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论文优秀范文导读:中国古典文献学论文如何写?对于现在的很多人专业学者来说,写作相关的论文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怎么写就成为了大家尤其烦忧的事情,因此也会参考一些优秀的文献,本论文分类为古典文献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中国古典文献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中国古典文献学论文优秀范文(一):中国古典文献学在当下的思考论文摘要: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中国的传统特色学科,是从事文史社科相关工作者不可或缺的一门学问。了解和学习中国古典文献学,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想要了解和学习中国古典文献学,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它的具体研究内容有哪些。同时对其新出现的研究内容和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关键词:中国古典文献学古籍电子文献传统古籍文献发展趋势学习和了解中国古典文献学有很大的意义与价值。第一,我国历史悠久,古典文献作为知识的载体,使我们能够突破时空的局限,学习和了解到古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历史文化的起源、发展、流传和演变。第二,文献记载的知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等方方面面,是我们学习各门知识的基础,能为我们了解和掌握各门知识提供巨大帮助。第三,学习中国古典文献学便利了我们的生活和学术研究。
比如学习版本的知识让我们懂得什么是善本、一书有几家注、什么书该精读、什么书该泛读等帮助我们在鱼龙混杂的书本市场买到称心如意的书;学习目录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某方面学术的源流和发展等。学习和了解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意义与价值不是几行字所能概述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亲自去体验、去领悟。然而我们想要了解和学习中国古典文献学,首先需从其定义、研究的具体内容着手,同时对其新出现的研究内容和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内涵“古典”,在这里作为一个形容词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具有代表性或典范性”[1],用来修饰“文献”则有经过历史沉淀、筛选而被认为正宗、典范的文献意思。“古典”是与“现代”相对而言的,张三夕认为:“所谓古典文献是指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兴起以前产生的文献。”[2]若从这个角度讲,古典文献包括很多不具有典范性的古代文献。这里我们不做过多探究,本文暂取前者。“文献”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八佾》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3]“文献”在这里的意思,郑玄注《论语八佾》篇讲:“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4]即郑玄认为“文”指“文章”,“献”指“贤”或“贤才”。宋朱熹则把“文”解释为“典籍”,而“献”仍依郑解为“贤”。这样,在古代“文献”实则包含两层意思:一指文章或典籍;二指贤才。孔子在这里的所谓的“文献”,是相对于“礼”而言的。然而“礼”含义甚广,“优优大哉!礼经三百,威仪三千”[5],凡是一切典章制度、历史文化,无所不包。因此,也可以说“文献”是一切历史性的材料。而“贤”,即指那些博学多识,熟悉、研究典章制度,也创造或执行典章制度的人及其才识。“文章(或典籍)和贤人”是“文献”最初的意思,而后来“文献”的意思发生了一些变化。由原来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最早将“文献”二字作为著述名称的是宋末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文献通考》是一部规模宏大的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专书。这里的“文献”已经专指文章或典籍。这种意义的使用,我们也延续至今。比如现在很多关于“文献”的专著,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王欣夫的《文献学讲义》、万刚的《中国古代文献学》,等等。“文献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文献”的学科。张三夕主编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导论中讲道:“‘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或者说‘文献’的学文化、学科化就形成了‘文献学’。
”[6]1930务印书馆出版的郑鹤春、郑鹤生先生撰写的《中国文献学概要》“似为中国学术史上第一部以‘文献学’名书的专著”[7]。其实,虽然“文献”一词出现得很早,但最初我国并没有“文献学”这一说,有的只是“文献学”的实践活动。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群书,广泛收集各种本子,并对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进行校勘,总结出更完备的版本,同时还撰写序录、提要等揭示学术源流,以供查考。如创于刘向而成于刘歆的《七略》。实际上刘氏父子所做的就是古典文献学最基础的研究工作。后人称之为集目录、版本、校雠为一体的广义的校雠学,所以,传统的校雠学就几乎成了古典文献学的代名词了。文献学有《文献学辞典》中解释的两个含义:文献学为“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在我国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一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称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学者为校雠学家。传统文献学正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如分类、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辑佚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8]。《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指出:“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献学实际上是以考证典籍源流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古典文献学。
”[9]这个解释虽稍显简单,但很精要。综上,我们可以把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内涵概述为: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种以中国古典文献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产生、发展、利用等进行搜集、整理、研究和传承的学科。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目录、版本和校勘三大部分。王欣夫先生在《文献学讲义》的绪言中提到:“书籍既是智识的宝库,对它怎样开启,进一步怎样发掘、整理,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根据前人积累的经验,实践的效果,本课定位三个内容:一目录;二版本;三校雠。”[10]其中,“校雠”即“校勘”。并且视目录、版本、校勘为“文献学的三位一体”,它们在文献学中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补充,无先后之分。1.目录学。概括地讲,目录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一定的书名或篇名或章名及其序录,简介图书的主要内容、形式等,是指导阅读、检索书目、查阅版本等的有效工具。目录作为一门学问由来已久,《诗经》、《尚书》的序就可看做是目录学的萌芽。目录学是读书治学的入门学问,是从事文史社科相关工作者的必要知识储备。了解和学习目录学可“览录而知旨,观目而悉词”获得不见古人之面而窥古人之心的功效;亦可“品题得失,借以求古书之崖略。
辩今书之真伪,并核其异同”[11]。正如章学诚所言,有“辩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功。因此,目录学历来备受学者重视,如,清史学家王鸣盛言:“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以此问图,方能得其门而入。”[12]俞嘉锡亦言:“治学之士,无不先窥目录以为津逮,较其他学术,尤为重要。”2.版本学。“版本”一词最初指雕版印刷形成的图书,古代也作“板本”,后来随着雕版印刷术的不断进步和流通书籍在市场的流行,“版本”渐渐被用来指一部书的各种不同本子,包括刻本、抄本、稿本等。版本学就是研究古籍版本源流演变及其鉴定规律的学问。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古籍在历代的版本流传和变化亦是多种多样,研究整理古籍必须明版本,知晓版本之学。若误将商贾劣本作善本、误将残本作足本,则会给研究带来错误的结论。最常见的研究 版本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鉴定牌技、序跋、讳字、刻工或纸张、笔墨的化学成分鉴定等 版本鉴定法,一是版本源流考订法。 3.校勘学。 校勘是古籍整理研究的一项专门工作。校勘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学问,与我国古代典籍的 产生和发展相伴始终。然而古籍传承久远,往往有脱讹出处,所以阅读的时候需要随时留意 和比勘,以免被脱讹所误,这时就需要校勘功夫了。
校勘的目的在于“求真”,即最大限度 地还原古籍的本来面貌。校勘学在我国古籍文献的流传与保护和文化与历史的传承中扮演着 很重要的角色。校勘学在具体文献的校勘中方法有多种。陈垣先生在《校勘学释例》中认为 校勘有四种方法,即“对校”、“本校”、“他校”与“理校”。对校法,即用同一本书的 祖本或别的本子对读。此法最简单,也最稳妥,但稍显机械,其目的在校异同而不是对错。 本校法,是以同一本书的前后相互为证,找出其中前后矛盾的地方,再辨别其正误。当“遇 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没有办法很客观地校正的时候,运用己之所学和对所校之文的 理解来进行的校对叫做“理校”。理校法,是四种方法中难度最大的一种方法,除了一贯的 严谨的治学态度外,大量的相关的知识储备也是必不可少的。且相关知识的欠缺或误解都会 造成校勘的错误。同时,这四种方法在使用时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在具体作品的校勘上更多 的时候还是多种方法并用,相互补充。 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大精深,其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古典文献学研究的范围只 包括目录、校勘、版本三部分。广义典文献学,除了目录、校勘、版本这三大块主要的研究 内容外,还包括文献的标点、注释、辑佚、编纂、考证、辨伪、检索等内容。
这些内容都不 容小视,在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发展中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古典文献学有很强的包容 性。古文献历史久远,数量浩繁,内容广泛,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科学等方方面 面。从我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趋势看,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文献学逐渐兴起,我国 古典文献学的发展必然不会拘泥于过去狭窄的版本、目录、校勘等研究。而是“在保留传统 的基础上将研究重点转向文献的传播和文献的交流,关注文献的产生、传递与接受过程中的 人文关怀方面的新课题,这也将使得现代的古典文献学研究在一个更为宏观的层面上进行: 在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整理、开发、利用古籍丰富自身的同时,脱离古典文献学本身的局限 而融合古今文献学的优秀成果,涵盖其他相关学科走上‘大文献学’的道路”[14]。而在这 “大文献学”中,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遍使用和现代化的媒体平台的建设, 古籍电子文献应景而生,为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势必影响这一学科在 未来的发展。 三、古籍电子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与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对人类的发展起着不 可估量的作用,当然也极大地改变了文献的载体形式。这时古籍电子文献以其检索快捷方便、 存储量大、古籍电子版本保存费用低等绝对优势,逐渐出现在大家的生活视线里和广泛服务 于学术研究活动中。
各大高校图书馆纷纷建立自己的古籍库检索系统甚至电子文献研究所。 首都师范大学于2003 年率先成立我国高校系统第一个古籍电子化专业研究机构。然而什么 是古籍电子文献?古籍电子文献与传统古籍文献有什么不同呢? 古籍,简而言之就是以甲骨、金石、竹帛、纸质等为载体的古书或古代的典籍,而电子 文献则是以电子为载体的文献。这里的“电子”,不同于物理学意义上讲的“电子”,而是 指相当于甲骨、金石、竹帛、纸质等文献的载体,是记载、传递信息的一种物质形态或方式。 古籍电子文献便是以磁盘、光盘、计算机硬盘等电子为载体,通过计算机或具有类似功能的 电子设备检索或阅读利用的中国古籍文献。古籍电子文献与传统古籍文献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载体上。首先,古籍电子文献以电子为载体。电子是有多种载体形态的总称,它包括软磁盘、 光盘、计算机硬盘、网络虚拟存储器等。并且,作为古籍电子文献的电子,是无形的载体, 文献的承载和传播必须通过一定的电子设备(比如计算机硬件、软件等)运行和转换后才能 阅读。然而传统古籍文献以甲骨、金石、竹帛、纸质等常见的物质实体为载体,人们可以实 实在在地看到文献是如何被承载和传播的,是有形的。其次,电子作为文献的载体还有一个 很大的特色就是有着很大的储存量。
我们只需要一台电脑或者一个小小的优盘就可以随身携 带或随时阅读几百本甚至成千上万本书,其方便与快捷性是传统载体的古籍文献所无法比拟 的。再次,古籍电子文献因其储存量大、携带方便、检索快捷等优势,在当下比传统的古籍 文献普及范围更大、使用群体更多也更有市场。 需要注意的是,古籍有其不可再生性,特别是那些遥远年代的出土文献,其传统载体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