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周同宾: 一位有独特声音色彩的散文大家

周同宾: 一位有独特声音色彩的散文大家

周同宾: 一位有独特声音色彩的散文大家情感深处

散文的历史是什么_史论散文_散文史话

周同宾:一位有独特声音色彩的散文大家

王永忠

《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2021年7月,周同宾先生离开了我们。人们没有忘记这位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的著名作家。

2012年岁末,我参加了“中国散文排行榜”颁奖大会,大厅里见到了周同宾先生。年逾古稀的先生乃谦谦君子。他视力很不好,镜片厚厚的,身体瘦瘦的,头发花白,但精神头很好。他仿佛是一棵秋天田地里怀揣金黄玉米的玉米秸秆,朴素无语。气宇轩昂、谈吐不凡之类的词语实在与他无缘。他欣然为我的作品写了序。我压根没有想到9年之后,先生会真的离开我们。81岁,也算高寿了,谁也逃不了死亡。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老树死了,幼苗新芽又长出来。大自然、人类社会无不如此循环向前。悲戚过后,活着的就要看看逝去的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我不想用过多沉重的语言评述先生及其作品。纪念一个人,不是表达如何悲痛,不是比较悲痛的时间长短,更好的方式是挖掘逝者留给生者多少精神财富。我只想用轻松理智的语言,以适宜的切入点探讨同宾先生及其作品在文学领域填补了哪些空白。这些“空白”不是人云亦云的,是确实存在的、是深藏不易被发现的,从而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位情感丰富、写作手法精彩纷呈、而不是苍白单一的周同宾先生。

“鲁迅”元素是同宾先生作品的基本元素。作为现代文学奠基人的鲁迅,其人其作品自然是立体的、多元素的,岂能用几句话概括。此处,我说的“鲁迅”元素,是“内容丰厚,感情真挚,语言凝练,风格质朴,有深沉的历史感”,是“沉郁顿挫”。《祭幺婶文》是同宾先生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品。鉴于该篇散文他人论述已经不少,在此不再赘述。同宾先生作品本色洗练、简洁硬朗,像秤砣砸泥土,砸一下就是一个坑,没有拖沓凝滞。无论散文,还是颇具小说味道的文字,人物形象都是通过人物自身言行和思想呈现出来的,作者的抒情议论也是紧贴人物自身恰如其分地叙述出来的。同宾先生作品是典型的中国作品,反映现实,讴歌时代,或白描或大写意,读来津津有味,符合当代人阅读习惯。

他的散文集《皇天后土——99个农民说人生》于1998年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优秀奖,与“鲁迅”二字结缘,实至名归,绝非偶然,实乃内质相通。一个对农村对农民漠不关心的人,怎能倾心写出99个农民的心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旧时代百姓的写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父辈们,以大写的农民身份扎根黄土地,续写着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歌。同宾先生倾心写生命、写生存,如此厚重、如此扎实、如此写进灵魂深处,确实深得鲁迅精髓。

同宾先生到底研究过鲁迅吗?毋庸置疑,他的《读“读书日记”》体悟深刻,是把鲁迅先生当作一位既伟大又可亲近的人来揣摩和研究的。

他俯下身子写生活、写黄土地上汗流浃背的人们、写人间烟火气。他关注了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们,人们自然没有忘记逝去的他,人们自然记住了他的名字。

我说同宾先生作品深得鲁迅真传,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文体”这个课题。有人说,鲁迅不少作品从中学语文教材中撤出,文体“模糊”是其中因素之一。不少人说,鲁迅的《社戏》《故乡》《一件小事》等作品,其“体裁”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小说是虚构,散文写真实,鲁迅确实有很多散文作品看上去像小说。同宾先生很多文章大都归于“散文”的,书名就体现出来了,如《周同宾散文自选集》。但集子里很多文章有人物对话,形象鲜明深刻,哪是淡然从容的散文?这个课题,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我国文学源头是诗歌和散文,小说自然是从散文引申发展出来的。先秦最美散文当属《庄子》,里面的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本身就是小说的“渊薮”。作为中国通史的《史记》,本身就是史传散文,里面的纪传体文章,比如《鸿门宴》就是一篇典型小说。中国最早的小说是“史话”。文学大家,深不可测,功力所致,皆为文章。文字出炉,然后以体裁予以“标签”。体裁判断,非数学上的“一加一等于二”。当年《狂人日记》横空出世,非简单的小说模样,却是实实在在的小说。《周同宾散文自选集》中,“篱边小说”“乡村情愫”栏目里的很多人物散文,小说味道俨然,言之有物,情节曲折,就姑且称之为小说化的散文吧。

不得不说,同宾先生作品有“汪曾祺”元素。汪曾祺散文也可当作描摹人世间的小说来阅读,这一点,同宾先生亦如此。他们均将自我融于其中,将浓厚的个人情趣融于其中。在讲求“真”的散文这一文体中,他们无论是写乡村、写人生、写山水、写故事,都离不开自己的情感浸润。紧贴文中的人、物、景、事,融自我于其中。再一点相似之处就是于俗世叙述中不动声色的幽默,是慈眉善目娓娓道来,而不是板起面孔说教。第三点就是现代白话与文言味道融为一体的独特语言。都擅长白描,同宾先生更洗练些,写得更实一些;对于“门里行当”的叙述,两位作家都得心应手,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同宾先生的《乡野竹林记》里面的白描,《唢呐》关于乐器吹奏的通感描述,《赵兴》关于“宰牛”的惊心动魄以及叹为观止的娴熟技艺的叙述,不深入生活、不善于观察生活、不能物我合一,是不能如此引人入胜、动人魂魄,让读者产生心灵共鸣的。

现在,我要说一说同宾先生作品的“聊斋”味。我独爱同宾先生自选集里“篱边小说”栏目的文章。里面的人物可谓“万花筒”,形象精彩纷呈,写尽人间百态。《王留》《郑氏》《孙翠》《羊皮》等作品,都有三个特点。一是篇幅短小精悍,不注重故事结局的交代,好像仅仅是故事的原本记录,故事结束大都戛然而止,却有着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我们称之为“原生态”创作。二是对人物的塑造,作者始终不加好或坏的“标签”,秉持自然主义,客观冷静地铺张开一波三折的情节,这是大手笔,我们称之为“陌生化”人物处理方法。三是《钱柱》《金地》《神地》《石榴》《黑三》《赵兴》等文章,包含着朴素的因果报应元素,许多人物和故事,既熟悉又陌生,陌生是熟悉基础上的陌生,熟悉里面又夹杂着陌生,烂漫色彩让读者着迷,欲罢不能,我们称之为“魔幻”色彩。《钱柱》里面的主人公濒临死亡,因吃了一顿家人备好的可口的鸡肉,一下顿悟,活了过来,并换了一个人似的继续活着,这个故事留给我们多少思考啊。

同宾先生倾力构造了一个现实人间的“万花筒”世界。当代文学“原生态”“陌生化”“魔幻色彩”都能从《聊斋志异》里面找到渊源,这是很多评论家的一个文学结论。我不敢说同宾先生模仿了蒲松龄,也许同宾先生生前自己也没意识到这点,我只能说文学是人学,体悟通感能力是文学家的特有品质。

文学是感觉,不是数学上的精密计算。同宾先生的作品风格岂能是以上“元素”的简单叠加。倘若不是这样理解,不仅浅陋,更是低估了同宾先生的文学成就及其贡献。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莫言又说《百年孤独》是个熊火燃烧的大火炉,自己不能靠得太近,否则会被熔化,找不到自己。这是什么意思?《百年孤独》开阔了视野,找到了文学借鉴的标本,增强了自信心,但必须适可而止,只可远观,不可过度沉浸其中,否则找不到自我。一味简单地模仿,最终只能甘作《百年孤独》的可悲摹本。立足本土原创,秉持自觉意识,埋头自我创作才是文学之根本所在。

同宾先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同宾先生显然博览群书,然后深入实践,积极创作,吐故纳新,自成体系,最终成就不可复制的作品。

该文写作的目的,是尽力把同宾先生作品及其风格放置于中国文学大坐标系上,与其他作家相比较,彰显先生作品里不易被读者发现的卓然不同的闪光元素。

同宾先生不仅是一位传统作家,更是一位紧跟时代步伐、善于学习运用、富有时代气息的先进作家。他哪是一位不苟言笑的人,他分明是一位有趣的人。

大多数读者和评论家把同宾先生定位为“体恤百姓疾苦,有着浓烈泥土气息和悲悯情怀的现实主义作家”。多年来,他甘于寂寞,勤于笔耕,终于以丰硕的成果、突出的贡献,成为当地骨干作家之一,在全国散文界独树一帜。1995年,他被命名为“河南省优秀专家”,2014年3月,散文集《皇天后土——99个农民说人生》获得“2013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

我总认为同宾先生及其作品是立体多维的。意趣横生、清新自然、回味无穷的“篱边小说”作品,不仅反映了人性百态,更体现了作者俯瞰人生,超然现实的多面人生观。感谢同宾先生,奉献如此丰厚的作品,让无数读者拍手称快,如坐春风。

写到此处,忽然觉得同宾先生是一个被低估的大作家,但转念一想,先生终被人们记住了,这已经了不起了。能够被读者充分发掘其活泼意趣、谈笑风生的一面,让更多的人看到、感悟到,同宾先生九泉之下当含笑矣。

来源|南阳晚报

编辑|王冕

初审|赵林蔚终审|黄星

散文的历史是什么_散文史话_史论散文

上一篇: 关于印发《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升本科考试招生工作方案》的通知
下一篇: 几成绝唱的记述,再现中国近代史——《文史资料选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