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坂古街,熙熙攘攘,繁华着从古代到现代的繁华。
韩信石碑,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政治着从古到今的政治。
上坂街北,韩信碑侧,有着一座大运河沿线惟一留下来的封建衙门——淮安知府府署,一反天下乌鸦一般黑的常识,讲述着明清淮安官员廉政爱民的美德。它目前是全国两所幸存的府署之一(另一所为河南省南阳府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淮安府的由来
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开邗沟(大运河前身),沟通长江和淮河。邗沟开到了淮安境内的末口,就有了现在淮安市楚州区境内的北辰镇。自三国魏始,这里一直为州、军、路、府治所所在,且有城有墙。隋代,这里第一次叫了楚州。从她身边流过的大运河,让她有了“淮水东南第一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赠楚州刺史郭行余诗)的美誉。宋代改楚州为淮安军,后又叫淮安州。这时,梁红玉和韩世忠在古城外东北处再建新城抗金兵,梁红玉官兵抗金兵所食的蒲儿菜迄今是淮扬菜中一道经典菜。《水浒》中的宋江招安后就封于此为安抚,兼总领兵马。他被蔡京、童贯、高俅、杨戬四个贼臣“赐”以毒“御酒”中了慢性毒后,怕封在润州(镇江)作都统的李逵会再造反,就招李逵到楚州,最后以毒酒药死了李逵。二人就葬在淮安的蓼儿洼。任武胜军承宣使的军师吴用及在应天府为官的花荣闻讯也来到淮安,见到宋李二人的墓,他们也吊死在墓前。
元代设置了淮安路。明代,朱元璋夺了天下,这里改称淮安府。
可不要小看这个淮安府。它可是明王朝直隶的府。明王朝共设十三个省,外加南北两个直隶,共十五个省级单位。据张璞先生《明清苏北腹地行政中心而今大运河畔唯存府衙》一文考证,淮安府在元代管辖海宁州、泗州、安东州和山阳、清河、盐城、桃园、临淮、盱眙、天长、虹、五河、朐山、沭阳、赣榆十二县,辖区面积达3.5万平方公里,是元代管辖范围最大的路。可能因为它的管辖里有着朱元璋的家乡,明王朝在明太祖丙午年(1366年),明朝建元前)四月建府时让它直属了中书省。明定都南京,它得天独厚,成为直隶所属府。明迁都北京,它便从属于南直隶。洪武二十六年时,全府编户80689户,632541口人。万历六年,全府上升到109250户,人口达到了906033口。
雄伟淮安府署
淮安设府,便要有衙门。明洪武元年(1368年),知府范中将自己的府衙设在了原来元代的淮安路屯田打捕总管府衙里(现总督漕运部院遗址)。此地为城中心,地势极佳。当时淮安侯、淮安卫指挥史华云龙看上了它。知府的胳膊拧不过侯爷的大腿,只好将府衙相让。
洪武三年(1370年),新任淮安知府姚斌看中了上坂街北的五通庙和元代沂郯万户府,将二处并一处,建成了新府。于是淮安府署诞生了,它占地近两万平方米,有房三百余间,迄今已有638年历史,里面共住过199位知府。
府署的正门高大,共三门。淮安府署四个大字立于中门之上,一对雄狮互相对视,雄居门旁。
人未进大门,已可看到大院中高大牌坊的三个大字“公生明”。背面是黄庭坚所书的御制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压,上天难欺。”牌触目,字惊心,这便像是廉政第一课。
大院两侧是六科。左一是工科,门前的对联是:“兴工为国珍财货,举役存心泽子民。”办工坊为的是国家,举劳役是为民办事。屋里古代工匠制作的瓷器等让人赞叹不已。
右一就是礼科了,其对联是:“兴学育人弘礼乐,规章范典守纲常。”它管着学子们的学而优则仕,所以屋内挂着文官武官的官补,用以吸引学子们读书成才。还管着规章范典,维护各种礼仪,以教化百姓。
左二便是刑科,对联是“量刑无枉皇恩显,执法秉公天宪彰。”屋里的刑具是吓人的,没有刑的威吓哪里镇得住作奸犯科?但量刑要无枉,执法要秉公,这才是执法的核心所在。
右二便是户科,对联是:“赋税须知四民隐,度支应悉八方情。”算盘、天平,算计着吃穿用度,思考的出发点却是全局下的支出。
左三是兵科。对联是:“选兵练勇家邦靖,得械坚城草木威。”十八般武器,加上战鼓兵书,兵科以厉器保家,以坚城卫国,其志在守,不在侵犯。
右三则是吏科了,对联是:“考功问政贤能举,惩黩褒明廉洁扬。”吏科,考问的是官员的清廉,选拔的真正的人才。清代对官吏三年考核一次,标准为考以“四格”(才、守、政、年)、纠以六法(一不谨、二罢疲无力、三浮燥、四才力不足、五年老、六有疾)。根据考核结果,将官员分为称职、勤职、供职三等。对一等称职官吏,按等级次第给予奖励,称为“议叙”。记录四次加级一次直至三级止。对三等怠惰渎职官员进行责罚,其中不谨、罢疲无力者革职;浮燥、才力不足者降调;年老、有疾者致休。凡官员因过失或犯罪,按例受到应得处罚一罚俸、二降级、三革职。
走出吏科,便好似廉政第二课的结束。参观者此时可以体验到的是,中国的封建官署的布局是“东文西武”。但在淮安府署,无论东文还是西武,都体现着一个核心:爱民忠君。
“忠爱”悬大堂上
大院的结束,就是大堂。大堂东西长七间26米,南北宽五间共六柱十四檩18.5米,脊高10米,深大雄伟,十分威猛。大堂上高悬的不是一般古戏中的常见的“明镜高悬”,而只是“忠爱”二字。这显出了淮安府独特的做官理念。
大堂外的长联更显官者心迹:“黜陟幽明承宣庶绩念念存戴高履厚,权衡淮海镇守名邦时时思利国泽民。”未进大堂,对君王的感恩之心,为国为民的责任之感已扑面而来。
跨进大堂,大柱上的对联将“民”字当了头,将“官”字置于了百姓之中:“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淮安府的官员有这种观念,追溯起来也不奇怪。明清两代,仅淮安的河下就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并状元、榜眼、探花各一个,称为“三鼎甲齐全”。进士就可做官,这些做官人大多出身微寒,他们自称来自百姓,观念中有为民的基础,当是淮安知府廉政爱民官员们的阶级渊源吧。
再到“忠爱”大匾下,两侧柱上,悬着的对联就具体到做事准则一般了:“到盛怒时少缓须臾俟心气和平省却无穷苦恼,处极难事静思原委待精神贯注自然有个权衡。”知府大人,将公正公平和爱民,化作了不急不躁的中庸之道的处事原则。遵循如此原则,何事不公?
大堂之后是二堂。二堂是知府不升堂时处理日常事务和小憩的地方。它略小于大堂,但也体现了官员由庙堂之高回来后,处“江湖之远”时仍时时将民放于心上的精神。
二堂大柱上的对联是:“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鸦啼雀噪恐有冤情。”在一个草长莺飞的月份,想着百姓的生计,记挂着百姓的冤情,这样的官做得让人浮想联联。
二堂内,两侧自然也有一条对联:“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这条对联细看时会发现,“愧”字少了一点,“民”字多了一点,原来,作者的意思是,如果当官对民多爱一点,心中的惭愧就会少一点。一条对联,用意如此之深。
在如此的“忠爱”文化影响下,淮安府署所出爱民官之多,让人侧目。傅希挚为明嘉靖四十四年淮安知府。离任时,让属下检查物品,仅有黑纻布一方。他将此布送给下属。下属们即将布撕开,每人分到尺余作为纪念。有人还在布上画上傅希挚画像,供奉起这位不受百姓一寸布的知府,一时传为佳话。刘玺任漕运总兵,驻守淮安,俸禄微薄,严守廉洁,一时生活拮据,日常生活极其简朴,每天以青菜饭、汤为餐,人皆呼“青菜刘”。当然,到淮安府署任职的官员廉洁,从淮安走出去的官员也发扬着廉政文化。明洪武年间官至兵部尚书的淮安人杨靖,在审案时有人贿其一颗奇大珍珠。他当即将珠击碎。清代淮安人阮学浩,在清雍正年间官至湖南学政。他自己清廉,且家规严峻。湖南当地一秀才为中举人,不远千里,来到淮安阮家上门行贿。阮夫人陈氏当即命家人绑起来人送官。此秀才闻风逃窜而去,陈氏在历史上留下了“拒贿夫人”的美名。
全府走完,淮安府廉政的故事却讲不完。面对着封建时代的雄伟府署,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面对着“公生明”铭文,心中更有愧对先人、愧对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感。爱国爱民,洁身廉政,这是哪朝哪代都属优良的品质呀,淮安府署,可见一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