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韩甦毅口述:甘肃省文史馆和祖父的点滴岁月

韩甦毅口述:甘肃省文史馆和祖父的点滴岁月

韩甦毅口述:甘肃省文史馆和祖父的点滴岁月韩甦毅口述:甘肃省文史馆和祖父的点滴岁月,甘肃省,文史馆,馆员,馆长,书画

口述历史:省文史馆和祖父的点滴岁月

甘肃文史研究馆成立于1953年。

甘肃省文史研究馆是在党和政府亲切关怀下,本着敬老崇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弘扬民族文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而成立的,到现在整整68年,我也是1953年生人,与省文史研究馆同龄。

甘肃文史类分数线_甘肃文史资料选辑_甘肃文史

韩甦毅教授参加吴佩孚研讨会留念

我与今天文史馆的馆员研究员不同,从小随祖父韩定山(1893-1965)在省文史研究馆长大,目睹了文史馆的一切,对文史馆非常熟悉,文史馆浓浓的文化氛围影响着我,对我的人生起到很大的引导作用,给我也留下深深的印象。

甘肃文史_甘肃文史资料选辑_甘肃文史类分数线

韩甦毅和中央文史馆馆长袁行霈教授合影

2009年我也成为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这对我来说是异常自豪和高兴的一件事情。今天口述历史,我简单讲二个事情:一个是我印象记忆中的的文史馆,二是我的祖父韩定山。

甘肃文史_甘肃文史类分数线_甘肃文史资料选辑

韩甦毅教授在甘肃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室

一、我印象记忆中的文史研究馆

我从小随祖父韩定山在文史馆生活长大,亲身经历了文史馆初期的点点滴滴,这也培养了我敬慕真文化人、真学者,热爱文史馆的淳朴感情。当时文史馆所聘馆员都是文质彬彬的饱学之士: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个个精通,我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中生活,所以对省文史馆有着特殊的情感。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_甘肃文史类分数线_甘肃文史

我的祖父韩定山1953年由省长邓宝珊聘为馆员、住馆秘书

我的祖父与省长邓宝珊将军有金兰之交。1915年祖父在天水参加渭川俊士考名列榜首,陇上名气很大。后来邓宝珊省长说:“陇上道德文章除鸿汀外就你老一人而已。”我们一家迁到兰州后,邓宝珊省长经常邀祖父去邓家花园做客,邓省长也偶尔来文史馆叙旧,看望老馆员,解决实际困难。

无容置疑,现在的文史馆和“文革”前的文史馆是不一样的。“文革”前的文史研究馆是为60岁以上具有相当学识,有一定的社会声望、生活困难的社会名流成立的统战性文化机构,让他们把所见、所闻、亲身经历写下来,记录下来,有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体现党和政府对文化的重视,因此文史馆馆员的职位具有很高的名誉性和统战性。

甘肃文史类分数线_甘肃文史_甘肃文史资料选辑

五十年代文史馆部分馆员合影

1953年聘了馆长、副馆长、住馆秘书,先后聘了六十位馆员,还有一位通讯员。当时文史馆只有二个正式编制,秘书和通讯员,秘书是我的祖父韩定山,通讯员是安宁区人李文郁叔叔。秘书处理文史馆的日常工作行馆长职责;通讯员是收发文件、信涵函、报纸,馆内卫生,花草整理,任务传达,馆门开启。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_甘肃文史_甘肃文史类分数线

1953年省文史研究馆成立,邓宝珊省长派人把我祖父从陇南文县接回省城聘为首批馆员、住馆秘书,并主持文史馆工作。刚开始省文史馆随我家在安宁区费家营。1955年文史馆随我们家搬到城关区中山林南城巷。1956年,省政府把兰州城关区小北街15号一座四合院给了文史馆做办公用房。祖父开始在此办公,直到1965年去世,主持文史馆工作12年。政府给祖父发有生活优待证,内容相当丰富,其他馆员有没有,我不知情。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_甘肃文史类分数线_甘肃文史

小北街15号是解放前宁夏高等法院院长苏连元的私宅,是一座一砖到底非常漂亮的四合院,在城关区张掖路静宁路什字向东一条小巷,距省政府很近,办公方便。四合院院墙高大,院子宽敞,两扇黑色的大门,门上有两只大大的铜环,便于敲门。整个房屋坐西朝东,西边是正房,高高的台子正中是宽敞的会议室,右边是馆长室,左边是秘书室,也就是祖父的办公室,室内有一套间可放杂物,房间全部铺有木地板。可以想见在那个年代是非常奢华的。南边,北边各有六、七间房。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_甘肃文史类分数线_甘肃文史

北边紧靠大门是通讯员室,有套间,是通讯员李文郁叔叔办公住宿地方,来人开门也很方便。南边、北边廊檐很宽有廊柱。北边廊檐下有一张四方桌,二把椅子,桌面上有象棋盘,汉界楚河,棋子像现在的月饼,供馆员在活动时娱乐,老馆员王和生(1963年聘)棋术很好常在这张桌子对弈。东边一排房是藏书室,东南角是厕所。

甘肃文史_甘肃文史资料选辑_甘肃文史类分数线

院内有各种花卉、盆景,争奇斗艳。两边屋檐边爬满牵牛花。到了夏天,园内花红叶绿,姹紫嫣红,香气扑鼻。蝴蝶、蜜蜂飞来飞去。还有两缸睡莲,莲花有红的、黄的、白的,很好看,金鱼在睡莲叶间游来游去,整个院子幽雅极了,这也是李文郁叔叔精心照料的功劳。

甘肃文史类分数线_甘肃文史_甘肃文史资料选辑

我曾晚上偷吃过盆景的无花果,当然不能让李文郁叔叔发现。

李叔叔不苟言笑,对馆里的工作很尽职,一切井井有条,整洁、幽雅。每天都熬罐罐茶,苦涩像中药汤,我喝过一次,好难喝,以后他叫我喝,我也再不喝了。

甘肃文史_甘肃文史资料选辑_甘肃文史类分数线

李叔叔闲时得到祖父指导学写毛笔字,在祖父去世前,他的毛笔字已经写的有模有样了。

甘肃文史_甘肃文史类分数线_甘肃文史资料选辑

1953年聘梁德庵先生为馆员,梁老身材高大,皮肤白净,留着长长白胡子,文质彬彬,一副典型的学者,非常和善,住在南边房间。早上起床在院子里打一会太极拳,之后临帖写字,临的是欧体,工工整整,我印象很深。每次写完叠整齐丢进纸篓,我都要拣一些带回学校分给我的同学做影格用。那时我们上小学有毛笔字课,买一张写毛笔字用的影格要二分钱,同学们得到梁老的字都很高兴,我的书法兴趣就是那时建立的。

甘肃文史_甘肃文史资料选辑_甘肃文史类分数线

记得有一年重阳节,馆里搞活动,会议室大厅墙上挂满了书画。那时,我对墙上的书画看不懂,没有啥兴趣,最感兴趣的是桌子上的瓜果点心、天生园的水晶饼,能吃一块的确算开了大荤,嘴里要香好多天,口水都舍不得轻易咽下去,非常开心。所以常常盼望馆里能经常搞活动,有活动就能有好东西吃,那个年代物质是非常匮乏的啊!

甘肃文史_甘肃文史类分数线_甘肃文史资料选辑

那个时候馆里活动很少,显得非常安静。有两位喜欢书画的同仁说他们在六七十年代经常去文史馆玩,找魏振皆(1953年聘)、丁希农(1963年聘馆员)两位先生研习书法。其实平时馆里就我祖父与李文郁叔叔二人,没活动馆员就不来,活动很少,馆里很安静,二扇大门是紧闭的。二位同仁说他们常去文史馆玩,只能作为江湖喝高后茶余谈资,乐一乐而已。现二位已荣升文史馆馆员了。江湖本来就是忽悠的赌场。

甘肃文史类分数线_甘肃文史_甘肃文史资料选辑

在我的印象中,邓宝珊省长,范振绪先生、郝进贤先生都来过文史馆,应中逸先生拜我祖父为师,学习诗文,常来文史馆。后来西北师大古籍研究所副所长路志霄先生与兰州教育学院副教授王干一先生当时与祖父编辑《陇右诗钞》,也常来文史馆,他两都是我祖父当年在兰州师范教的学生。西北师大赵逵夫教授给我讲他在六十年代初来文史馆找过我祖父,我记忆隐隐约约。

一件小事。我三年级的时候让祖父给我们班书写课本、写字本的封皮,共有六七摞,当时老师表扬了我,我很自豪。现在回想我给祖父增了添了多么大的麻烦,实实不该。我们孙辈八个,还不知他们又给祖父添了多少麻烦。

甘肃文史类分数线_甘肃文史_甘肃文史资料选辑

六二三年,祖父编写《毛主席诗词辑注》一书,写稿、校稿、刻写钢板、油印、装订,全部工作都是祖父一人完成的,这对于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是相当辛苦的。《毛主席诗词辑注》油印本一书完成后,在省上影响很大,近6O年了,至今这本书无人超越。2018年刘醒初先生列入知还书院丛书,印刷出版。赵逵夫先生至今保存着我祖父当年送他的油印本。

二、我的祖父韩定山

祖父刚进文史馆时写了一首诗:

早岁疲牛苦著鞭,笔耕墨耨自年年。

老来喜遇东风暖,再趁阳和种石田。

祖父非常热爱这份工作,事实证明祖父做的非常好。我取号石田也是因为祖父这首诗。

我家祖居文县,世代书香,高祖韩树屏为晚清进士,曾祖为私塾先生。祖父韩定山(1893-1965),原名瑞麟,字定山,号甦民,别署炳烛翁、耕天山农。祖父天资聪颖,从小学习优秀,刻苦用功,在上学中总是名列前茅,得到的奖学金可以养活家庭。

1910年考入兰州存古学堂,校长为皋兰进士刘尔炘。祖父有文章《我所亲历的存古学堂》,记录了这段学习的经历。辛亥起,祖父在兰州接受革命思想,1912年加入同盟会,在家乡组织英年会,后改为国民党支部,也是甘肃最早的国民党组织,在文县与天水黄钺呼应并有书信往来。

甘肃文史_甘肃文史资料选辑_甘肃文史类分数线

甘肃省副省长咸辉给韩甦毅漆子扬赠送韩定山诗文校释

1915年总统袁世凯实施考试制度,赴天水应渭川道俊士考,名标榜首,一鸣惊人,时年23岁。之后祖父从军,在永登、临夏近十年,官至冯玉祥12军部秘书长。亲身经历了河湟事变,对兵荒马乱中流离失所的灾民,报以同情,以包含深情的笔写下了大量诗词和文稿。如《卖粥妇》《扑火翁》《攫饼儿》《骡夫瑶》,记录当时的现状,在河州见一老人冻毙心生怜悯:此翁一死何足论,更恐余翁同所归。杜陵广厦无由见,白傅长裘成虚愿。朱门狐貉彼何人,雪深三尺犹拭汗。有着和诗圣杜甫一样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1929年冬祖父辞去军职返回故里,兴办教育。先后办了六所小学,一所中学,为文县、陇南的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由于成绩优秀被当时的省长任命为文县教育局长,并雄心勃勃筹办“文县天池大学”,由时代原因而未果。祖父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对教书有天生的爱好”。

1930年在文县碧口小学当校长时写下了《阴平国考》一书,临洮学者《甘肃通志》总纂张维评价曰:非常珍贵,可补廿四史不足。

1931年8月吴佩孚将军由川入甘,在文县住了近十日,祖父以乡绅接待陪侍,给祖父留下了“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的书法对联,此对联毁于“文革”。祖父有《吴佩孚甘肃之来去》文。

甘肃文史类分数线_甘肃文史资料选辑_甘肃文史

吴佩孚1831年过文县赠给韩定山先生砚台

1944年当选文县参议会会长,1946年当选甘肃省参议会参议员,连续两届驻会参议员。在兰州师范、兰州大学讲授国文。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_甘肃文史类分数线_甘肃文史

韩甦毅父母合影,黄埔军校十四期电讯科同学,同在胡宗南部工作,父亲任电讯台少将台长

甘肃文史类分数线_甘肃文史_甘肃文史资料选辑

韩甦毅教授篆刻

1949年8月国民党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陇南分署主任赵龙文专程去文县请祖父任少将参议,被坚决拒辞。祖父动员县长王泽勉放弃抵抗,文县和平解放,使文县免于战火。

1956年甘川公路通车,祖父随邓宝珊省长赴文县参加通车典礼,典礼后祖父将家里长春楼藏书一万部全部捐出,得到邓宝珊省长嘉奖。

祖父历任曾任冯玉祥十二军部秘书长、甘肃省财政厅秘书、文县教育局局长、省参议员、兰州大学教授。一九五三年聘为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兼秘书主持馆内工作,行馆长责。

诗人袁第锐先生评价其诗曰:定山先生古文根底深厚,知识渊博,才思敏捷,文笔清新,擅长文史、方志和诗词,著作甚丰,声望甚高,名噪陇右。其诗意境超脱,若绝俗尘,吾以为可与白香山、杜少陵所作并传。

甘肃文史_甘肃文史资料选辑_甘肃文史类分数线

路志霄先生在《近代陇右诗抄》评价祖父:先生诗、古文辞皆其所擅,为文笔致清新,曲折如意,而融古今,机抒自出,因能坛坫独高,名噪陇右。而其诗尤具特色,大地情真意挚,节奏自然,从心坎中流出。或追述往事长言咏叹,情状历历;恍如在目;或触感时事,嘲讽间陈,歌泣并做,极尽诛伐之能事,所谓温矫燃犀百怪毕形,俨然史笔也。之其游戏笔墨,亦渊雅逸放,波澜动荡,莫测奇极。盖胸中储万卷书,供阙驱遣,自非播弄空文者所能望见也。

1958年祖父与韩军一馆员去北京考察,有诗作:

昆明池上放扁舟,金碧楼台一望收。

爱此人民成主宰,笑他昏耆恋菟裘。

涤瑕荡秽开新貌,范山模水得胜游。

容我豪情矜老健,重来不怕雪盈头。

甘肃文史_甘肃文史类分数线_甘肃文史资料选辑

甘肃文史资料选辑_甘肃文史类分数线_甘肃文史

1962年一行去敦煌考察有《河西杂咏》诗作:

为有千年美艺留,萧萧白发向边州。

酒泉未解长途客,善饭偏生遗矢愁。

1963年与王静安,张盛威一起去南京、杭州、上海开会。有诗作:

梅妻鹤子老林逋,长占孤山兴不孤。

词客有灵也笑我,衰年也得到西湖。

韩甦毅教授素描作品

1964年一行去天水考察有文章《麦积山记游》诗作:

痴云挟雨护林泉,中有奇峰欲补天。

似念民生重粒食,为留麦积兆丰年。

祖父的一生如自己所说:“笔耕不辍,墨耨自年年”,留下了大量文稿、诗稿和书法墨跡。

乡贤王紫瞻先生云:定山先生家学渊源,美继书香,通读经史,学识渊博,风流儒雅,为文邑一代宗师!

韩甦毅2021.10.30

本文作者韩甦毅先生授权陇史荟平台刊发

甘肃文史类分数线_甘肃文史_甘肃文史资料选辑

上一篇: 大学详情
下一篇: 王辉最高学历:日本神户大学文学博士研究领域:西北地区新石器—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