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淮安日报】徐晓虎:淮安如何结合时代讲述丰厚文史

【淮安日报】徐晓虎:淮安如何结合时代讲述丰厚文史

【淮安日报】徐晓虎:淮安如何结合时代讲述丰厚文史淮安市位于中国沿海地带,当下又不临海(历史上曾为楚州港),有海洋气候之利而无台风海啸之害。她还处于苏北大平原的核心位置,拥有着全国罕见的丰富淡水资源。

淮安市位于中国沿海地带,当下又不临海(历史上曾为楚州港),有海洋气候之利而无台风海啸之害。她还处于苏北大平原的核心位置,拥有着全国罕见的丰富淡水资源。极其优越的天时地利条件为淮安发展提供了自然保障,而这片土地上曾经全方位的经济社会发展,则为后代留下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人物故事,也为今日文史研究者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素材。

进入21世纪以来,淮安市进入科学跨越发展的快车道,本土文史研究工作相应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市、县(区)政协逐步建立健全了文史研究机构,市里和有关县区相继组建了历史文化研究会,以淮阴师范学院为首的驻淮高校在地方文史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随着相应平台机构的规范化运转,文史研究工作者从以往的单兵作战渐渐转变成集体研讨、协同研究,这为新世纪淮安文史成果的爆炸式出现提供了组织基础和机制保障。

淮安文史研讨活动一直十分活跃,这个团队的研究人员,大多十分专业且品味高、层次高、素养高,他们发表了一系列淮安文史方面十分有价值的理论文章,涉及大运河、韩信、周恩来、《西游记》等多个专题,2015年9月,淮安区政协主办了“纪念大运河开凿暨河下建镇2500周年座谈会”,2016年1月,淮安市政协主办了“纪念周恩来逝世40周年座谈会”,聚集了一批精英学者对淮安的历史文化做了深入的解读。笔者在参与并深入研究之后,觉得淮安文史研究需要结合淮安经济社会发展,探索新的路径。

围绕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来谋划历史文化研究,推动各级政协文史研究部门、各地历史文化研究会和地方高校文史研究平台转型成为地方党委政府的文史智库

智库是当前一个热词。从一个个的智囊个体逐步成为智库这种特殊知识型组织的专家成员,这是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士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背景下都必须斟酌深思的重大人生课题,这一步不走都不行。

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围绕最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根据领导同志的决策需求来开展对应性、对策性的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1917年提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淮安的文史工作者需要拥有“跳出历史看历史 离开文化论文化”的广阔视野,进一步接地气,通过深入扎实的研究工作,将淮安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经验、淮安古人的智慧和创新进行总结归纳,结合新形势新要求进行全方位、各角度的时代化解读,为当下和今后一个阶段的地方发展提供文史依据和决策参考。

今年是“十三五”征程的开局之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初步编制完成了各项“十三五”综合性和专业性规划。以往的地方综合性规划工作主要是由政府的经济综合部门(如发改委、统计局、商务局、经信委等)主导完成,缺乏历史文化元素的支撑。针对当下这种时效性非常强的规划咨询需求,一方面,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主动邀请文史专家参与规划编制和论证工作,另一方面,文史工作者也完全可以主动出击,通过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文章、接受新闻媒体采访、出版特定主题专著、参与座谈研讨活动等各种方式,将自己的文史研究成果用于党委政府的决策。

围绕创建“淮安学派”和“淮学”的长期目标,努力培养一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高层次文史专家

自史学肇始以来,文史研究范式就一直在不断的创新变化中。笔者以为,对于一名新时期的地方文史工作者而言,可以选择“两条腿”走路。一是如前文所述,根据个人兴之所至的研究领域的相应专业特长,开展推动领导决策和地方发展的决策咨询研究,这是体现文史工作的现实价值的重要路径,也是文史工作者体现自身价值的有效方法。二是努力提升本土文史研究成果的层次质量水平,力争在国际国内的一流平台(如顶尖的学术期刊、国际级国家级研究机构和研究会学会举办的高层次学术会议)上正式发表。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托什的《史学导论》文中有一个观点应当引起文史研究者的特别关注,其大意如下:在世界范围内,历史研究工作有明显的碎片化、虚幻化的不良趋势,为了建立起统一规范的“总体史”或“整体史”新型研究范式,地方史研究工作应当予以高度重视,这可能是建立“信史+全史”研究模式的最佳突破口,在地方史研究中要特别注重引进其它社会科学门类(如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以上观点对于淮安的文史研究工作者具有特别重要的启发性(让我们充分意识到自身研究工作的重大理论价值),也就是说,一名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地方史研究工作不仅仅是针对本地区民众的宣传说教,而是很有可能对全世界的史学研究都会产生影响。举个最新的案例,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屠呦呦,当年对于青蒿素的研究正是对中国本土的中医药的特色化研究探索(关键是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学者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了启发),谁知在数十年之后竟然获得了如此高的评价。再比如《万历十五年》的作者、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黄仁宇,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正是以明清时期淮安漕运史研究为核心主题的。事实再次证明:越是本土的、特色的研究领域,就越能获得国际的、一流的研究成果。

新世纪以来,淮安市的文史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尤其是在大运河、周恩来、韩信、《西游记》等专题研究领域形成了一系列较高水平的理论文章和专著,同时出现了一批拥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史专家。但是有个现象需要关注:全国各地的文史研究工作在不同程度上都出现了浮夸现象。有些文史工作者并没有真正地深入研究特定专题,而是满足于收集资料并加以简单的堆砌,有时甚至还有造假现象。有些研究人士在写文章时满足于对名人逸事的“讲故事”写法,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写作方法都不规范不严谨。在一些领域将某些人某些景观说成是“中国第一”或者更大口气的“天下第一”,作为地方宣传口号或者民间趣闻是可以的,但在规范严肃的文史研究中必须加以禁止。就文史界而言,一方面对一些人物或事迹给予无限度的拔高,另一方面却又对应当被重视的历史事件没有提到应有的重视高度。

根据国际权威学者的史学观点,并结合以上现象分析,我们亟需打造的文史“淮安学派”需要明确“研究信史”、“文史研究无禁区”这样一些基本原则。

泰州人王艮继承并发扬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进而牵头打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泰州学派,将“泰州”这个地名永远地铭刻在中国历史长河的坐标上,这一点值得所有淮安所有文史工作者去参考借鉴。淮安的文史工作在今后五年要尽快打造一批“高大上”的国内一流专家团队(将来还要走出国门,力争到国际上有影响),形成一批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学术成果,为在21世纪上半叶形成“淮安学派”和“淮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顶级的淮安文史专家不仅包括能够发表一流文史学术论文的理论家,还应当包括如当年明月、易中天、袁腾飞这样的通俗地方史解说家,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们能够在央视“百家讲坛”上看到淮安人讲淮安史,那将是何等的自豪。

围绕“文史进学校”、“文史到民间”以及打造淮安独有文史研究品牌的发展目标,更高水平地建立健全地方文史网站、文史刊物和文史出版社平台

淮安市近年来文史工作的一个重大阶段性成果就是文史网站的创建,无论是文史淮安全球资讯网还是淮安文史资料网,都是笔者经常浏览的网站。毋庸置疑的是,这两个网站的建设水平,已经走到了全国地方文史网站的最前列。

在文史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同时,我们又遗憾地看到,很多淮安人并不了解家乡的历史,青年学生尤其是如此。为了让文史研究成果更广泛更深入地惠及广大百姓,本土文史网站的建设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当前要特别加大对这些优秀网站的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淮安人知晓并加以利用。

此外,现有的各种淮安文史刊物都是内刊,并没有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审批通过的正式刊号,因此也就不能公开发行,这对于淮安市文史研究成果扩大影响、创建本土文史研究高地都形成了很大的制约。据了解,淮安市范围内仍有存量的刊号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建议文史界与市直有关职能部门及相应拥有刊号资源的单位加强对接协调沟通,力争尽快创办一份拥有正式刊号的淮安文史期刊,进而向国内外正式发行。

此外,在淮安知识分子(不仅是文史工作者)心中还有一个痛,就是我们还没有一个本土的出版社。很多本土文史研究者以及其他门类的学者在出版个人专著的时候,在专著的撰写和出版过程中,都会深深感受到没有本地出版社的无奈和不便。淮安已经拥有淮阴师范学院等一批有历史、有水平的本土高校,如果利用高校资源创建这个出版社,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者:管理学博士、淮阴师范学院淮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刊播媒体:淮安日报 刊播时间:2016年3月1日 作者:徐晓虎

媒体链接:

上一篇: 我省今年毕业大学生近11.6万
下一篇: 2022江西高考二本投档录取情况(附投档线)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