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精神》作为文理两科大学生必修的基础通识课,主要讲授哪些内容呢?课程组在周叶中副校长和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李建中教授的指导下,经过反复研讨,已于上月下旬初步确定了课程大纲,课程组核心成员现正在按分工撰写讲义。
在逻辑结构上,除导论外,现有九章。第一章道行天下的精神,主要从本体论的角度讲解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道本体论”的精神实质;第二章和而不同的精神,主要从思维方法论的角度讲解和合或和谐的思维方法;第三章仁者爱人的精神,主要从人本论的角度讲解“仁者爱人”的本质内涵;第四章先义后利的精神,主要从伦理价值观的角度讲解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义利之间的关系;第五章爱国统一的精神、第六章自强创新的精神、第七章以民为本的精神、第八章修身克己的精神,主要从实践论的角度讲解如何爱国爱家、自强不息、变革创新、治国保民、修身克己等践履功夫;第九章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精神,主要从信仰论的角度讲解如何确立理想信念的问题。
以上各章的内容都紧密联系当代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以彰显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例如,第一章最终落脚于当今中国如何深化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来;第二章要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相结合;第三章要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相结合;第四章要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相结合;第七章要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至上”的精神相结合,等等。如此,才能把传统和当代、理论和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让抽象的精神之花结出丰硕的实践之果。
二
开设《中国精神》课程的初衷
周叶中副校长在邀请左亚文教授牵头筹划这门课程的时候说,我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推出的《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两门面向文理两科大学生的基础通识课,主要以“何为人、成为何人、何以成人?”为主题主线,而且前者主要讲人文精神,后者主要讲科学精神;尽管从一般的“成人教育”角度来说,这两门课已经能够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武汉大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们培养出来的不仅应该是合格且优秀的人,而且应该是合格且优秀的中国人。同时,无论是人文精神,还是科学精神,最终都应该落脚在中国精神上,也就是如何立足于中国大地,做好一个中国人上面。根据周叶中副校长的意见,左亚文教授认为,可以借用黑格尔的话进一步予以阐释,即如果说前两者一个是正题、一个反题的话,那么,本门课程就是合题。只讲正与反,不讲合,是不全面的,到了这门课,才算构成了一个耦合互动、三位一体的比较完整和圆融的基础通识课程体系。
三
《中国精神》课程的主线与核心
经过反复研讨,课程组的老师们认为贯穿于本课程的一条主线或核心可以定义为“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八个字。此语自出《易·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意是说,天道刚健强壮,主宰万物,君子遵循天道,就要奋发图强,永不竭息;大地形理柔和,养孕万物,君子取法于地,就要厚养德性,包载万物。天道又称乾道,地道又称坤道,天为阳,地为阴,故天道地道、乾道坤道的关系,就是阴阳之道的关系。阳者,刚也,健也,生也,长也;阴者,柔也,顺也,养也,容也。所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大道之精神的根本实质和集中体现。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中国人讲“道”,始终是与人道即修身践履结合在一起的。《易传》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还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就是说,“道”的本性、本质就是“开物成务”,即开创万物,以成就伟大事业;遵道而行,就能善于行动,获得成功。尤为重要的是,“厚德载物” 和“自强不息”正好切合了当今中国改革和建设的需要。
在当代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弘扬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乃势所必然。中国改革作为“第二次革命”,现在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更需要发扬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精神,方能涉险闯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更需要加大和提升开放的力度和层次,以厚德载物的宽广胸襟吸纳现代文明一切先进成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可见,自强不息的精神引导我们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厚德载物的精神引导我们不断提升开放包容,一是改革创新,一是开放包容,这就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最伟大的中国精神和主旋律!
那么,为什么要把“厚德载物”放在“自强不息”的前面呢?这主要是考虑到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 ,德性修养始终是第一位的,是做人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将自强不息既落脚于自身又造福于社会。
四
课程筹备:遭遇困难与解决难题
主要的困难一是时间紧、任务重。本课程大纲1月22日通过专家论证后,随即进入撰写讲义阶段。撰写讲稿的核心成员有的承担了一章或二章、三章的任务,2月22日前必须完成初稿。这需要我们发扬“中国精神”,方能以“中国速度”按时高质完成任务。所以,大家戏称要过一个“学术之年”。
二是课题宏大、需要补课。讲授《中国精神》,在学科上涉及哲学、历史、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今中国的改革实践等五个领域的知识。课程组成员主要来自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文学院、历史学院等,对于我们来说,面对这样宏大的跨学科课程,都有一个充电补课的问题。当然,这也是一个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五
《中国精神》帮助同学们获得提升
《中国精神》是一个跨学科的史论结合的且学理性和现实性都很强的课程,它扎根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面向当今中国火热的改革和建设实践,融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于一炉,文理两科大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提升。
首先,领悟和把捉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自觉地承担起践行中国精神的历史使命。一个民族的精神潜藏于历史表象之中,需要深研方能把握。
其次,扩展学术视野,提升理论眼界。如前所述,这是一个跨学科的内涵深刻宏大的课程,学习本课程,对于打通中西马、融会文史哲,将大有裨益。
再次,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探讨中国的时代问题。历史与现实是一体的,中国精神蕴涵于中国问题之中,因而需要通过研究中国问题来把握中国精神。
最后,培育和弘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中国精神,并将这三种精神建基于当代中国改革和现代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上,落脚于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之上。
文字:徐梦岩
图片:左亚文(部分来源于网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