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如何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如何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如何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如何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概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和探究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最基本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唯物史观的培养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如何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概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和探究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最基本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唯物史观的培养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的放矢,设计针对性教学的方案,来实现教学的目标,运用多种直观手段,使学生感悟历史的存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理解唯物史觀的内涵,领悟史观的魅力,以合作讨论探究加深对唯物史观的理解,进而通过实施多元评价,让学生将唯物史观运用到历史的理解中,达到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可以说唯物史观比较重要,而又比较抽象,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采取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步骤,使学生逐渐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及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則”。首先是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原则以及内涵有清晰的理解,其次是有的放矢的将唯物史观渗透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史实,让学生领悟其中包含的唯物史观,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在设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课教学目标时,可以将课程标准中“能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一观点教会学生,使学生明确: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由分裂割据走向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必然。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渴望统一,以及兼并战争、民族初步融合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这是一种趋势;同时秦朝的建立实现了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成功转型,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各种社会变革集中作用的结果,这也符合唯物史观中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对这一课,我们还可以设计这样的目标:为什么中国秦朝建立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不是像古希腊一样的城邦制度?这是由于我们在春秋战国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生,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的弱点,封建经济基础的分散性决定了上层建筑必然要中央集权,从而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一、运用直观手段,感悟历史的存在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博大精深,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直观教学的手段,使学生直接的感悟历史的存在,通过历史图片、影视资料、音频资料等形式,通过微课、制作动画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达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课的时候,首先引入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的路线,地中海是传统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其次是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关于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14、15世纪欧洲的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生产方式的这一变革是根本的动力;再次是出示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引导学生对比古代丝绸之路的图片,从两幅图片的不同中让学生感受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变化:从古代的丝绸之路,亚洲和欧洲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间接的,到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这种相对的隔绝状态,美洲的发现实现了东西半球的汇合,世界走向了整体;最后是出示“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学生通过观察,进一步发现了大洋洲也参与进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通过图片这样的直观手段,使学生一目了然,掌握课程标准要求“能够掌握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所引起的世界历史从古到今、从分散到整体、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总趋势”这一唯物史观。又如,在讲述《从蒸汽机到互联网》这一课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交通工具和科技成就做成动画,再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较为直观的感受到交通工具变迁的历程,感受到科技文明的进步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深刻影响,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目的。二、创设问题情境,领悟史观的魅力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能够将唯物史观用于历史的学习和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解释历史,将唯物史观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养。例如,在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课的时候,首先可以通过提问法,创设问题:“英国为什么首先发生工业革命?”“英国具有哪些其他国家没有的有利条件?”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回答问题;其次,是利用历史材料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材料: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材料,然后思考上面的问题。接着引导学生概引导学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也就是“历史前提已具备”,证明恩格斯的观点是正确的。

通过以上材料和创设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使学生设身处地认识到,英国正是由于经济、政治、思想、社会多方面条件的共同存在,加速其资本主义的发展,才使其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生产,加深了学生对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唯物史观。三、合作讨论探究,深化史观的认识“合作探究学习”是在历史教学中,通过确定研究的主题,创设探究情景,学生在分工、合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合作讨论探究,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唯物史观的认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例如,在讲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这一课的时候,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关系?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由学生在课外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由小组的代表发言,进而形成合作探究的成果。通过学生的探究,学生提出了“英国最早确立君主立宪制,与英国的资本主义兴起比较早,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强大,和在议会的重要作用有关,这反映了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封建经济的衰落,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而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大大增强在议会中的作用,英国积极对外殖民扩张,满足工业资产阶级对于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的要求,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这也体现了上层建筑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通过这样的合作探究,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也使学生对唯物史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又如,在讲述《辛亥革命》这一课的时候,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必然还是偶然的?”学生通过讨论,有的认为是必然的,辛亥革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有的认为是偶然的,保路运动的爆发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有利时机、革命党人制造炸弹的失误使起义不得不提前爆发都是很偶然的。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是统一的,历史的发展总是必然寓于偶然之中,辛亥的爆发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这样的讨论深化了学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四、实施多元评价,实现持久的影响实施多元评价也是培养唯物史观的重要手段,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将唯物史观核心素养内化为终身学习的能力。对学生的评价我们可以采用比较灵活的方式,如历史小论文撰写、历史调查活动、历史档案、历史剧表演等方式。例如在讲述《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这一单元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围绕“近代欧洲人文主义的兴起、发展及其影响”撰写历史小论文,从而调动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掌握,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4、15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的形成,是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在宗教领域的表现,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要求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以理性为核心,倡导民主、科学、自由、平等、法治,这些都是这一时期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社会思想是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而欧洲近代思想潮流,又推动了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欧洲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的发展,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又如,在讲述《辉煌灿烂的文学》这一课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编写“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档案”,让学生分析从古代文学发展的特点:世俗化、平民化的趋势,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学发展的趋势与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发展的关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唯物史观。总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和探究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最基本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唯物史观的培养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的放矢,设计针对性教学的方案,来实现教学的目标,运用多种直观手段,使学生感悟历史的存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理解唯物史觀的内涵,领悟史观的魅力,以合作讨论探究加深对唯物史观的理解,进而通过实施多元评价,让学生将唯物史观运用到历史的理解中,达到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的。参考文献:[1]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16年9月

上一篇: 《文史通义》内篇(章学诚).txt.txt
下一篇: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