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进中文学科的“新文科”建设工作,深化新时代高校人文学科的建设内涵,汇聚中文学科建设创新发展,近日,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艺批评研究院在杭州举办“新文科背景下中文学科建设高峰论坛”,并发布了杭州师范大学中文学科建设相关成果。来自全国各地二十余所大学的70位中文学科学者汇聚一堂,围绕新文科背景下中文学科建设的路径探索、跨学科深度融合等话题进行讨论。会议期间,杭州师范大学中文学科展示了近期出版的两套重要学术成果——首辑“泽地文库”与“浙江现代文学名家年谱”。
据了解,由安徽教育出版社推出的“泽地文库”,呈现了杭州师范大学中文学科团队成员的优秀成果,包括国家社科基金成果、学术新著、优秀博士论文,以及出版多年在学界产生重要影响的再版著作等。其中徐大军的《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关系史纲》围绕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交流互动,厘清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的生成、发展的脉络和架构问题;郭洪雷的《阅读史、修辞与小说创作的源初思维》作为一部系统的批评方法论,在对汪曾祺、莫言、贾平凹、迟子建、毕飞宇、钟求是等作家作品展开批评的基础上,探索修辞批评和阅读史研究的理论问题;青年批评家王晴飞的《中国现代大学与现代文学》以现代文学与现代大学的关系为中心,考察文学学科建制和文学研究与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青年学者刘杨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问题研究》围绕“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核心议题,发现、归纳、探讨当代文学史写作存在的共性问题。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浙江籍作家阵容壮观、名家辈出,引领了中国现代文学潮流。他们或成为新文学的开创者、奠基人,或成为一种文体、一个流派的开拓者或代表人物,部分作家在当代文学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浙江现代文学名家中,已出版完整的年谱者不足十人,许多知名作家至今未有一部像样的年谱专著,这与他们的文学史地位和成就极不相称。为了弥补浙江文学研究的这一缺憾,系统展示浙江现代文学名家的文学活动和历史成就,由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洪治纲教授领衔,率学科团队成员,广邀国内专家,组成年谱编撰专家团队,历时四年,完成了“浙江现代文学名家年谱”首辑的编撰与出版,共计八部,包括《鲁迅年谱》《茅盾年谱》《郁达夫年谱》《徐志摩年谱》《俞平伯年谱》《夏丐尊年谱》《许钦文年谱》《钱玄同年谱》等。据悉,该套年谱共三辑40部,1600万字,第二辑预计2024年正式发行,第三辑将于2026年出版发行。
在推出的首辑年谱中,令学界关注的是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乔生编撰的《鲁迅年谱》。鲁迅的相关资料庞杂,而本书吸纳了大量新史料和学术研究成果,将鲁迅的活动、言论、著作和影响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总结,按时间顺序整理成谱,相关事件前后互现,对于学术研究和普通读者了解鲁迅都有重要价值。此外,由李标晶教授编撰的《茅盾年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收集新材料,侧重于对茅盾文学活动的展现,与此同时兼顾到茅盾复杂的文化身份和跌宕起伏的人生道路,突出反映茅盾文学思想和创作的轨迹与影响力。由李杭春、郁俊峰编撰的《郁达夫年谱》充分展示了郁达夫在建构20世纪中国文学、文化中的特殊贡献,部分史料是第一次公开披露,对于郁达夫研究有重要价值。
面对如此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与会专家表示,杭师大中文学科团队近年来学术视野开阔,既立足基础史料,开展学术史研究,又锚定学术前沿,开展新媒介文艺、当代文学批评,特色鲜明,成绩斐然。借由这些学术成果,与会者进一步讨论认为,新文科建设是适应时代需求变化、社会结构改变而提出的理念,应更新对文学内涵的理解,也应拓宽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此外,如何使传统文化、文史资源在当下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在与会者看来是今后在高校内部推动中文学科发展时尤需注重的实践方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