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青年作家章学锋的散文新著《秦商史话》,近日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史前半坡物物交换一直写到当前的“一带一路”,历数陕西这片土地上的重大商业事件、货币演变及代表商人,被称为“一部秦商通史”。
著名人文学者、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张岂之教授题写书名,著名文学批评家、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李敬泽作序。李敬泽认为,该书的出版不仅“有力地证明了秦商的活动在华夏民族生活和历史中的重大意义,更重要的是,还在新的视野下重新评估了这些传奇的精神价值。”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四大名著研究专家王志武教授认为,《秦商史话》系统全面而又细致入微地勾画出秦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揭示了秦商发展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深刻地揭示了秦商发展的内在条件,梳理出秦商成功的秘密在于智慧经商和道德经商,既是一部学术著作,也是一部科学普及读物。该书在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的今天,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读《秦商史话》,但见风云满纸。五千年来食货事,上关帝国之兴废,下系百姓之生计,何其大也,何其重也。一篇读罢头飞雪,是忧古人之忧,也是忧天下、忧今人之忧。
学锋著这一部史,下了大功夫。从上古、周秦直到现代,缕述陕西商业之脉络、商人之行迹,资料详赡,考证精审,不知经了多少漫漫长夜、焚膏继晷。一卷书成,先有了万卷书在肚子里,纵观古今,在货与币的洪流中提炼出见识与情怀。
以前也见过谈晋商、徽商的史著,耳目所及,秦商似乎少有人提。学锋虽生于吴越,然居秦三十余载矣,写秦商也是顺理成章,但是,一个“秦”字差不多就是china、就是中国。中国的商业文明,追根溯源,有文献可征的,正该从周朝说起。后来的秦,历经商鞅变法和统一帝国的建立,在一系列基本问题上形成定见:国家对商业的管制,对商人在文化和伦理上的贬抑,都显示了一个农耕文明帝国在根本上的反商性格,确立了中国历史的基本逻辑。到了汉代,《盐铁论》关于商业与国家关系、商业与社会关系的论辩,实际上完成了帝国治理商业的基本制度设计,此后近两千年并无大变。
——这一切都发生在陕西这片土地上。所以,学锋写秦商,写的不仅是秦商,而是等于要写一部中国商史。他不得不从头写起,不得不从中国商人的制度和文化条件写起。一部《秦商史话》写出了秦商,也就写出了中国传统商人的卑微、坎坷、尊严和光荣。
这其中有令人望而生畏的难度。商人在成文的历史中几乎是无声的。他们很少被注视,他们在帝国的正史中仅仅是一种边缘人物。如果说,他们所从事的商业活动构成了支持帝国伟业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基础,那么,恰恰是这个基础如同海面下的冰山,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就像很多小说家,他们写人的精神和人的故事,但他们常常羞于或索性忘了写人的生计。生计庸常琐碎,缺乏戏剧性,但生计恰恰为人类戏剧性提供了条件,规定了何谓可能、何谓不可能。中国传统的史家有和当代的小说家同样的毛病,商业活动常常只是被概略提及,商人的形象和事迹散落在史籍杂著之中,片断零碎,语焉不详。学锋如同一个追踪历史的记者,但他只能在信息非常有限、残缺零散的情况下作出报道,凭着蛛丝马迹去恢复被遮蔽在阴影中的商业历史面貌。
恰在此处,学锋显示了他作为一个文学人的本能和特长。他几乎总是能从那些片断中想象那些湮没的形象,不是完整的,但是,却在某个历史的瞬间,某个时代的缝隙里蓦然焕发出神采。此时,那个商人,不再只是金钱和财富的符号,他是活生生的人,而且,他努力为自身的生活确立意义。
这样的写作帮助我们调整了对历史的想象和看法。多年前,我在甘肃的一个小镇上第一次见到山陕会馆,后来,在很多地方都曾见过。这样的会馆曾经遍布丝绸之路,遍布西部和中原。当年活动于其中的人已被忘记,但他们的建筑仍在,正如《秦商史话》一样,提示着另一个历史的存在。这些商人,从八百里秦川、从黄土高原走出,他们曾经是帝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他们曾经把繁荣和富足带往文人和史家想象所不及的广大地方。在21世纪的视野下,他们是英雄,他们曾经体现着这个民族的探索精神、冒险意志、旺盛的活力和创造力。在荒烟蔓草之间,有多少已被遗忘,有多少应被重新记起。
学锋不仅在这一部史话中有力地证明了秦商的活动在华夏民族历史中的重大意义,更重要的是,他还在新的视野下重新估价了这些传奇的精神价值。这些商人,在漫长的岁月中,在帝国的军事政治网络之中和之外,如水银泻地,无所不及。他们并非仅仅是政治和军事的派生之物,他们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具有自洽生命的民间生活;他们自有志向和视野,我们站在21世纪看去,他们常常比高贵的帝王将相所见更远。在追逐利润的同时,他们一直致力于获得自尊,这种自尊不仅来自财富,也不仅是获得帝国的身份承认,而且还演变成了一种道德实践。他们中那些最优秀的人,在种种偏见和压抑之下,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像犹太人、像清教徒那样,他们认为商业本身就可能是一种追求善好、践行德行的生活。
——这一切似乎遥不可及。但学锋证明了,它还不那么远。看似在后,忽焉在前。古老的记忆所昭示的,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新的时代,秦商归来,秦商精神归来。这种归来感正是《秦商史话》的见识和情怀所在。
是为序。
李敬泽,1964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2000年获中华文学基金会冯牧文学奖优秀青年批评家奖。2005年获《南方都市报》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文学评论家奖。2007年获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2014年获《羊城晚报》花地文学榜年度评论家金奖。2016年获十月文学奖。2017年获《南方都市报》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奖。著有各种理论批评文集和散文随笔集10余种。著有评论集《致理想读者》《青鸟故事集》《咏而归》等多部。
章学锋,现供职于《西安晚报》,业余致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当代表达,先后出版学术和文艺专著7部,在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主持参加国家级、省级项目6项,近5年来先后获全国冰心散文奖理论奖、中宣部中国梦文艺奖、中国报纸副刊作品金奖、全国晚报优秀论文奖、陕西新闻奖、西安市委优秀调研成果奖、西安市五个一工程奖、西安新闻奖等。这部30万字学术散文《秦商史话》,不仅是陕西省委宣传部2014年重大文艺精品工程项目,而且也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阎纲、贾平凹、白描、王宗仁、李星、红柯、和谷、方英文、厚夫、党益民、杨焕亭、张艳茜、胡宗锋、李文德、夏坚德、高鸿、王永杰、杨波海、孙天才、宋红军、文彦群、韩小英、暮千雪、赵凯云、马利民、辛峰、刘兆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