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交通形势与制度》,《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7期。
《弦音惓惓:南宋遗民情怀与元明浙操江操琴曲》,《中山大学学报》2022年第5期。
《仪征博物馆藏释证》,《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第5期。
《史观与史实:评》,《中华文史论丛》2022年第2期。
《宋史研究琐言》,《中山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
《北宋内殿视朝之情景及政务信息通传》,《国学研究》第45卷,中华书局2021年6月。
《从驿庵看宋代岭南地区的陆路交通建置》,《广州文博》(十四),文物出版社,2021年2月。
《宋代皇帝与臣僚之间的信息沟通》,《人民论坛》2021.01(上)总第692期。
《南宋“三省合一”体制下尚书省“批状”之行用》,《学术研究》2020年第11期。
《宋代“京局发马递铺”史实阐释》,《宋学研究》第二辑,中华书局2020年12月。
《近二十年中国大陆南宋史研究回顾与反思》,《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4日历史学版。
《遗民心结抑或潇湘情怀——琴曲解题及意境新探》,《新宋学》第八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9月。
《北宋熙宁改革选举制度之再认识》,《学术研究》2019年第9期。
《苏轼进士科名次甲第考释——兼说宋朝进士科甲乙科问题》(与陈安迪合撰),《中国史研究》2018年第1期。
《宋朝皇帝与朝臣的信息博弈——围绕入内内侍省与进奏院传递诏奏之考察》,《历史研究》2017年第1期。
《唐宋海上交通史研究之回顾与展望——以港口、市舶制度、航路与海运诸问题为中心》,《中国港口》(中国港口博物馆馆刊专辑)2016年增刊第2期。
《北宋麟府丰三州及其周围交通路线考述》,折武彦 高建国主编《陕北历史文化暨宋代府州折家将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
《包拯嘉祐三年新任差遣释证——兼谈仁宗至神宗时期台谏职能之变化》,《文史》2016年第3辑。
《宋代士人的私人通信与游访——立足于相关制度与社会背景之考察》,《中华文史论丛》2016年第4期。
《大理贡使入宋问题新探:熙宁九年后大理贡使“不常来”及政和入宋路线变化原因考》,《中山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中国古代交通史研究之回顾与展望——以唐宋道路和驿传问题研究为中心》,《交通史研究动向和展望——六园 赵炳鲁教授定年纪念 》(韩)国学资料院,2016.3.19
《南宋“三省合一”问题补议》,《宋学研究》创刊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
《南宋定都临安府对严州之影响》,《杭州文史》第2辑,2015年11月。
《南宋朝廷与四川地区的文书传递》,《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宋代身言书判试行废考论》,《文史》2014年第3辑。
《突破史料和家法之局限——对宋代政治史研究的一点思考》,《史学月刊》2014年第3期。
《辨史料、究事原、阐义理——读陈乐素一文》,《陈乐素先生诞生110年纪念文集》,齐鲁书社2014年4月。
《评何冠环》,《汉学研究》第三十二卷第一期(2014年3月)。
《再谈张荫麟先生的宋史叙述体系》,《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宋境通西夏道路新考》,《吴天墀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宋朝限定沿海发舶港口问题新探》,《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两宋朝廷与岭南之间的文书传递》,《中国史研究》2013第3期。
《官路、私路与驿路、县路——宋代州(府)县城周围道路格局新探》,《学术研究》2012年第7期。
《宋朝对外国使客之接待制度——以《参天台五台山记》为中心之考察》,《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3期。
《北宋熙宁内诸司及其行政秩序——以参与接待成寻的御药院和客省为中心之考察》,《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宋代交通史研究八十年》,《宋史研究通讯》2011年第2期。
《余靖出使契丹与蕃语诗致祸考议————兼说北宋仁宗朝廷对契丹之态度》,《文史》2010年第3期。
《北宋熙宁间地方行政一瞥——以杭、台二州对日僧成寻之接待为中心之考察》,《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萝岗钟氏族谱所录崔与之撰墓志铭并邮札考辨》,《崔与之与岭南文化研究》纪念崔与之诞辰8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
《张荫麟先生与中国宋史学》,东莞市政协编《东莞历史文化论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版。
《威权、速度与军政绩效——宋代金字牌递新探》,《汉学研究》第27卷第2期(总号第57号),2009年6月。
《近年中国大陆宋史研究新视野》,《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二期,2009年7月2日。修订版载于《宋史研究通讯》2011年第1期。
《宋代书判拔萃科考》,《历史研究》2006年第2期。又载于刘海峰主编《科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赵宋当朝盛世说之造就及其影响——宋朝“祖宗家法”与“嘉祐之治”新论》,《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4期。
《宋代急脚递考》,《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1期。又载于人大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2001年第3期。
《南宋临安府周围之邮传系统——立足于具体背景和设置状况的考察》,《文史》2008年第3期;(日)《东亚海域世界的交通、贸易与国家对外政策》,大阪市立大学东洋史论丛别册特集号,2009年1月。
《南宋摆铺创置时间考辨》,《文史》第63辑,中华书局2003年5月版。
《宋代递铺种类考辨》,《文史》第51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出版。
《唐宋驿传制度变迹探略》,《燕京学报》新十七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杨门女将故事源流初探》,《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南宋对邮传之整饬与更张述论——兼谈朝廷与岳飞军前诏奏往来问题》,《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又载于人大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2004年第1期。
《关于南宋斥堠铺、摆铺的几个问题》,《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嘉祐之治”问题探论》,《学术月刊》2004年第9期。又载于《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辑),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
《“爱元祐”与“遵嘉祐”——对南宋政治指归的一点考察》,《学术研究》2005年第11期。又载于《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一辑),巴蜀书社2006年8月版。
《宋代文化政策宽明原因新探》,《河北学刊》2001年第5期。
《金字牌递创设时间小考》,《江海学刊》1998年5期。
《略谈的史料价值》,《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二辑,中华书局2006年版。又载于姜锡东、李华瑞主编《宋史研究论丛》第七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
《参天台五台山记中的驿传与文牒》,《文献》2005年第4期。
《中所见的北宋乘轿风俗》,《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2期。
《唐宋地志所记“四至八到”为道路里程考证》,《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4期。
《地方志与域外汉籍:解开宋代驿传制度奥秘的钥匙——兼谈正史、政书、类书等文献对宋代典章制度记载之局限性》,(日)大阪市立大学东洋史论丛别册特集号《文献资料学新解释的可能性》(2),2007年6月。
《宋代交通史研究资料概说》,(日)大阪市立大学东洋史论丛别册特集号《文献资料学新解释的可能性》(2),2007年6月。
《唐宋中国交通中心之南移及其影响——对中国社会发展南北差别形成原因的一种解释》,(日)大阪市立大学东洋史论丛别册特集号《文献资料学新解释的可能性》(3),2007年12月。
《宋代西南地区交通述略》,(日)大阪市立大学东洋史论丛别册特集号《文献资料学新解释的可能性》(3),2007年12月。
《宋代文书传递制度述论》,邓小南主编《政绩考察与信息管道——以宋代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宋代南方陆路交通干线沿革述考》,张其凡、范立舟主编《宋代历史文化研究》(续编)(纪念陈乐素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版。
《宋代西南陆路交通及其发展态势》,《宋史研究论丛》第九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宋代驿传制度研究之回顾与反思》,包伟民主编《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商务印书馆2004年7月版。
《宋代驿券考略》,《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前沿研究》(中国博士后学术大会论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欧阳修私撰〈新五代史〉浅论》,《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八辑),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宋代关津管理制度初探》,《西南师大学报》1999年第2期。
《宋朝对边塞进出境人员及贸易的管理》,《广西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运河与两宋国计论略》,《徐州师大学报》2001年第2期。
《从宋、金国力对比看绍兴和议的签订》,《徐州师大学报》1997年第2期。
《纵横家学说探论》,《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宋代佛教的俗化》,《杭州研究》1996年第2期。
《欧阳修与佛教关系之一辨》,《漳州师院学报》1999年第3期。
《张荫麟先生治史之启示——兼谈新一代史家应具之知识结构与才情》,《张其凡教授荣开六秩纪念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