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岭南区域史研究30年回顾述要曾国富(湛江师范学院历史系广东湛江524048)中国史研究动态2010岭南亦称岭表、岭外,指五岭以南地区,包括今广东、广西、海南及港澳地区。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岭南成为一个以五岭为屏障的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单位,由此决定了这片地域的居民独特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岭南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独特的地位。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并进行岭南区域史的研究,现对30年来有关岭南区域史的研究作一总结,以期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一、岭南政治传说,原始社会后期,尧、舜曾巡狩至岭南;夏、商、周时期,岭南与中原王朝也有政治、经济的联系;但岭南真正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是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统一岭南开始的。秦统一岭南,建立郡县,委官治理,标志着岭南历史发展的新开端,意义重大,故自明清以来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这场战争开始于何年?学术界有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说、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说、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说及秦始皇二十九(前218年)说几种观点。张荣芳、黄淼章著《南越国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主张二十九年说,以《淮南子人间训》有秦军入岭南“三年不解甲弛弩”的记载,由始皇三十三年上推三年,应为始皇三十年;但《史记秦始皇本纪》明确记载此年“无事”,因而推断为二十九年。
秦统一岭南动用了多少兵力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传统看法是依据《淮南子人间训》的记载,认为是50万。何维鼎《秦统一岭南投放了多少兵力?》(《华南师范学院学报》l982期,)认为,秦不可能以50万兵力统一岭南,顶多只有8—10万。张荣芳、黄淼章著《南越国史》认为50万是不容置疑的。讨论同一问题的还有文锡进《关于秦统一岭南的战争问题》(《中山大学学报》l986期)认为有关秦统一岭南的战争,是一场以讹传讹、根本就没有发生过的战争。除了秦统一岭南外,其他朝代统一岭南,也有学者加以研究。谢仰虞有《隋统一岭南年代考辨》(《岭南文史》l985期)。顾吉辰《论宋太祖统一岭南》(《广东社会科学》l990期)、章深《宋朝统一岭南的战争——兼论古代“合纵连横”传统的湮没》(《学术研究》2007年第l0期)探讨了宋太祖用兵岭南的目的以及宋朝对岭南的治理。关汉华《论朱元璋统一岭南》(《广东社会科学》2001期)对朱元璋用兵岭南之原因及意义作了论述。古代历朝(或割据政权)在岭南地区推行的政策、制度、设置的官职,也是岭南区域史中较受关注,研究成果较多的课题。王昭武《秦末岭南地区“和辑百越”政策述论》(《思想战线》1987期)论述了秦末赵佗建立的南越国在岭南地区推行的“和辑百越”政策的意义。
吴永章有《孙吴与岭南关系述略》(《江海学刊》l988期)。汪廷奎《九品中正制对岭南文化的消极作用》(《广东史志》l992期)认为,自西晋至隋,岭南亦行九品中正制,300年间,文化状况大不如之前的东汉、三国时期。一些史料和人口统计资料的记载,会使人感到六朝时期岭南政区激增有滥置之嫌,黄金铸《论六朝岭南政区激增无滥置之嫌》(《学术研究》2000期)对此作了辨析。对唐朝在岭南的统治及实行过的“南选”制度、市舶制度及节度使制度也有相关论文,如陈谦《唐代岭南节度使建制考》(《岭南文史》l984期)、阳旭《试论唐朝对岭南的统治》(《山东师范大学学报》l996年增刊)、石坚平《明末清初岭南移民与广南阮氏政权关系初探》(《青海社会科学》2008咸《唐代“南选”及其产生的社会前提》(《文史》l985年,总第22期)认为“南选”的设置主要是因为岭南等地区的落后、荒凉,中原汉族士人、官吏不愿意到这些地区来任职,故只得实行“南选”,选拔土著人士为官。王承文《唐代“南选”与岭南溪洞豪族》(《中国史研究》1998期)在张文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南选”实施的具体背景和直接原因、南选实施的范围及其对岭南溪洞社会的重大影响。
王川《论市舶太监在唐代岭南之产生》(《中山大学学报》2000期)论述了市舶使、市舶太监的出现及其产生于唐代岭南的原因。二、岭南经济与交通综合论述岭南区域经济的著作有引子月的《岭南经济史话》(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冼剑民《汉代岭南的商业萌芽》(《岭南文史》l988期)、《秦汉岭南经济述评》(《学术研究》l989期)考察了先进生产技术在岭南的传播、岭南农业区域的分布、农业技术的成果,认为秦汉时期是岭南经济发展的新起点。郑超雄有《关于岭南冶铁业起源的若干问题》(《广西民族研究》)1996期)认为秦汉时期,由于政治上大统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岭南的确立,大量汉人的南迁,民族融合的加强,岭南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申家仁有《略论岭南移民及其对岭南陶瓷发展的推动力》(《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0期设“区域经济史研究”专栏,其中高凯《秦代谪戍岭南商人对中原商业经济意识的传播》认为秦代谪戍岭南商人的到来,不仅使岭南出现了商人这一新的社会阶层,而且也通过他们的商业活动,把中原地区自春秋、战国以来积淀下来的先进商业经济意识借助岭南“陆事寡水事众”和“以舟楫为食”的优势,得以在海内外发扬光大,并直接促进了汉初“海上丝绸之路”的萌芽和发展。
岳庆平《汉代岭南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认为汉代岭南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体现在时间、农作物、农业生产技术以及特定地域范围等众多方面。曲用心《东汉时期铁器在岭南地区的推广使用及其社会动因》(《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l0期)认为东汉时期岭南铁器比西汉中晚期多,原因在于手工业政策的调整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为交通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便利,地方官吏尤其是循吏的重农是重要的推动力,频繁的反叛与征讨是铁制兵器数量和比例增加的重要原因。论述先秦、秦汉时期岭南经济的论文还有:梁肇池《试论秦汉之际岭南经济文化与中原的关系》(《玉林师专学报》l984陈伟明《关于宋代岭南农业生产的若干问题:与漆侠先生商榷》(《中国农史》l987期)。刘汉东《论秦汉时期西南地区与岭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往》(《文史杂志》2004期)、向安强等《岭南史前稻作农耕文化述论》(《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期)、彭长林《岭南稻作农业起源的反思》(《农业考古》2005期)。赵善德《论东周秦汉岭南的对外交往与商业意识》(《肇庆学院学报》2007期)、李伯谦《关于岭南地区何时开始铸造青铜器的再讨论》(《考古》2008隋唐时期岭南区域经济。沈明芳、陈伟明《唐代岭南地区的林业生态》(《广东史志》2000期)考察了唐代岭南的生态环境、花草树木、林木的人工种植、林木的利用等问题,并作了总结。
朱立智《浅谈隋唐时期岭南的对外丝绸贸易》(《岭南文史》2001期)考察了隋唐时期岭南的丝绸生产与贸易、交通路线的开拓、造船航海技术的提升与市舶制度的建立以及岭南丝绸贸易的贡献与影响。王承文《论唐代岭南地区的金银生产及其影响》(《中国史研究》2008期)认为岭南地区是唐朝境内最重要的金银产地和来源地,并探讨了岭南作为唐朝最重要的金银来源地的形成、唐朝岭南金银生产对地方政治和社会的影 响等问题。 明清时期岭南区域经济。王小荷《清代两广盐区私盐初探》(《历史档案》 l986 期)对清代两广私盐的贩卖情况、从事贩私活动的人员、贩私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联系和影响等问题作了探讨。罗一星《清代前期岭南二元 中心市场说》(《广东社会科学》l987 期)探讨了清代前期岭南区域内出现了两大中心市场(广州与佛山)并存局面的历史原因。该作者《清代前期岭南市 场的商品流通》(《学术研究》l991 期)对岭南市场的商品流通总额和商品结构、主要商品的运销等作了考察。陈伟明《宋代岭南水利工程的类型与技术 构成》(《广东史志》l989 期)论述了岭南山区水利事业开发的几种途径、水利工程的类型及其特点。此外,还有黄启臣《明清时期两广的商业贸易》(《中 国经济史研究》1989 期)、黄国信《明清两广盐区的食盐专卖与盐商》(《盐业史研究》1999 其他与岭南经济相关的文章还有:王赛时《古代岭南酿酒史略》(《广东史志》l993 期)通过古代文献的有关记载,按不同历史时期进行分述,勾勒出了古代岭南酿酒的大体脉络。
陈小波《岭南地区牛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学 术论坛》l999 期)从考古学的角度,并结合文献史料,就牛的发现、分布、种类、来源、牛耕等问题,全面考察了岭南地区古代耕牛的发展状况。白芳《莞 香对岭南社会经济的影响》(《深圳大学学报》2008 期)认为,莞香作为岭南地区向朝廷进献的珍贵贡品,历时千年而不衰,对岭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商 业贸易、手工业制作以及经济作物的种植与栽培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论述岭南古代交通的成果有:余天炽《秦汉时期岭南和岭北的交通举要》(《历 史教学问题》l984 期)、邢丙彦《秦汉时期北方与岭南交通的发展变化》(《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4 期)、陈伟明《宋代岭南交通路线考略》(《学术研究》l989 期,华南师范大学杂志社1995年)。区士麟、陈伟明《论自然因素与历史时 期岭南交通路线的发展》(《广东史志视窗》2005 期)认为历史时期岭南地区交通事业的发展,既得利于自然因素,但又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长期处于 不平衡状态,限制了交通工具的改进与提高。李庆新《从考古发现看秦汉六朝时 期的岭南与南海交通》(《史学月刊》2006 年第l0 期)利用上世纪50 年代以来 两广地区、南海诸岛及越南等地相继发现的一批秦汉六朝时期的有关南海交通与 海外贸易的遗址、遗物,论述了该时期岭南与南海的交通状况。
三、岭南文化 岭南古代文化是古代岭南区域史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的一个领域。以下按 “总一分”原则分别综述。 总论。著作有邓端本等《岭南掌故》(广东旅游出版社1987 年版)、陈乃刚 编著的《岭南文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李权时著《岭南文化》(广东 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编纂的《岭南文化论集岭峤春秋 (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l994 年版)、《岭南文化论集岭峤春秋(二)》(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年版)、《岭南文化论集岭峤春秋(三)》(广东人民出 社l996 年版),张磊等撰《中华文化通志》第2 典《地域文化岭南文化志》(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袁钟仁《岭南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等。 论文有李权时《论岭南文化的历史地位:兼评“广东无文化”说》(《广东 社会科学》l994 期)、陈乃刚《海洋文化与岭南文化随笔》(《广西民族学院学报》l995 期)、吴唐生《岭南文化结构层次在地名中的反映》(《岭南文史》l996 期)、张镇洪《从考古发现看岭南文化源于西江》、邱立诚《从封开地区史前考古文化看广信作为岭南首府的历史背景》(两文均载《岭南 文史》l996 期)、赵明等《秦汉时期南越国历史及岭南文化研究一瞥》(《历史教学》1996 年第l2 期)、黄静《浅论先秦时期岭南文化的特点》(《首都师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