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散文为文学体裁之一。它有着特有的审美规范,即不象小说、戏剧那样去刻意虚构、精心塑造各种人物形象,在人物性格的纠葛、矛盾和冲突中来展示生活的内在意蕴;也不象诗歌那样,注重节奏、韵律,以一个完整有机的意象结构和有规律的声音组合来表现诗人的想象、情趣和哲思。一般说来,散文体制短小、灵活便捷,具有更多的时事性和写实性,其抒情性不如诗歌,画面不如戏剧,完整性不如小说。从内容上看,它常是作者胸襟、抱负和人格的自然呈露,或是对某一性格片断、某种思绪忆念的直接剖示;从形式上看,它常采用一种迅捷明快、简明朴实的文字,以诚挚恳切、自在从容的语气娓娓道来。这种特性使散文具有自然真率之美。
散文又具有圆活流转之美。它以不拘一格、挥洒自如而引人入胜。苏轼论文时说它:“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形象地说明了散文的流动性,多变性。散文的艺术表现不象诗歌那么注重暗示性与音乐性,也不比戏剧、小说强调完整性与冲突性。但它又可多方汲取它们的艺术表现手法,加以错综变化,或抒情、或状物,也可以论辩、说理、写人,在短小的篇幅中兼容并蓄各文类的多种表现手段。句法长短错落,词语文白交融,显得活泼有弹性,给人予纵横捭阖,汪洋姿肆之感。
文类的特性离不开其所处其中的美学传统。中国文字的特殊性和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决定中国的散文更多地表现出对一种意蕴深远、骨气奇高的理性之美的追求。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总以诗和散文为文学正宗。中国文学的特点,使中国文人有着为其它民族所不及的无比丰富的语汇或长达两千年可资利用的文字资料,科举制度加深了文人推敲语辞、考究章法的习性,富有弹性的语法和单音节的方块字使他们能够大有作为。由于散文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远远超过其同类之西方文学,文人确认散文创作为不朽之盛事,其创作中的力求典雅高妙的苦心为西方散文作者所难以想象。
在中国散文史上,虽有讲究修辞贬斥论说的文选派,但先秦诸子的说理论辩传统,司马迁、班固的叙事风格始终无法抹煞。宋代之后,讲究“风骨”“兴寄”的唐宋八大家成为中国散文的主要典范,于形象、文采之中注重哲理性、知识性的传达成为中国散文家所推崇的风格。相对于“诗以言志”,中国文学批评对散文或古文的要求是“文以载道”。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散文之美往往在于它有广博的阅历和知识为依托,以深邃的洞察和见解贯穿其中,以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取胜,而不以抒情写景见长。散文家也努力将那些似乎是偶然、琐碎和不经意道出的材料统一于亲切平易的文字和散漫自如的叙述里,或者将说理论证的气势潜伏于粗轮廓的写实和不事细节修饰的古拙风貌中。这种似乎是弱化了的审美态度与内中蕴含的强化了的生活哲理构成了一种反差和张力,形成了以理趣为中心向外幅射的审美结构。在简净洗练的笔法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然而它更多地作用于读者审美心理中的知觉和理解,唤起的是渗透了较多知性与理性的美感。
“五四”后,以白话代文言,以自我表现代圣人立言,并大量引进了西方散文、小品及散文诗。散文的抒情性与幽默感在现代散文中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新时期文学中,现代诗、现代摄影、绘画、音乐无不促成了散文家的新感性和新技法,现代科学与现代哲学也深化了当代散文的思辩性与冲击力。散文语言吸取西方文学词汇句式的精密活泼而避免恶性西化,融合古汉语的简洁浑成而不流于晦涩聱牙,从而取得了新的突破,散文呈现出更为多元的美感。
拓展资料
忆旧散文 散文教学 散文年 散文 散文发展 散文热 散文研究 散文艺术 散文理论 散文特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