脚冻得难受。
他就经常站起来跺跺脚,后来觉得这样太浪费时间了,于是就削了一根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用脚搓木棍。
同理,对于家境贫寒的东方朔来说,冬天读书大概也会遇到不少艰难,但是他却一笔带过,只觉得能在冬天有读书的空闲,便已经是莫大的欣慰。
想到这,东方朔“三冬文史足用”这句轻描淡写的背后,大概是不为人知的艰辛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