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里行
作者:苏亚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里的经典诗句,也是后人不懈追求真理的箴言。
屈原故里(屈原故里景点介绍)
一个细雨霏霏的早晨,我们来到了位于湖北省秭归县的屈原故里,凭吊这位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是我国早期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王,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从而早年深受楚怀王宠信,官居左徒。入则与王图共议国事,出则接应宾客,应对诸侯。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披肝沥胆,厉精图治,但也因此遭到一些腐朽权贵集团等人的嫉妒而被楚怀王流放于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王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阻怀王前往,未果。怀王去后被秦扣留,后“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怀王被囚死于秦后,倾襄王继位,屈原再次遭到排挤流放于沅、湘一带。此时的屈原报国无门,事不达志,心里极度悲愤苦闷,于农历五月五日自沉于汨罗江中。传说屈原沉江死后,为了不让鱼虾侵食其尸体,两岸人民纷纷将自家竹筒子里的米撒入江中,引鱼虾远离屈原尸首。神鱼也为屈原爱国情怀所感动,不食其尸,反而将尸体驮回秭归。于是,家乡人民将屈原厚葬在这里。人们为了怀念屈原,也将五月五日端午节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在汨罗江上,举办包粽子、赛龙舟等活动。
屈原一生除了为官外,还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瑰丽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称之为“东方诗魂”和“中华诗祖”。其中,《离骚》最具代表性,是中国文学历史上一部伟大的不朽之作。宋代著名的史学家宋祁称:“《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给于很高的评价。
屈原祠位于湖北宜昌秭归县东1.5公里长江北岸的向家坪,又称清烈公祠,与三峡大坝毗邻。屈原祠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年)。1978年修建葛洲坝水利枢纽时,将其迁至向家坪,且按原貌重建。屈原祠以屈原文化为统领,是三峡库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区域。
屈原祠坐落在桔林与翠柏掩映的半坡上,依山傍岭,三面环山,一面面临长江,前低背高,地理位置十分讲究。屈原祠包括山门、大殿和左右配殿等建筑。山门为四柱三楼式碑坊,正中题有“屈原祠”三个大字,两侧题“孤忠”、“流芳”四字。拾级而上,穿过山门,便是正殿,殿门上方横挂着刻有“中华诗祖”四个烫金大字的牌匾,两旁立柱上悬挂着由赵朴初老先生题写的一副对联。上联“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下联“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跨入殿门槛内,褐红色的木质台面上,是巨大的屈原铜像。只见诗人头顶金冠,身着长袍,仗剑吟歌站立在那里。里面是屈原生平图文简介。大殿明清古朴,青瓦飞檐。殿的后面是屈原的衣冠冢。冢为石刻建筑,左右有石狮护卫,正中刻有“屈原墓”三个大字。再后面,便是柑桔树、竹林、桃园布局的歇山峰顶。拜谒过屈原墓后,走出山门。这时,雨已停歇,雨后的阳光从浓厚的云雾缝隙中露出,使人看到了晴朗的希望。站在屈原祠堂一角的石阶上,凭栏远眺,目之所及,宏伟的三峡大坝水库尽收眼底。库坝两岸,山峦叠翠,松柏碧绿。江面上来往穿行的船只,从这里经过,发出长长的气笛鸣响,在向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作者简介:苏亚忠,陕西靖边人,任过教师,当过兵,现为新闻工作者。喜欢读书写作摄影。先后在《解放军报》、《甘肃日报》、《陕西农村报》、《榆林日报》、《陕北》、《无定河》、《中华散文网》、《中国诗歌网》、《西部散文选刊》、《三秦文学》、《环球经典文学》等报刊网络发表大量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系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榆林市三边摄影家协会理事,榆林市诗词协会会员,靖边县黄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