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眼
中
的
文史工作者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万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区政协的组织安排下,我区文史工作者始终坚持高站位,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和务实的精神,挖掘、还原、整理、记录我区真实的历史文化,为推动全区建设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即日起,“万全文联”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特“我眼中的文史工作者”专栏,用文字记录我区文史工作者的风采。今天,让我们一起分享万全区诗词协会名誉会长郭帅的《一位文史工作者的楷模》。
一位老文史工作者的楷模
郭 帅
老陶参与了《万全文史资料》第十一、十二辑的编辑工作,是第十三辑《万全右卫史话》的执行主编。我和他之前很早就认识了,仅只是泛泛之交,了解不多。第十二辑《万全文史资料》资料征辑时聘请了倪常有、谢绍坤、陶为民三人,我当时受领导委托主持这一项工作。之前他们参与了第十一辑的编辑工作,是一时之选。他们都认真、负责,完成了各自承担的任务,合作很愉快。《万全右卫史话》实行执行主编负责制,既提高了待遇,也加大了责任。经过商议,经主席会同意,决定聘请陶为民为执行主编。
这一次的征辑活动打破了地域限制,主动向区外、市外、省外约稿,定向约稿与不定向征稿相结合,收获是巨大的。初步收稿50多万字,精选36万字,本地作者19 名,作品 49 件,外地作者12 名,作品 16件。外地作者多是专家、学者,稿件质量高,不少的作品填补了某一方面的空白,是精品力作。收获颇丰的同时,作为执行主编工作量也是巨大的。
万全一地,从事过编辑工作的人屈指可数。老陶之所以进入视野,是有多方面原因的。第一条,他是资深的文史通讯员。大家看老陶的作品集《丹心一片献沃土》就知道,他从《万全文史资料》第三辑就有他的作品。分别是《万全县煤炭资源的发现和开发》、《万全县砖瓦业的兴衰》,与张存彦合著,那是32年前的1990年,他那时35岁。之后的第四辑、第五辑、第六辑、第七、八合辑都选登了他的作品,到第十一辑、十二辑、十三辑更是硕果累累,以十三辑为最,达到写作的高峰。应该说他是现存的、为数不多的早期文史通讯者。王文汉、李成栋、倪常有已经作古,还有几位健在的也耳聋、眼花,力不从心了,想来令人不胜唏嘘。老陶的部分作品登载于《蔚县文史资料》、《张家口文史》,另有歌曲、曲艺、杂文、视频脚本、展馆大纲创作等多领域,各类兼擅,是不可多得的乡土文化人才。
第二条,他有从事文史编辑的专业能力和旺盛的工作精力。文史编辑顾名思义文史兼备,如果只有文的一面,戓只有史的一面,那么是不完备的,无法胜任这一工作。具备高水平的人有没有,有,只是不在眼下。目前万全区境内没有,或者是我没有看到。也许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目前开不出高薪,因此也聘请不到高人。另外,即使有高人,如果不热爱这一份工作,只是敷衍应付,自己不肯出力,让学生或什么人代庖,那么也干不好这一工作。另外,地方史工作,本地的文史工作者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外来的和尚所念的经,适合不适合当下,也要划个问号。老陶是本地的土专家,仅是高中文化,经过长期的磨练,成长为一个文字工作者,一个文史爱好者,进而成为文史编辑,到执行主编。现今有一种30000小时说的理论,如果一个人在某一行业肯投入30000小时,他一定成为行家里手,从老陶的成长史可以证明,这一理论是成立的。
老陶是60岁退休的,其实他一直退而未休。从50岁左右他就开始兼职,为企业服务,从事一些统计、财务、后勤工作。他每天8点半上班,12点下班,下午2点半上班,5点半下班,常年如此,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他不会打牌,最近十年由于身体的原因也不喝酒了,他用别人喝酒、打牌的时间从事阅读和写作。不少了解老陶的人,认为他只有一女,也成家立业了,不会享受生活。其实他是个有情趣的人,莳花弄草也是他的专长,他经常在朋友圈晒他的花花草草,这在他的同龄人中是不多见的。他醉心文史工作,他有一个文史爱好者的交际圈,我有幸成为了他的忘年交。在这个竞逐名利的时代,有人耐得住寂寞,从事阅读和写作,这些人即使物质上不富有,精神上也是富有的。老陶就是这样一个人,我理解他,也赞赏他。
他的交际圈子中,有蔚县文史界的杨建军、曹森等人,有宣化区顾建中、颜诚、康富华,有怀来县的司全福,有尚义县的张智海,有市区的杨润平、佟建华、耿双全、刘振瑛、李殿光、李德明、刘福生等人。这些人都是他的同道,他与他们之间经常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老陶在三十多年间陆续与他们接上了关系,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吧。这其中的部分人我也认识了,因为老陶的关系,也有了交集。他们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彼此之间认识几年,通过书信戓电话往返,见面也许是几年后的事。机缘凑巧,也能坐下来,一起吃个饭,喝个小酒。所谓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各自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耕耘,收获了,通过各种平台交流。既享受耕耘的寂寞,也享受收获的欢乐。肯定和赞扬来自这个圈子里的人,建议和批评也来自这个圈子里的人。赞扬虽然令人欢欣鼓舞,但不会过头,失了分寸;批评也不以为忤,有则改之,该干嘛干嘛。我很认同他们的生活,也向他们靠拢,希望成为他们这一类的人。
第三条,他是个值得托付的人。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在他身上还有古风。作为执行主编责任重大,时间紧,任务重。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在五根、杨天利、高向东等人的帮助下,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当然了,也不能说是尽善尽美,但尽了全力,能想到的,基本都做到了。《万全右卫史话》我也审了一稿,我不是挂名的。看稿历时三个月,看得头晕眼花。我与老陶同甘苦与共、共进退,如同战友。我们因为工作成为同道,我们因为有共同的语言而心心相印。
回望走过的路上,老陶曾与我携手同行。老陶是个责任心特别强的人,不待提醒,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去做。那一年,他承担了较大的工作量,也承受了较大的工作压力。这一工作压力在我身上有,当然也传导给了老陶,让他承受了太大的负荷,超出了正常的耐受范围。现在想起来,常有悔意。思想当初能不能将工作节奏放慢一些,少给他传递一些压力。细细想起来,在我的印象中,在征稿和编辑全程,从不曾催过他进度,他总是按自己的节奏在做。只是在向作者支付稿酬的过程中,因为年底结帐,财务催报销单据,他打了无数个电话,恶忙了一段时间。老陶是个自律甚过他律的人,这是我能想到的唯一的理由,由此,也稍稍减轻自己的负罪感。
老陶也不是个小气人,所挣的稿费,大多抽了烟、喝了酒,招待了同道。同时,要感谢老嫂子,我们虽然只见过一面,但也要感谢她在背后对老陶默默地支持。家里的三餐饭都是嫂子做的,这是老陶告诉我的。出书也是自掏腰包,全家人都支持。没有嫂子的理解、支持,他不会成为现在的老陶,他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作品。今天因为老陶的专集,我们聚在一起,我们向他祝贺,也向他学习。
作者简介
郭帅,供职于万全区政协,在30年工作期间,业余创作,共发表诗词及理论文章数十篇,作品先后在省、市报刊发表。现为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张家口市诗词协会理事、张家口市文学艺术研究会理事、万全诗词协会名誉会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