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春雨 李岩松
十年,在历史长河中或许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发展,却具有里程碑意义。
10月14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专访《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从学术转型视角,听他讲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十年发展。
文化事业发展突飞猛进
这十年,给我的感受非常深刻。这种深刻的感受,一方面和我的工作有关。十年之前,我只是单纯地担任《文史哲》杂志的主编,在2012年时,我从主编兼任儒学高等研究院的执行院长,对工作有了更深入认识;另一方面,从社会发展的节点上来说,这十年是我们国家思想文化事业发生巨变的十年,是不平凡的十年,也是文化事业发展突飞猛进,发生深刻变迁的十年。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我个人觉得,我们因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自豪,这种心态和认识,对其后社会哲学体系学术思想的转变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十年中,在思想文化界发生的最重大的变化,就是把中国“中国化”。
学术本土化(中国化)的实质是从根本上摆脱对西方化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依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彰显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我们经历了从“以现代化(西方化)为纲”学术范式到“以本土化(中国化)为纲”学术范式的转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文学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或主流。这实际上与党的十八大以来,整个中国的精神气候、文化气候、思想气候均已发生深刻的变迁密切相关。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国家在思想文化领域进入了新时代,整个中国思想文化领域正在朝着本土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学术自我意识觉醒
这十年对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而言,是中国学术自我意识、自主意识觉醒的十年。这十年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整个学界开始直面中国经验,直面中国实践,用中国数据、中国材料来说明中国自身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我感觉,目前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正在建立。中国的学术发展已经呈现出一个新的面貌,新的形象。
我们要看到,改革开放40多年来,社会飞速发展所积累的案例、数据、经验等已经极为丰富,对于西方的这种研究已经不能回答我们中国自己的问题。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要为解决我们自己的道路问题提供指导,提供参考。
在我看来,现在中国的文化要走出去,我们要向世界讲好中国发展的故事、中国崛起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程,中华五千年文明演变的历程,怎样把这些故事讲好,是我们在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十年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已经发生了巨变,我认为中国主流的研究力量应该进一步向研究中国经验去集中,向研究中国道路去集中,集结学术界的优质学术力量,研究中国案例、研究中国数据、研究中国的实践。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重要使命,要充分认识学术与时代的关系,要引领风尚、凝聚力量,真正将学问写在中国大地上,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智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